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心灵】六阿婆(传奇小说)

精品 【心灵】六阿婆(传奇小说)


作者:我且随风 布衣,24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5发表时间:2018-11-10 10:32:57


   本村的女子都会绣花,方圆十里八乡没有不翘大拇指的。年轻的妹子和上年纪的婆娘们,绣的那些鲜艳的花朵,娇滴滴的,可以拧得出水来,还有那些戏水的鸳鸯,仿佛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展翅高飞似的。
   本村里的女子会绣花,谁都知道是因为六阿婆的带挈,大到六十多岁的玉婶,小到十六岁的英妹,没有一个不是她调教出来的。
   六阿婆有条规矩,谁要请教绣花之事,若在白天,只要她在家,定是耐心详解,手把手地亲授,直到学会为止。但等得太阳落山,六阿婆堂屋门一关,任你是天王老子也是叫不开的。这规矩直到六阿婆走时,都没人可以打破。
   说起六阿婆的旧事,不免要回溯到那久远的时代。
   那时还是民国三十四年,几月?——六阿婆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那阵子外面鬼子闹得很凶,哀鸿遍野,本村却因在雪峰山深处,竟然得了安宁。
   有一天本村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乞丐,脏得看不出老幼,分不清男女。那年头自个都填不饱肚子,谁还有心施舍要饭的!这乞丐从村头讨到村尾,竟然一粒米都没有讨到,便坐在村尾的一块大石头边,兀自晒着太阳。正好六阿公打地里回来,见乞丐快要饿死,生了恻隐之心,从家里拿了两个红薯放到乞丐碗里。乞丐却不吃红薯,蹒跚着走进六阿公断檐烂瓦的破屋里,自个儿打了缸里的水洗干净脸面,擦拭了身子。还寻了六阿公的一件旧衣服穿了。磨蹭老半天出来时,村里来看热闹的婆娘们都说,压根就没见过这么好看的女子。
   当天六阿公就问他哥老五借了两升白米,请村左邻右舍喝了一顿稀饭。然后当众宣布,他捡了个便宜老婆。这事着实让村里那些光棍汉眼红了好一阵子。
   但村里有人却说:这妹子太过俊俏,只怕老六消受不起。这话后来果然就应验了。
   六阿婆到村里还不到半年,就从山外传来消息说鬼子被打回东洋,外面已经太平。有人便担心老六老婆怕是保不住要走。六阿公自然着急。但一想反正是白捡来的,自己也没为她花过什么,要走就走吧,难道还把她绑在裤腰带上?于是就干脆直接跟六阿婆说:“现在鬼子被打跑了,你家里想必也没事了,你若是要回去,我也不会阻拦你。只是你定好走的日子时,不要忘记告诉我,让我有个准备,到别人家借两个光洋,给你做盘缠”。六阿婆听了这话,便怔怔地看着他,看了许久,才开口道:“鬼子进城的时候,把我家炸得连瓦都没剩一片全的,父母和四个弟妹一个都没有了,我当时正在我外婆家里,疯子一样往家跑,在砖瓦堆里哭了半夜,又听说外婆家也被炸,在家里的没脱掉一个,只有二舅没在家,不知是死是活――多半也难免一死――我是讨了七年饭才到的你家,虽然我身子骨弱,至今也没怀上孩子,但现今我再也无处可去,你若定要我走,我便就只有去死了算了”。当下嚎啕大哭,六阿公赶紧一个劲地道歉,还陪着流了不少眼泪,。
   六阿婆的这番话经她男人的嘴传到其他人的耳朵里,大家不免都唏嘘一番。
   平静地过了一年。一天夜里,村外突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村里人恐惧之余,又有些疑惑:不是说鬼子都被赶回去了吗,怎么还在打仗?庄稼人没别的办法,惹不起就只有躲啊,于是村里人一窝蜂地往后山凹跑。其时六阿婆正好有孕在身,六阿公背着她,跑在了后边,让打头的兵给抓住。六阿公回头一看,不是鬼子,原来是国军,不觉舒了一口长气。哪曾想这国军比鬼子也没好到哪里去,抢粮的抢粮,烧房的烧房,还把六阿公抓去作了“壮丁”,六阿婆也因跟两个“国军兄弟”争夺那只半大不大的乌骨鸡,被其中的一个踢了一脚,把怀了五个月的孩子给踢没了。
   六阿公被抓走之后,六阿婆白天忙碌活计,一到黄昏,便到村尾她第一次来村里靠坐的那块大石头旁,望着通往村外的小路,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方才回去,刮风打雷,下雨落雪,从不间断。
