
【荷塘】情满炭子冲(散文)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
题记: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刘少奇同志诞生120周年纪念日。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特发此文,以表怀念!
这是一个迷人的春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了炭子冲。
刘少奇纪念馆的正门是一个以红色调为主的仿古形式的门楼,进入门楼,拾级而上,就到了刘少奇铜像广场。刘少奇铜像建于纪念馆西南约200米的山包上,为站立式全身像,底座高3.1米,像高4米,总高7.1米,象征七月一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也象征刘少奇享寿71岁。铜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及中国军事博物馆雕塑家程允贤设计,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款,由南昌铜工制品厂浇铸。铜像四周环绕雪松、翠柏和桂树,显得庄严肃穆。我在刘少奇铜像前肃立,缅怀这个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革命家。
炭子冲,是一个风景如画的美丽山村。高大的枫,翠绿的竹,清澈的池塘,葱茏的山岭。1898年冬,前中共中央副主席、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就诞生在这里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农舍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回国从事工人运动,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5月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32年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1941年皖南事变后,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同陈毅等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同朱德等转移到华北,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7月,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9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同斯大林商谈两党关系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问题。 1949年9月,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一直到文革爆发。
站在旧居前,向右前方放眼望去,隔着一块块铺满红花草的稻田,展现在面前的便是一栋整洁、利落、充满生机的小学——炭子冲学校。从7岁开始,刘少奇就开始在这儿读私熟,受到了启蒙教育。
我瞻仰了旧居、纪念馆,便兴致勃勃地去访问这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校。踏着踠蜓泥泞的山间小路,离很远就听到一阵悦耳清脆的铸钟声,传来鸟儿一般的嘻笑和欢唱声。原来一群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冒着淅淅沥沥的雨在门前的空场拔河、跳绳、做游戏。我正看得入神,忽然一曲铜铃似的儿歌声飞进了我的耳鼓:
大楠树,幸福树,
春光露雨洒心间。
雪打不低头,
根深叶茂天天长,
祖国栋梁大楠树。
“大楠树,幸福树”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为啥对它这般地赞美和向往,里面肯定会有奥妙,于是我好奇地凑了过去,鹤立鸡群地站在小朋友中间,认真地问起这“大楠树,幸福树”来。
孩子们那一双双水汪汪的大眼,不约而同地转向我这陌生人,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而后随着一声调皮的嘻笑,便是七嘴八舌地回答:
“喏,就这两棵大楠树呗!”
“你看,它那么高,那么粗,会有好多好多年了!”
“说不定就是刘爷爷小时候栽的呢!”
“刘爷爷那年回来,还在它前面和老师们照过相哩!”
像采贝人发现了珍珠一样,我兴奋地拉起了小明友的手,问道:“刘主席和那些老师在楠树前照过相?如今老师还在炭子冲学校吗?照片现在还有没有?”
“李老师,快来啊,这位叔叔问刘爷爷和你照相的事,快讲讲吧!”说笑间,几个红领巾一窝蜂似地簇拥着一位女教师来到我跟前。她矮矮的身材,闪烁着一双明亮的大眼。听说我要采访“五月楠”,她笑容满面,频频点头,开始讲述起来。
1961年,刚刚14岁的小李已经当起130多人就餐的大队食堂“司务长”了。5月8日这天下晌,树上的喜鹊尾巴一扬一扬叫个不停,小溪的流水哗哗唱得格外欢快。正在田里专心采摘野菜的小李忽然发现塘边小路上熙熙攘攘来了许多人,一问,原来这是刘阿公来了,便提起菜篮子手足舞蹈地飞奔而去。只见少奇阿公还是昨天在旧居开会时的装束:头戴蓝布帽,脚踩青布鞋,身穿卡叽制服,和乡间老农没多大差异,看不出半点国家主席的样子。
刘少奇离开家乡近40年了,他一直没有忘记儿时砍柴、放牛的伙伴,一直没有忘记严厉慈祥的私熟先生。此刻,他特意来到学校附近的启蒙老师老伴家里,一进门便亲切地问:“朱五阿婆,你老人家好哇,还认得我吗?”
