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谈天说地论蔡邕(杂文)

精品 【西窗】谈天说地论蔡邕(杂文) ——故乡名人系列之蔡邕


作者:李锦恒 榜眼,259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95发表时间:2018-11-09 10:36:38


   若不是近段时间,临县尉氏一些文人墨客出来抢夺圉城作为蔡邕故里的名号,这篇文章应该还会在襁褓之中停留一些时日。其实,写此文的初衷,就是说一些和正史无关的东西,但是和蔡邕有关,就算是口述历史的延续吧,或者说讲给老百姓听的,出处的真与假我亦不做评论,那有待于历史研究者的考古和发掘。我是不想参与这场纷争,虽然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历史我真没有过多研究,但我比较信奉史书典籍,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历代相传,凝聚着前人研究的心血,我们不能随意亵渎和篡改,更要以此发扬光大,让历史在我辈手中继续弘扬光大。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陈留,乃是古地名,今为开封陈留镇。“陈留圉,古文献中常出现的地名,现确切地址为河南开封杞县圉镇镇。”这是百度百科所介绍的内容。在当今世界上,中华历史的传承无疑是上下五千年来,最为得意和自豪的事情:其一,完整性,这些可以借助古文献来证明,史书璀璨夺目,每一朝每一代都增补修订过史书,或者封建王朝设立专门的历史记录者。其二,真实性,古代人信奉史书典籍,修史之人基本都是品性端正,且名声很旺,得到同期学者文人的一致信赖,关键一点是要经过当政者的许可或支助,万不可随意捏造或者胡编乱造。一旦这样做了,不止会受到当世人的批评指责,同时也会在后来的文人墨客里提及,很可能是遗臭万年的下场。如果是当权者借此为自身歌功颂德,难免会在《二十四史》里留下痕迹。其三,严密性,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著书立说的人,更是所谓的“金口玉言”。一旦指定某地某人的出生地及事迹的时候,几乎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甚难改变。或者,有些人喜好野史杂史,但这些难登大雅之堂,多以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或是小说里刻画描述,就连地方志都不可能记载。所以,历朝历代都在遵循一个原则,修史就是正史的记录和撰写。
   书归正传。毋庸置疑,从古代文献到百度百科,这些都是经过严谨的审查,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同得以公开流传的,网络的权威性还是有的。写过历史剧《蔡文姬》的郭沫若,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其历史研究和文学鉴赏的水平,几乎无人超越其右,已经注明蔡邕出生地为圉镇镇,所以这一定论无需质疑了。
   关于蔡邕,还是先说说圉这个地方吧。一说是监狱,一说是养马的地方。据可查资料,圉之前是县城,在杞县第二人民医院处还有古城遗址。而从现在布局来看,圉城镇被四周数条河流恰巧包围,每条河流之上建有桥梁,早年黄河分流出来的河水蜿蜒流过宛如护城河守卫着中间的村庄。中间这片土地之上形成若干村庄,聚拢起一个数平方公里的大集镇,规模极大,在周边数十公里中处于称雄地位。镇上至今有很多关于蔡邕的事迹及遗迹,镇内西门里有条街叫蔡白街,据说蔡邕就住在这条街上。圉镇镇北关杞县第一高级中学南端,地势较高,据说是蔡邕女儿蔡文姬的望月楼遗址。附近,还有一口井,镇上人都称为文姬井。几十年前,镇上有座酒厂,就是从井里抽取出来的水专门酿酒,曾远销五大洲四大洋。
   (二)
   蔡姓的起源,目前被世人公认就是在河南上蔡一带。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是以国为姓的。据司马迁所著《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又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商都,管理殷商遗民,并将商的王畿分为卫、鄘、邶3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东卫管叔鲜)、蔡叔(南鄘蔡叔度)、霍叔(北邶霍叔处)去统治,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被人称颂。胡勤勉能干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地,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为蔡国和蔡姓的始祖。这就是蔡姓的由来。