   初时村里上年纪了婆娘们还去劝慰几回,后来大家也便见怪不怪了。这样子等了两年还是三年,谁也说不请楚,六阿婆终于在大石头旁等到了她男人的身影。男人却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三十不到的他鞠偻着身子,右边的袖管空荡荡地随风舞动。六阿婆拉着男人的空袖管问长问短,六阿公却始终一言不发,后来问得急了,说了句“幸亏打了败仗”,便不再开口。
   后来等到解放,分了田地,。六阿公虽说少了一天胳臂,犁田锄地还是样样干得,只让六阿婆在家做些细活,她便过了几年舒坦日子。俊俏的脸上总是堆满灿烂的笑容。
   六阿婆绣花的天赋,就是在那时被发现的,不过那时她并不是绣花,而是根据固定的思路,绣一些固定的图案或文字。但大家都非常积极。六阿婆还因了这个缘故,当了一回妇女主任。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就到了“大跃进”时代,接着是三年饥荒,六阿婆虽来自城里,不像乡下女子般裹着小脚,却也明显地跟不上时代的步子,于是深一脚、浅一脚,踉踉跄跄地就被时代裹挟着进到“文化大革命”里了。
   六阿婆一生受过很多苦,但从未想过要革命,好不容易亲自碰上一回,自己却成了被革命的对象――那些带袖章的“娃娃们”(多年以后,六阿婆总是这样称呼他们),要革六阿婆的命了。
   先是公社派来一个“工作队”,对六阿婆和六阿公分别突击“审问”,想从他们口中套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一无所获之后,又专门派出两个调查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六阿婆的家庭背景,以及她来本村前的“劣迹”。另一个小组调查六阿公在国民党队伍里从事过什么“反革命活动”。那阵子六阿婆走路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走出一个“走资派”来。
   过了两年,不见结果,六阿婆以为风头过了,便松了气。谁知到了第三个年头,临近过年,工作组突然有了收获,说六阿婆那个没被炸死的二舅竟然在国民党部队里当了官。于四九年同蒋介石一起逃跑到了台湾。
   我不知六阿婆得到这个消息时到底是悲是喜,唯一的亲人得了下落,定是喜极而泣,但在当时的环境,这消息却对六阿婆来说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为“潜伏特务”的六阿婆被勒令白天同“生产队员”一起上工,晚上绑起来作为“反革命典型”批斗,批斗完了,关进村里的牛栏里,每天的口粮也减少到人均口粮的一半。
   可怜六阿婆毕竟是从城里来的,身子薄,禁不起折腾,不到两个月,便全身浮肿,难以下地。六阿公的处境也比六阿婆好不了多少,四五十岁的人,每天要跟那些年轻汉子们一同劳作,晚上还要被拉去陪斗。人家“好心”劝他与六阿婆“划清界线”,他却死都不肯。可每每看到自己婆娘被五花大绑,拖着沉重的双腿,被人推推搡搡地赶到台上,六阿公心里像被刀剜般难受。
   终于在一天深夜,六阿公忍不住了,潜入大队的粮仓,偷出两斤豆子,想拿给六阿婆吃。可刚出粮仓就被人发现了。一大群人打着火把,吆喝着追了出来,六阿公没命地朝牛栏跑,黑灯瞎火,没成想就掉进沟里了。等追“贼”的人发现,把他从一丈深的沟里拖出来,他早已没了气息,手里却仍死死地攥着那装着豆子的小竹筒。
   打那以后,不管是住在牛栏,还是搬回旧屋里,抑或后来大家给帮把房子翻修,村里人再也没见过六阿婆在晚上出门。
   开始时人们并没有在意,后来日子久了,有些晚来无事的光棍,见六阿婆屋子整夜都透着亮光,免不了心怀疑窦,竟有大胆的,捅开了窗户纸,使劲往里瞧。只见六阿婆坐在床头,左手执一竹筒,右手从竹筒里掏一把豆子,顺手往床上一抛,然后把豆子一粒粒捡起,捡时口里数着“一、二、三、四、五……”等全部捡拢数清,放进小桶子里,再从竹筒里顺手抓一把斗子,再抛,再数……
