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相州八记(散文)

精品 【流年】相州八记(散文)


作者:扶风 布衣,10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37发表时间:2018-11-09 18:12:40


   一、耸秀
   老城里什么都能少,不能少了寺,寸土可为寺,有寺便有清静。寺里什么都能少,不能少了塔,聚沙可成塔,有塔便能上进。自唐设相州,相州城里有天宁寺,五代有天宁寺塔。清乾隆三十七年,彰德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后来人渐渐改叫文峰塔,从此,老城有了地标。
   据说,那时侯彰德古城里也是繁华的紧,知府黄邦宁某一日起个大早,便装隐身。行至天宁寺附近的小桥,发现有一条影子横在上面。文人的雅趣使他不禁打量起了这个影子,觉得这个影子似乎怀着点什么秘密。于是这位知府大人捻着几根胡子,对着影子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摇头晃脑的他灵光一闪,顿时觉得影子和桥就像是一支笔搁在一个笔架上。顺着影子看去,原来是初升的太阳把天宁寺塔,投影在了桥上。
   这便是“文峰耸秀”的来历。这四个字现在依然活生生地刻在塔的门楣上。知府黄邦宁是四川阆中人,须知阆中也是一座名闻天下的老城,阆中城里,有一座腾王阁,少年时应常去读子美诗。黄知府十年寒窗,从嘉陵江边到洹水南岸,书生肩上,担了一副好字。
   到文峰中路,天宁寺守着老城西门,文峰塔俯着芸芸众生。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五层八面。七层莲花座下依平台,卜承塔身。塔顶为高10米的塔刹,宽敞的塔顶平台可容纳200余人。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盘龙柱之间极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无怪乎历代名人贤士登临后赞叹有加。塔西有湖,一桥居中。临塔观湖,似见虹卧碧水;当桥望塔,影如梦笔生华。
   若于文峰立交桥东眺,间有佛光普照、紫气东来之意。
   但我们普通人,对于塔的欣赏毕竟不专业,而对于文峰塔,一眼看上去便觉得惊奇,常人也能欣赏出独特来。这就是它富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上大下小的特点。由下往上一层大于一层,逐渐宽敞,呈伞状形式,这是为国内外所罕见的。
   所谓与众不同者,其中必有隐情。
   从塔的第一层向上,一层比一层高大,从下向上望去,尤如一把张开的雨伞。千余年来,人们不了解其中含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只要认识文峰塔的性质,寓意就不难理解了。文峰塔既是一座佛塔,又是一座文塔。从人文的方面理解,塔的层级既可以代表年代,又可以代表人才;既可以代表人才数量,又可以代表人才的质量。寓意是从古代到现在再到将来,人才一年比一年多,一代比一代增多,层级一级比一级高,人才越出越多,层面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
   文峰塔并不高,仅建五层。为什么只建五层呢?可以听听通古博今人的解释。比如“五”在《周易》之中为奇数,奇为阳,偶为阴。五为阳数。《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一三五七九为天之数,五居其中位,为天之中,可以理解为不早不晚,恰逢其时,为最好的天时,可谓得天之时、地之利,正是发奋向上时侯。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在涉及古塔建筑的章节中,用二百余字的笔墨,记述了文峰塔,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自下至上各檐大小完全相同,无丝毫收分或卷杀,为他塔所不见。”赵朴初先生更是登塔观望,作诗道:层伞高擎窣堵坡,洹河塔影胜恒河;更惊雕像多殊妙,不负平生一瞬过。
   再回头想想当年彰德知府,塔影投桥的典故。如果仅仅是塔影投桥,如笔落架,那倒也没什么好稀奇的,但稍加考证,原来在塔的附近,立着一座孔庙,而孔庙的来历,又不十分可考,终是要比塔的资格老多了罢。塔影化笔,孔庙向学,这是预示着:邺水朱华,建安风骨,生生不息。
   孔庙虽然没有了,但代之而起的,是相州学子们出出进进的新华书市。文峰塔亦是文风塔,处繁华而守静,经百代而永新,很有风度地目视着东来西往,南去北上。黄邦宁已然回到故乡阆中,如果晴日,轻步登上腾王阁,也许还能看得见文峰塔上的耸秀。
    
