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小镇风情 (散文)

编辑推荐 【西风】小镇风情 (散文)


作者:大方玩童 布衣,16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25发表时间:2018-11-09 19:30:08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的小镇,有其独特的起步奇迹。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暂露头角,市场初现繁荣。三汊港集镇为全县几大重镇之一,闻风而动,率先垂范,个体经营独树一帜。当时,广播站(那时的叫法)要我写一篇介绍三汊港集镇个体经营特色的文字,我经过反复观察,实地走访,仔细分析,认真研究,认为当时三汊港集镇的特色可以概括为这么一句话:驼背的包子拐子的头,针头线脑不用愁。现在重温一下当时的情景,觉得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先说驼背的包子。驼背是我的小学同学,先天性驼背,人非常聪明,记性特好。读书期间,他的各门功课在班里都是排名第一,尤其是语文,老师讲到哪一课他就背到哪一课。暑假、寒假结束前,他总是主动要求老师同意当着全班同学把课文从头到尾背一遍,并且只字不错,同学们都佩服得五体投地。遗憾的是初中没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他因此缀学。后经人介绍他在三汊港邮电所的食堂里做起了大师傅,期间,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他学会了做馒头包子、炸油条,饭菜也非常可口,受到所里干部职工的交口称赞。
   后来,政策活了,允许私人经营餐饮,他便辞了工,在一个三岔路口请兄弟朋友帮忙撑起了一个简陋的茅屋,做起了馒头包子的生意。别看当时是一个小而简陋的茅屋,但他却拾掇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厨房里更是纤尘不染。他做的馒头雪白、细腻、柔软、甘甜,特别是包子,口感好,油水足,过口不忘,回味无穷,经常是供不应求。那时人们都说,到了三汊港不尝一尝驼背的包子的确是一大憾事。后来,生意越做越好,他便把茅草屋改建成楼房并娶妻生子。不幸的是,他的生意正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天半夜,他突发急病,撒手人寰。
   再来说拐子的头,拐子的头并不是他自己的头长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他的头也是极普通的一个头,与一般人的头并无两样,也是长了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只是他能够象变魔术似的把别人的头弄得五颜六色,形式多样,并且是漂漂亮亮,人见人爱。
   拐子天生瘸了一条腿,从小跟着父亲学理发,他悟性高,凭着自己的智商,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磨刀、掏耳,如何修、剪、理、刮。看他工作的姿势,有模有样。理出来的发形令众人满意。他为人很是随和,广交朋友,无论大人小孩都“老拐、老拐”的叫着,但他从来都不生气。你别看他一条脚不那么利索,但他自行车骑得平稳,摩托车驾得飞快,丝毫不比正常人差。
   老拐起初是在集体所有制的五金厂理发,饿不着、撑不死,刚刚混口饭吃。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花盛开。老拐脑子活,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首先离开五金厂,在老街上租了个店面干起了个体,接着又从上海买来一张理发躺椅,改善了理发条件,因此吸引了不少顾客。接着又和妻子到外地学习吹、拉、染、烫,把个集镇理发店搞得风风火火,远近闻名。找他们夫妇染发、烫发、拉发的络绎不绝,店里天天爆满,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到深夜,把三汊港附近的女人装扮得个个似仙女,连走路的脚步都像踩在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上。人们对他们夫妇俩高超的技术赞不绝口。
   计划经济时代,供销社可是个非常吃香的单位,那时候吃的是大锅饭,店里坐着几个冷若冰霜的美人,你要买什么东西,她们第一句就是拿票来,然后赌气似的开始应付你的生意,因为反正卖与不卖,卖多卖少与己无关,工资照发。我高中毕业后,大队要我到高小点当赤脚老师,我在教学之余偶尔爬爬格子,写点豆腐块新闻,常常被县站录用,公社书记发现后就找我谈话,他鼓励我好好干,说以后有机会的话就提拔我到供销社当售货员,我当时竟感动得想哭。突然有一天,我村一个极聪慧的婶婶,冷不丁在供销社门口放上一张竹床,上面摆满了红红绿绿、五花八门的小商品。有针头线脑,有剪刀发夹,有缩筋皮带,有纽扣顶针。商店里没有的她有,商店有的她便宜。她的商品不要票还可以讨价还价。这样一来,几个冷美人只有干瞪眼,几乎整天没有生意。后来婶婶的生意越做越大,竟卖起了服装,西装、夹克、羽绒服什么都卖,凭一已之力娶了三房儿媳妇。
   一花引得百花开。三汊港个体经济从一张破旧的竹床开始,服装、五金,餐饮、烟酒,南北杂货、农付特产纷纷涌向三汊港供销社前的马路两旁。卖肉的、贩鱼的、收蛇的、换牛的如雨后春笋一下子冒了出来,把个冷冷清清的公路两旁挤得满满当当,热热闹闹。人们也开始转变消费观念,男的西装领带,皮鞋锃亮,女的卷发牛仔,珠光宝气,经常三五成群逛商店、下餐馆。慢慢的,人们的荷包开始鼓了起来,高大的楼房取代了寒酸的茅草屋,宽敞的店铺替代了摇摇晃晃的破竹床。三汊港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品大街,车来人往,热闹非凡。
   三汊港集镇如今的繁华,以上三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共 18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用简洁的文字,两个残疾人并一个老年婶婶的小故事,把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从封闭到开放、人们从懵懂到醒来的状态描写得活泼生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两个身体有残疾却在改革开放中当了先锋的人物的描摹,活灵活现,让人难忘。智慧的驼背、聪明的拐子,似乎比身体正常的人都要少一点什么,但在生活实践中比别人又多了好些东西。这让我想起1980年代初期背着修鞋订鞋工具的江浙师傅们。据说挖到第一桶金子的多是他们,现代富翁中好大一部分也是他们。文章既是对曾经的回忆,更是对改革开放40年的最好纪念。全文脉络清晰,人物生动,以小见大。推荐阅读!【编辑:之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之中        2018-11-09 19:44:45
  好久以来第一次编辑,编按以及改动的个别字词如有不妥,还请大方老师见谅。
2 楼        文友:大方玩童        2018-11-10 07:23:46
  感谢之中老师,辛苦了。
3 楼        文友:衢四海        2018-11-14 14:06:23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一解放,个体经济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生产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此文选取三个典型个体来反映那个年代的深刻变化,很不错。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