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入冬的汉阳陵(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入冬的汉阳陵(散文)


作者:屈红梅 白丁,39.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49发表时间:2018-11-08 19:41:45

眼瞅着,秋就要溜得无影无踪,我们忙从紧张中偷得一个正午,奔着银杏林去往汉阳陵。刚入冬的汉阳陵,秋色还未褪尽,寒气也不那么逼人。
   扎根在西汉历史遗迹上的银杏林,静美深厚,金黄如扇的树叶大部分已落下,被踩踏过后层层平铺在地;远观,依然很美;近看,却少了些许灵动。林中,各色艳丽的丝巾飞舞在黄色的底版之上,喧闹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幼,均以最花哨的姿态撩拨着林中仅存的一点秋色。爱美的女人们更是不甘落后,或摆弄衣裙姗姗前行,或倚枝低眉凸显风情,或收拢一大把叶儿,仰头抛撒,再趁叶落半空时抓拍个画面,我也是这其中的一员。拢叶、跳跃、抛撒,反反复复忙碌一阵子后,终因风的缺席而未获得“叶在空中舞,我在叶下走”的美境。
   漫步林中细瞧,杏叶的步伐也并不一致,有的树上已完全落光,露出满目的枝枝丫丫;有的树上仅剩几片,摇摇却不坠,让你白替它捏把汗;有的树只秃了个顶,其他地方仍挂满金片,不分方向地反射着光芒;更有极少数,整树的叶儿仅镶了个黄边,其余部分还是绿色,这步伐,该是慢了一个季节吧!
   走出银杏林,一座高耸的“绿墙”挡住视线,排列密集的锥形柏树棵棵相连,呈方形矗立在陵庙遗址四周。西汉时期的陵庙是陵园中非常重要的礼制建筑,是炫耀皇威,联络宗族情感,决定国家大事的场所。据《史记·景帝记》记载证实:汉景帝陵庙名为“德阳宫”。至于为何称“宫”而不言“庙”,《三铺黄图》集解曰:景帝陵庙德阳宫“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言宫”。考古者从遗址推断,当时陵庙的地面建筑与汉代的皇宫一样华丽壮观,金碧辉煌。陵庙主建筑外围有一圈卵石散水,既便于排水又有利于房基的稳定,遗址最外侧还有壕沟环绕,走在这两千多年前的遗迹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又一次直击心灵。
   让思绪倒退两千年,穿过保护细致的南阙门,走向“汉阳陵考古地下遗址博物馆”。汉阳陵是按照当年长安城布局设计的,代表了当时建筑和设计的最高水平。厚葬是西汉在“文景之治”时期,农业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下的整个社会现象,皇上更是将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用于建设陵寝。当然,凡事皆有利有弊,也正是源于当年的厚葬,才为今日揭开汉文化的面纱留下了珍贵资料。
   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影,走进阳陵从葬坑,虽说坑内只是陪葬物品,我们还是不由互相捏紧了手。灯影下,按当时汉代军队建制编排的武士俑虽缩小了比例,做工却是精细到鼻眼口耳等七窍皆通,且容貌各异,神态有别;成群的鸡狗牛羊也不马虎,犬分狼犬和家犬,羊有山羊和绵羊,猪就更有特点了,除了家猪乳猪竟还有大腹便便的孕猪,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猪圈、鸡舍、谷囤、农具也样样俱全。帝王陵,武俑兵器自是不可少,歌伎舞女也有一席之地,载歌载舞的人群让生活气息再现,真马真牛真车也能偶见遗迹,最早的茶叶也是在此出土……总之,按汉代人“事死如生”的观念,景帝活着时享用的一切都被复制到地下。因坑内光线距离的原因,此处更适合感受场景,细看文物应在专门陈列的博物馆,我们是先细看再感受。
   返程途中,我们一遍遍感言:太值得一来啦!说实话,虽然初意是奔着银杏林去的,但真正留在心底的是由汉阳陵而收获的西汉文化。

共 12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很有韵味的散文,尤其是写陵庙,往往被建筑陈设拽住了文笔,难得跳出其中,本篇文笔不俗。银杏林的野趣,写得送活泼,当为陵庙形成对照了。文章写景细腻别致,读之宛若随行。作者使用考证的文法,对“庙”“宫”做了简约的说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作者对皇帝贵族奢华的厚葬也有精准的意义分析,观点令人深信。墓葬之物的介绍,就一般文章多是采用工笔描绘,作者使用列举笔法,在于说明还原生活真实是墓葬的特点。文章语言准确,富于深度,读来令人跟随深悟。游兴在景色里,景色在目不暇接里,文笔不乱,内容丰厚,点评有深度,且合乎事理。推荐赏读,感谢奉稿精彩,希望佳作连连。【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1-08 19:42:50
  仔细揣摩作者语言特点,文法使用,会得到很多难得的启发。感谢奉稿,问候冬安。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18-11-16 21:44:34
  意外的收获,只因眼中有风景!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