   二、昼锦
   欧阳修没有到过相州,没有到过相州的欧阳修,写了相州昼锦堂记。我读后想,欧阳老先生,胸中自有昼锦。确切地说,昼锦堂在相州老城的东南,地名叫做东南营,乔家巷。相州现在的名字叫安阳,昼锦堂主人韩琦写过一个题名为安阳好的词,因为词名小于人名,大多人不知,也是因了这堂浮出来这词,比不了欧阳修的虚记,也不及醉翁亭的盛气,但在相州,常是老城人思想中的一重意境。
   昼锦堂是韩王庙的一个堂,韩王是它的主人,韩王名叫韩琦,北宋三朝老相,与范仲淹同列朝班。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在一千年前做过许多好事的老爷子:韩琦,字稚圭,北宋相州人,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75年,历真宗、英宗、神宗三朝,所以称宋室柱石,社稷之臣。作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扶立英、神二帝,镇西北抗夏御边,赞襄范仲淹推行新政,是他一生中的浓墨重彩。这在史书中记得明白,这如门外的那棵大杨树一样挺拔在天地间,能够让人仰视而生凛然意。
   但我注意的,是他的私生活,比如,在他诗人的头衔下,他的诗篇。我抄来一首:休逸台高复凭栏,依然风月喜生颜;城头仰视亲栽柳,天外微分旧见山;草色且无归后怨,禽飞同到倦时还;欲知恩许三来幸,锦烂轻裘白昼闲。这一首,读来清凉心远,应是与范仲淹同离中枢后的感怀,其中有昼有锦,昼是天日,锦是温暖,以下一路知扬州、郓州、定州、并州,而至相州故里,昼锦堂己是在胸中勾心斗角了。
   韩王庙里,有碑刻,四座,高皆丈余,神龟驮寿,上书墓志铭,多为近千年,字模糊是经风雨。院中两旁都设一园细竹,微风轻来,如掩耳私语。韩琦回归故里知相州,真是衣锦还乡,故里对人的温情,多是在游戏上的乐趣,所以建了醉白堂,东坡为其作记;建了昼锦堂,醉翁为其作记;建了狎鸥亭,不知谁为其作记?这三样都在他的府衙后院,后院当时,红墙绿瓦,古柏参天。我们现在己经见不到柏了,能见到一棵古槐,实在是太古了,听人讲植物的专家来考证,正是约千年,所以认作是韩琦亲栽,只是诗里是亲栽柳,这里是槐,所以又说,他到哪里都能是绿荫,是柳或槐不重要了。又有神秘的说,这槐有灵性,这里遭毁的时侯,它就不长叶了,再重建时,叶又复绿。我以为这是后人的民间好恶,可以当作对好人的敬重来听。
   现在能见到唯一的古建筑,是在最后面座落的二层的旧楼,人说是宋砖,看上去就像是;人说是宋瓦,看上去就像是;人说宋瓦上是宋的绿苔,我就不信了。上下各五间,虽然是旧的不成个样子,却又是气势上比新的还要显得自信。就联想欧老先生的记里面的话: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欧阳修读了韩琦在昼锦堂上的诗作,为其中不以计较恩仇为快事,不以沽名钓誉而自豪所动,于是乎书。由此及彼,站在这一座精致老楼前,想诗推人,别有一种趣味。我好像看见韩相着的是素衣,在白日里分明是锦彩华服,踱步于我面前的绿意红颜,醉白堂上存厚酒,狎鸥亭边逗天伦。我身后,便是此地镇堂的三绝碑:欧阳修撰记,蔡襄书写,邵必篆刻,为三绝。
   读思碑文之记,想欧阳修文成与韩,传为名句的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想韩相迁任,百姓白日留,不得不走夜色,当知昼锦反其意的背后,说的不是衣服。
    