   蔡邕在《琅琊王傅蔡朗碑》记述“公族分迁,氏家于圉。”这是发生在蔡国被楚国灭亡之后,蔡邕祖上迁移到圉,即今天的圉镇镇。而在蔡邕第一次出仕时,朝廷将诏令下到陈留郡,让陈留郡马上遣送蔡邕,一天也不要耽误。从这段表述上不难理解,圉在当时实为陈留所管辖,而圉在历史记载即是杞县圉镇镇。而在蔡邕第二次出仕时,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这种升迁,从古到今,蔡邕确实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以当时的社会景况来讲,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尽管后续又历经王莽篡汉、黄巾之乱等,蔡氏的聚居区依旧是河南,直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五胡乱华,蔡姓家族开始向东南福建、南部广东沿海一带迁居。而圉城蔡氏随着蔡邕被王允所杀,蔡文姬流落大漠沦为匈奴左贤王之妻,族人也大都四散逃亡,其踪亦不可寻也。圉城蔡氏在蔡文姬归汉之后,承担起振兴家族之责,只是一介女流,终不能挑起门楣大梁。其后人人丁不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纵观圉镇镇周侧所有村庄集镇,向东出了蔡白街向南行走大约三公里处,有个叫蔡寨的村子,位于郭屯村的南边,两村紧邻,如果不熟悉此地情况,很大可能就会把两个村子当作一个大村子。两个村庄的道路是相通的,房屋和房屋无差别的建筑到了一起。蔡寨比郭屯的规模小多了,郭屯是圉镇镇南侧相当大的村庄,人口数千人,姓氏也比一般的村子多一些,当然是以郭姓为主,其他姓氏次之。郭屯村的历史比较久远,属于古战场遗址,南距是竹林仰韶文明的发源地还不到三公里。而蔡寨所处位置同样如此。距今几十年前,在郭屯周边曾挖掘出到很多汉墓及汉代陶器,这说明附近有村落出现,有大量的人群在此栖息,同时与圉城在西汉时期置有县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物支持。
   蔡寨现在主要是以蔡姓为主,让人不禁联想到是否和蔡邕存在关系。这并非是无稽之谈,个人觉得存在的关联很大,但是需要史料去加固完善,更多的还是要借助民间家谱的研究,还原历史一个真相,讲述历史的本源,更要保护好文物遗址。有一个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圉镇镇周边,主要是以岗土(没有淤泥土粘性强,又比流沙比重高)为主,特别适合农作物种植,也是古代某些官宦墓葬所在地。也许,若干年后,地下埋葬的世界会重见天日,给我们开启一扇通向那个时代的大门,可能给后世留下的谜底会一一解开。
   圉城属于黄河流域,向东南即为陈国,南则是楚国,向西则为郑国,西北为宋国,东北为齐鲁大地,交通位置十分明显,确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千年来,这片土地历经战乱、黄河泛滥、五次迁徙,可能会被泥沙埋没很多东西,但现今保留下来的,和蔡邕及家族存在的丝丝缕缕的关系,也为豫东这片土地留下更多壮丽的色彩和美丽的传说。
   (三)
   纵观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乱纷起民不聊生的时代,同时也是枭雄辈出的年代,更是文人才子留下浓墨淡彩的时代。作为从圉城走出来的蔡邕,将会带着怎样的一番雄心壮志走进历史的烟云之中呢?又是怎样用一腔热血绘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的呢?
   当时的蔡家迁居圉城已有几代,算是名门望族,这对蔡邕从小识文断字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保障。蔡邕颇有音乐天赋,圉城周边的护城河畔栽种有杞柳,每到春暖花开杨柳吐絮的时候,他就会折些叶子,放置唇边模仿鸟雀的叫声,据说很多鸟儿都落在树梢久久不远飞去。这虽然是乡里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或许有几分演义,但却无一例外地说明蔡邕对音律的天然熟知以及对乐曲的精通。
   蔡邕好学。蔡家有一后花园,里面栽种着奇花异草,他就躲在里面,经史子集天天诵读,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通过对史书的阅读,蔡邕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这在女儿蔡文姬的身上有所体现,小小年纪能够辨别琴声,功劳理应归于蔡邕。对孩子学习的自然引导,利用儒家的治学精神鼓励蔡文姬,最终《三字经》中收录此典故。年纪青青的蔡邕并不满足在圉城所读所学,他需要用自己的文韬武略来证明自己。唯一的道路,就是出仕。那时还没有兴起科考制度,唯一的道路就是有人荐举,或者名声大了,当朝之上发出为官邀请。那么,蔡邕要靠什么来获取人生的名望和地位呢?