   光棍们说及这些情节,总不免有些添油加醋,惹得听的人将信将疑。于是有几个好奇的年轻婆娘,也学了光棍的伎俩,趁晚黑去作偷窥的勾当。一看,果真如此。免不了有些害怕,觉得六阿婆受了这么大刺激,脑子里肯定是哪根弦搭错了,犯了毛病。但一到白天,六阿婆仍干着该干的活,说着该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异样。只是话少了一些,笑容也极少见了。时间久了,大家也没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况且“四人帮”倒台之后不久,六阿婆绣花的特长重又被发现。开始尝到承担责任制甜头的婆娘妹子们,在六阿婆的带动下,先后掂起了绣花针,在一块块平整的绣花布上绣出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六阿婆数豆子的事体,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
   在那场“大革命”中让六阿婆死去活来的二舅,竟然在八九年时托人带了一封信来,问及她这几十年来的情况。六阿婆便找到我,当时她脸上的皱纹都几乎被笑意抚平,说是请我给写封回信。我说您自己不是会写字的吗?六阿婆却说年月太久,她把学认识的字都还给先生了,况且我年纪小,写字也快。我说,您可以慢慢写的啊。六阿婆却老是催促我。我不得以帮她写,她一边说,我一边记录,渐渐天色已晚。我知她的习惯,便说:“明天再说吧”,她却破天荒地没有立刻回家,还要我把写下的信读给她听,一边听,一边抹眼泪。我惊慌起来,连忙站起身,说了几声对不住,她却按住我的肩膀说,没事,没事,都怪她自己老了,反倒不懂事了。待我读到多半,她却叹了几口长气,像是对着我,又像是对着她自己。我便把她送回家。临走,她叮嘱我一定帮她把信寄出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遵照六阿婆的吩咐,把信送到邮局。回来的路上,正碰见英妹,英妹像往常一样去找六阿婆学绣花。走到六阿婆家堂屋门前,太阳已经老高了,大门仍是紧闭。英妹有些惊讶,因为这是从没有过的。我和英妹一起用力敲门,始终没人答应。我们惶惶地找来几个汉子,一起把门撞开,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怔住了。
   六阿婆安静地坐在床头,左手执着一个竹筒,右手努力地伸向前去,眼睛眯成一条缝,似乎在盯着地面,地面上洒满了豆子,这时正好有阳光从窗外照进来,那密密麻麻的豆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黝黑的光亮。

共 38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让唏嘘的小说作品,作者用质朴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普通妇女——六阿婆的故事。作品不长,却几乎诉说了这个苦命女子的一人,从她的一家都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轰炸中讲起,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延续到她的暮年,延续到她的去世。让我们也随着作者灵动的笔触,在历史的深处走了一圈。小说语言流畅,情节生动,叙述清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六阿婆和六阿公形象生动,鲜明,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揭示了一个普通女人在动荡社会中的沉浮,是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掩卷沉思,浮想连篇。只盼着那种动荡的岁月再也不要出现,只盼着这个世界再也不要有战争。推荐大家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1-10 10:34:08
  从村里的女人都会绣花谈起,引出一篇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构思上是下了工夫的。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1-10 10:34:53
  小说反映了一个普通女子在动荡的年月中的沉浮,令人沉思。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8-11-10 10:35:15
  感谢赐稿,期待精继续!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