   三、静祠
   郭朴(1511-1593年),字质夫,世称东野先生,乡人呼为“郭阁老”,明代彰德(今河南安阳)人。嘉靖十四年(1533年)考中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年)冬,郭朴任吏部尚书。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郭朴兼任武英殿大学士,与高拱同时入阁。其最重要的名声,是仁义两个字。
   阁老地位高,权势大,望而生畏,得罪不得的。偏有好事者,要占阁老家的便宜。有一年,老家邻居建房,侵占了他家几尺宽的地皮。家人致书郭朴,想让他给邻居一些眼色看看。谁知郭阁老看完书信,马上回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知道此事后,深为郭朴这宽宏大量的胸怀感动,不仅将多占之地退出,而且自己又多让出几尺。遂让成一条夹道,即现在安阳市老城内的“仁义巷”,至今依然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
   又如。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张家人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以上是关于仁义最重要的两个版本。其它版本还有很多,据传郑板桥、曾国藩也都写过这四句,或者前两句稍有改动,但最后一句不见当年秦始皇,都一模一样。考证民间流传的各样版本,其时间均发生在由明至清两朝,再考证各主人公的生辰年月,郭阁老生的最早,也就是说,郭阁老最有可能是这首诗的原创作者。以仁义巷为开端,全国各地竟然生出许多仁义的故事,民间风气,实在跟官场风气是一脉相承的。官懂得仁义,民自然顺承仁义;官不屑仁义,民亦不屑仁义;官时拂仁义,便时拂了民意。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不见了的吧。
   因此郭阁老的高明,便在这里。如今,仁义巷成为安阳城里南北大街的重要商业集聚地,各方客商云集,而秩序井然,白日喧闹,夜市熙攘。钟楼于仁义巷口,巍然而立,楼下四通八达,经济交汇,便觉这钟楼与仁义暗中相通。外地人逛南北大街,五色令人目盲,大约是寻不到郭朴祠的。本地人也常常忽略,或者说过其旁而不觉。其实,郭阁老的祠便在钟楼下三丈开外的东南一角,隐一偏门,入门一小院不大,殿阁一座,内里阁老像一尊。与门外经济世界截然不同,院内一树正茂,案前香火清淡。看门人悠悠安坐于门后,微笑着看门外的大千世界。
   阁老祠香火因何如此冷清?
   看门人答:不冷清,门外香火日盛。
   阁老祠香烛因何如此冷清?
   看门人答:不冷清,案上四烛长明。
   指了指香案上刻的四个字:故乡俎豆。
   曾在两三年前,与友人相约到相州城北的韩陵去作游,本意是去寻一寻当年韩信救母的遗迹。韩陵原本是有山,进到庄户人家里问,说此地便是韩陵山。四下又望,哪里有什么山,不过一个坡罢了。下坡漫游,见远处坡地间有一群羊,倒十分有意趣,朝羊群走过去,见羊群中间露出一大土堆,土堆前竟还有一通石碑,细看为明郭阁老墓,一惊。牧羊老汉踱步过来,说他就姓郭,郭老汉说,这地方有什么好看的,还是到相州城里,去看郭朴祠吧。
   郭朴告老还乡后,回到故乡隐居,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曾赋诗道:“茅厦三间蔽日,槿篱四面遮风”“几上一编农谱,壁间几幅耕图”。俨然是牧羊老汉的自在,与郭朴祠看门人的自在,是同一个自在。仁义在,则自在。
    
