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采】秋后的蚂蚱(散文)
蚂蚱,是一种很平常的昆虫,这家伙除了玩童逮住它好好儿把玩一番外,大多人对它并无好感,因为它的俗名叫蝗虫,一般上了年纪的人都吃过“蝗灾”的亏。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儿了。隐约记得是扫“四害”后,飞天盖地的蝗虫残害庄稼,与人口夺食。造成了饥荒。打那以后,人们对于这种虫子就有些深恶痛绝。把它贬得一钱不值。譬如:影视作品里形容日本鬼子如“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日本兵像蝗虫一样相涌而来”,“日寇像蝗虫一般贪得无厌”……等等。中国人最恨的是什么?日本鬼子。把蚂蚱与日本鬼子相提并论,足见是把它恨之入骨了。
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蚂蚱那种根深蒂固的成见发生了变化。那是去年初冬的时候,我邀了几个文朋诗友去随北的鸡鸣山看红叶,谁知事与愿违。虽然是暖冬,但那些红叶还是经不住酷霜的侵扰,早已落下了。我曾去过鸡鸣山多次,见证过她春天的妖娆,夏日的风骚,秋天的丰韵。唯独没见过她遍山的红叶,而那红叶是我羡慕已久的,每年必去寻访,但是她犹如一个害羞的村姑,去早了仍是满目苍翠,去晚了便是一片萧条。不想这次又是与之失之交臂了。正在沮丧时,忽见一个被烧过的树桩上还依附这么一对秋后的蚂蚱,那对蚂蚱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显得分外扎眼。
我猜测这对蚂蚱可能是对“夫妻”,它们相拥在一起,呈骑马状,上面的那只显然是雄性,颜色是黄褐色的,粗胳膊粗腿,显得有几分霸气。相比之下它下面的那只就显得有些娇小和柔弱,颜色稍许淡一些。它们躲在黑暗的沟壑处,周围是一片枯黄色的落叶,可以想象那是它们夜里用来取暖的棉被,而现在它们离开棉被,是出来享受冬日的阳光的。这一对尤物立马引起了同伴的兴趣,他们拿出相机要拍下来,但是要拍下这对“夫妻”似乎不那么容易,首先是它们的体积太小,找不准拍摄的角度,得把它们挑出来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这样做显然有几分残忍,弄不好会把它们分开的。
但是,它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脆弱,当摄影家的手小心翼翼地触及它们的躯体时,骑在上面的那只雄性蚂蚱用它僵硬的腿奋力一弹,带着它的妻子蹦到另一个地方,两个依旧紧紧相拥在一起。几经折腾,摄影家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但他们想把它们分开的“阴谋”也宣告破产。我忽然感觉到它们生命的强大,难怪前些年人们吃过蝗虫的亏,是它们始终以其坚韧的毅力来繁衍后代,它们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而是利用这秋后的时光养精蓄锐,去孕育它们的后代,以便来年有更多的蹦达。
蚂蚱的这种精神,难道对人不是一种昭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