   如前所说。蔡邕信奉道家之学说又尊崇儒家之道,一心只读圣贤之书,他相信有朝一天自有飞黄腾达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时。蔡邕的梦想,基本还是建立在自己强大的能力和信念的基础之上的。他在等待,也在期待,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不法,听说蔡邕的琴鼓得好,于是告诉桓帝,命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启程。蔡邕不得已,走到偃师,假称生病,返回家中。直至他37岁的时候,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又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由此可见,蔡邕是一个多么骄傲的人,虽然他是学富五车样样精通,但骨子里还是认可“学而优则仕”。而鼓琴奏乐在他看来,不是安身立命之本,权当是一些爱好情趣或者说是旁门左道充盈自身技能罢了,绝非是正当营生。意欲为官,只是当不得以才华举荐,亦非称心之故,竟然推辞。待到后来,不说平步青云,倒也混了一官半职,至少不再是在他看来不着调的爱好作为上位的手段罢了。后来董卓当权后,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这是蔡邕最大的官职了。而他的升迁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史上少见的,也正说明蔡邕早些年在圉城镇潜心苦读分不开的,也说明圉城镇的文化底蕴深厚。
   蔡邕有才,但是生不逢时,他内心是个纯粹的文人,他太注重为人之道,绝对不是那种左右逢源谋取一己私利的人。他爱国爱民,他的忠君思想贯穿其一生,也因此而被人数次陷害,陷入囹圄之中。或是他的运气足够好,或是他的进谏引起当权者的重视,最终浪迹天涯多年,躲避朝中小人的陷害和污蔑。当然,那些年在长江两岸、淮河流域的游历生活,更让他体会战争的残酷社会的动荡民间的疾苦,这就为他记录史实学做司马迁埋下伏笔,乃至后来参与《东观汉记》的书写。
   蔡邕之死,准确来说,是个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冤屈。蔡邕被董卓强征为官之后,并非一门心思追随董卓,也并不完全感其提拔之恩,他有着自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是在那个时候,保证蔡氏宗族的安全,保持蔡氏宗族的繁衍,是他所要考虑的,他还是怕董卓的残暴。他出仕,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至于后来董卓一再提升他的职务,他内心倒是对于董卓有点相惺相惜的感激了。
   董卓之乱,持续了三年,最终被王允和吕布所杀,那些追随董卓的好多人也因此被诛杀。而蔡邕,作为东汉末年第一大才子,王允还是有所顾忌,再说蔡邕在董卓之乱期间并没有做出为非作歹的事情,如果王允执意要杀蔡邕,乃至丧失民心,更不能网络那些英名人士为他所用。这一时刻,王允对于蔡邕的处理也是非常矛盾的。蔡邕是一个聪明人,他想赌一把,结果就有了蔡邕哭董卓的场景。这在王允看来,是非常打脸的事情,宁肯杀之也要解除心头只恨。尽管蔡邕提出留取性命,愿学司马迁,一心编撰史学。这在王允看来,更是得寸进尺的事情,不杀不足以平灭心头之火,不杀不足以警示死命追随董卓的旧部。
   蔡邕死了,死在对于董卓的忠诚,死于自己的自信,死于历史的烟尘之中。可悲,可叹!
   再及假设蔡邕不死,而董卓之乱后的三国又会是什么形态来呈现呢?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毕竟,历史不容假设,假设终究成为不了历史。
  
   (四)
   《蔡邕列传》有这样的描述:“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作《与人书》,称二亲早卒。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又见《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二。文称:“邕薄祜,早丧二亲。年逾三十,鬓发二色。叔父亲之,犹若幼童。居则侍坐,食则比豆。”
   以上信息,我们得出结论,蔡邕年少父母故去。特别是在母亲生前,患病三年间,蔡邕不管寒暑来往,衣不解带,坚持守在母亲的病榻之前,这是在阐释孝义的伟大和崇高,是在证明“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并非是真理。在母亲去世后,又在坟旁搭建庐蓬,一动一静皆以礼节相守,从不敢怠慢半分半豪,将守孝的国之传统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蔡邕的孝义不吝于形式,更注重的是从内心感激慈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这段话里面也藏着一个隐秘的问题。那就是蔡氏家族的坟葬之地在哪里呢?蔡邕当年搭建的庐蓬遗址是否还在?蔡邕被王允所杀之后墓葬之地又在哪里?伴随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历史的镜头拉伸到现代。从历史的遗存,从典籍的记述,从民间的传说,一一解读,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共 87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代表作品为《述行赋》,并且创造了“飞白书”。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写作缘由及蔡邕故里圉城的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着重指出蔡姓的来源及蔡邕家族的变迁,对于圉城周边蔡姓和蔡邕家族有无关联还需考证;第三部分是关于蔡邕之死的原因,作者的总结很到位,也很简洁;第四部分则是详细地讲述了蔡邕死后的墓葬之地,作者点明了四处,尽管事实记载和圉城的民间传言多有不符,作者也借助圉城现有的资源进行解读。作者写作的角度多以圉城有关,关于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的事迹倒是没有多作说明,侧重于蔡邕与圉城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在宣扬圉城的历史地位,千古名镇下的文化传承已然世代相传。这篇文章,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得正史和野史,只能算作口述类的民间杂说。对于读者,也从另一方面对蔡邕的了解添加了注释。远握,写作愉快。【编辑:温柔小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0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睿        2018-11-09 21:42:07
  沙发,路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战同盟领袖,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党总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党江南地区总指挥官
回复1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1:23
  感谢关注
   祝冬安
2 楼        文友:草根        2018-11-12 17:02:03
  读好文!
   知历史!
   长见识!
   再加点分,让大家赏!
至少,无愧于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2:06
  谢谢大哥关注。
   祝冬安!
   感恩同在!
3 楼        文友:铁禾        2018-11-30 15:23:22
  历史名人的争夺战,现代人都想吃名人的利息。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