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万众瞩目清凉山(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万众瞩目清凉山(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81.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77发表时间:2018-11-09 17:54:52


   万众瞩目清凉山
   延安有三大名山,清凉山是其中之一。
   每次去延安,除了游览宝塔山和凤凰山外,必游清凉山。
   清凉山,古称万佛寺,又名太和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我之所以对清凉山情有独钟,除了它山势陡峻,高耸云端,景色秀丽,殿宇楼台,金碧辉煌,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数不胜数,被称为“金仙胜境”外,更重要的是在红色延安时期又被称为“新闻山”,曾是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
   清凉山上的万佛洞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在战争期间,“新闻山”把最前沿的新闻、最新的革命动态和珍贵的抗战消息,及时的传播到全国各地革命同志手里,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新闻”,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你穿过清凉山的大门,顺着盘山的水泥路向上攀登的时候,一座与清凉山相依而立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是一座外形为三层窑洞的深黄色建筑。建筑的二层中央,是三扇拱形窑洞门,位于正中间的门最大,两侧的小门则围绕大门对称地向左右排列。拱门的最顶端,一颗鲜红的五角星牢牢地镶嵌在石壁中,在周围黄色调的对比下显得格外显眼。窑洞形状的纪念馆建筑风格,既体现了陕北的建筑特色,又寓意着党的新闻事业从窑洞中走来。一路栉风沐雨,最终走到了今天。
   在纪念馆前矗立着一座象征着新闻、广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汉白玉雕像,旁有石碑,上面镌刻毛泽东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馆名为陆定一题字。这是我国惟一一座新闻出版专业博物馆。
   望着这些朴素的建筑,我不禁感慨,原来这就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地方。没有想象中的宏伟,却散发着肃穆庄严的气氛。
   走进纪念馆,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深褐色的巨石,巨石的顶面,刻着一本石书,石书之上,一支巨型钢笔斜然挺立,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最内侧的墙壁由一块黑色的岩石构成,上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的名称样式。而两侧的墙壁则为淡黄色,印刻着清凉山、宝塔山等延安典型的标志和地形。黄黑相间而分明的序厅,似乎寓意着在革命斗争的复杂环境中,我党的新闻事业始终能辨清源流,立足陕北大地,在艰苦斗争中砥砺前行。
   展馆的二楼,一孔孔被复原的石窑遗址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的播音室、编辑室、职工宿舍和排字车间等场景。特别是按照实物复原的编辑室,中央印刷厂排字车间、印刷车间,新华社收发报室,都位于一个个石窟内,设备简陋,但里面的工作人员却神情专注,栩栩如生,让你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硝烟的革命年代。
   当年,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的编辑人员大都在这样的石窟洞内办公,几个人共用一个办公桌,在微弱的麻油灯下奋笔战斗,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以上;写稿、抄收电讯、印刷宣传品全靠手工作业。尽管条件艰苦,但革命先辈们的战斗热情却非常高涨,工作异常投入。到1941年,中央印刷厂排字车间每月排字量达到300多万字,比当时全国最大的商务印书馆高出两倍。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谢觉哉曾赋诗赞曰:“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延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舆论作用,先后恢复和创办了《红色中华报》和《边区群众报》。毛泽东对《解放日报》的工作一直非常关心,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领导了《解放日报》创刊,指导《解放日报》成长,为《解放日报》题写报名,亲自动手为《解放日报》写社论、改稿,许多具体工作他都亲自安排,具体指导。他对社论的撰写非常重视,亲手给报社写社论,率先垂范;他每天收到许多来自各方面的报告、书信、报刊等,凡是他认为有价值,可公开发表的,都推荐给《解放日报》发表,使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更有指导意义。
   正是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报社领导及所有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实际,依靠群众,实践改革,努力使党的机关报成为一张具有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党报,那些激荡人心的篇章,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及时转到人民的心中,振奋着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绝境中燃起重生的希望。
   现在,这段历史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当时的印刷车间、排字车间、新华社收发室、广播电台播音室、解放日报编辑室及职工宿舍六大场景,却在这纪念馆里以立体的技术、蜡像形式真实地再现的当年新闻工作者的作业场景,也把那段新闻史体现得生动有趣。而这些场景和情景,在你走出纪念馆后,都可以在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找到旧址,让你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是怎样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发展着我们的新闻事业。
   或许,那个年代兢兢业业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给后人留下印象。又或许他们没想过这么多,就如同匠人在精雕细琢时没有把自己放在艺术的制高点上。每一个岗位上都是一个平凡的个体,犹如螺丝,于细微中造就不凡。然而,当他们以蜡像呈现于后人时,那些工作中的平常与细微,就是我们眼中的伟大。
   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那么清凉山就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出生和成长的摇篮
   这摇篮,被陈毅同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这首诗,永远为人们所传诵。
   这摇篮,被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
  
   二0一八年九月十四日
  
  

共 21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与凤凰山,宝塔山相望的清凉山,革命时期是我党《解放日报》的新闻中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出生和成长的摇篮。这摇篮,这摇篮,被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推荐欣赏。【编辑:佳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1-09 20:01:52
  有了这些史迹的存在,我们党的光辉岁月会在后世中永存。品读佳作为你点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