70多岁的老人两眼昏花、行动迟缓,一时想不起登门贵客是谁,呆呆地望着,刘少奇又热情地解释说:“我是你老倌子手下发的家,那些年,你不是天天烧开水给我们喝,中午帮我们热饭热菜,见哪个淘气包辫子乱了,就亲手给梳妆,我都一直记着咧!”
刘少奇这么一提,布满皱纹的朱五阿婆的瘦脸立即露出了笑容,紧紧垃住刘少奇的手,从上到下打量了又打量,最后张开牙齿脱落的嘴,情不自禁地讲起来:“啊,要的要的,当年的卫璜(刘少奇上学时的名字),今天的刘主席回来了,还登门看我这孤老婆子,叫我怎么敢当呢!”
“哪里哪里,学生看望师娘,是理所应当的呀!”
接着刘少奇又关切地询问了阿婆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并嘱咐在场的大队干部对五保户一定要好好照顾,让他们过个无忧无虑的晚年。临走时还把自已随身带着的1斤饼干、20元钱留给了老人。
刘少奇离开了朱五阿婆家,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继续向前走去,两眼环视着周围的一切。熟悉的石子岭,亲切的安福塘,宁静的柘木冲,似乎又唤起了他少年时代砍柴、游水、读书的生活。可是,40年后等待、迎接这位伟人的,既没有朗朗的书声,也不见欢快的学童,而是一片冻结般的沉寂。刘少奇心事重重地走进这栋感情深厚的土屋,立刻明白了,原来的教室,早就在“大跃进”的浪潮里改成集体食堂了。摆在眼前的除了仅有的一点粮食外,就是大量的是野菜、树皮,他习惯地凑近一只冒着热气的大锅,掀开木盖一看,煮的是磨碎了的谷壳,和着粗糙发酸的谷糠。回乡六天来,这祌情况屡见不鲜,忍不住内疚地向乡亲们说道:“日子过得这么苦,真对不起大家,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好,以后会好起来的……”
迈着沉重的脚步,当刘少奇从屋里走出,一眼看到塘前两棵茁壮、茂盛的大楠树如同两把高高擎起的巨伞,立刻兴致勃勃地迎了上去,像是见到了久别的战友,抚摩着它那粗壮的躯干,凝望着它那碧绿的叶片,忆起当年曾像母亲一般为孩子们遮光、挡雨、送爽、御寒的情景,一股欣慰的心情油然而生,不住地赞叹着、褒奖着。多少个日夜,多少个春秋,风吹、雨打、霜欺、雪压,这两棵挺拔的大楠树不是越发显示出它那刚強、不屈的性格!他把干部、乡亲招呼过来,在这青翠苍郁的大楠树前留下了一张永远令人怀念的合影。
当时年纪最小的小李,就幸福地站在刘主席身边。从此,人们就把这两棵楠树称为“幸福树”了。
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炭子冲阴云密布、妖魔四起,刘少奇的旧居被砸了,刘少奇的亲友被斗了,刘少奇的祖坟被掘了……
多少个细雨蒙蒙的清晨,多少个星光闪烁的夜晚,多少个烈日如焚的盛夏,多少个寒风砭骨的深冬,孩子们同老人一起仰望这两棵高大的楠木,追溯着昔日永恒的记忆,不住地唱出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强音:大楠树,幸福树,春光露雨洒心间……
屹立在炭子冲学校门前的两棵楠树,一天天长高,一天天长大,更加枝叶繁茂。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两棵楠树犹如两位不畏寒冷、不惧风暴的顽强勇士,给他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怀着惜别的心情离开了炭子冲学校。就在这时,孩子们清脆的歌声,又一字一句地飞进了我的耳鼓:“根深叶茂天天长,祖国栋梁大楠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