   四、六然               
   孔子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南大街拐进小颜巷,民居参差错落,在紧凑的结构中扩展出最大的空间,看得出,生活的富裕表现,第一便是要修房造屋,哪怕地方多么狭窄。小颜巷不是陋巷了,回能不能不改其乐呢。
   一户一户地深入,又生怕回的所在,已然让挤出了寸土寸金的幽静。巷的中间,两户人家的墙夹着一个破败的木门,如果不是石阶前面两只石狮,一定会一眼错过去。老门虽旧,站立的姿态倒也硬朗,真似一介老儒:沧桑面,粗布衣。门楣上一块红匾:崔文敏公祠。另一红纸横楷:光明磊落。
   木门虚掩,任凭人进人出,但又四下无人,嗓子好像让堵上一般,叫什么也叫不出来。脚步踩到落下的半秋树叶,顺风谢花,身旁寂静得如子夜熄烛,偶尔什么虫哼一声,会惊出一身冷汗。轻轻到第二道门,门上还有旧时的锁,铜片做的狰狞,咬着一枚铁环,铁环下写一个大大的“德”字。
   这才到了文敏公的祠前。只是三间青砖灰瓦房子,大门紧锁,两窗透气。站在窗前朝屋里望去,什么也没有,空落落的。没有画像,没有塑像。房顶长出的草,院子长出的草,很自然地显现另一种生机盎然。有一幅许是春节时贴上的对联:庭前草木万载春常在,宝殿生晖千年传古今。生前身后,往往反其意而行之。
   孔子若是至此,亦应赞:贤哉敏也,自处超然,处人霭然,有事斩然,无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贤哉敏也。
   崔铣(1478-1541),字子钟,号洹野,世称后渠先生。年幼时聪敏好学,27岁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右侍郎。其学识渊博,世称儒者,著述甚多。崔铣卒谥文敏,入祀乡贤祠,后世称其为小颜回。
   公元1505年,崔铣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参加《孝皇实录》的编写。虽然崔铣官职不高,但他却不愿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是时宦官刘瑾专权,朝中大臣见之视若猛虎,许多官员对他阿谀奉承,见之伏谒跪拜,独崔铣见刘瑾长揖而已。刘瑾为此大怒,后把他外放为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

共 1101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书生肩上,担了一副好字,”就如“塔影化笔”成就了文峰塔。而文峰塔,并不仅仅是因了那一副“好字”,作者从塔的选址、建塔、文学等多个层面为读者诠释耸秀的由来和必然,可谓用心良苦。“昼锦”在作者的笔下,既韩王琦建在府内的一个堂。古时的文人建祠立堂为常事,多为诗朋词友们聚酒论诗词,增添雅趣。再细思细读欧阳老先生所记,作者说:“昼是天日,锦是温暖”。读后才知,堂为人,人为堂。“静祠”咋一看,觉得它就是修在僻静乡野里少人问津的祠堂。读完,对作者的集思广益大加赞叹,对仁义也有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理解:仁义在,心生静,所以,也自在。“六然”既六种释然也。对人,对己,对事,得意与失意,处之皆泰然,非一颗淡泊之心不能为也。所以作者对崔铣给予的“陋巷高德,诤骨柔情,桑梓史记,清风后渠。贤哉敏也。”是有据可查,当之无愧的。被束之高阁的,大多都是被人们遗忘了的人或事物。而作者笔下的这个高阁则不然,你自愿上去了,是德性使然,被人约束之的,既失德或失信之人。都是高阁,两者的区别却令人深思。小九是个人名,是民国袁公的九姨太。之所以被记载,是因为她与别的姨太太不同,出身不同,见识不同,所以她做事做人的格局也不同,于是乎,小九成为了袁公的知音,成为了陪伴袁公的最后一个“驿站”(九府胡同)。一棵老槐的独白,看似被神化了,实际它已经在孤独中死去。可是又在作者的笔下复活。复活的老槐,回望前尘旧梦,心心念念的,还是人间烟火,还念人间真情。品一座城,需要用心品,尤其是老城。用心就得用时间去逗留、捕捉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巷子,每一座建筑,每一种风俗及每一个人,在走走停停中,老城的人文风物,一一在作者的脚下丈量,在读者的心中播放。《相州八记》读完,给编者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静”,纯粹的静,静的没有人烟,静的只待人烟。人在这样的静中,就会走进清明之境,走进作者笔下的老城,与作者一起感受老城的厚重与文化底蕴。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8-11-09 18:18:02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