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有一种情怀叫故乡(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有一种情怀叫故乡(散文)


作者:刘娟 布衣,22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62发表时间:2018-11-12 00:15:16

一、樊庄概况
   樊庄村位于渭南东原名镇——崇凝镇的东北方向,离崇凝镇的直线距离大约一公里。东边濒临华县,北边和原线王乡的尹家接壤。
   崇凝古称独孤庄,历史悠久,据说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在此居住过而得名。又因该镇东南方向有一座“崇凝观”而改名“崇凝”,取崇高凝聚之意。
   相比于崇凝,樊庄就显得微不足道,可这个古老的村子,却有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据老辈人讲:之所以称为樊庄,而无一姓樊的住户,是因为三百多年前,居住在樊庄村西北方向约500米处那片低洼地的刘姓家族,因连遭雨涝,无法安居。欲在地势较高东南方的樊庄村借居,刘姓找樊姓几番商谈未果,刘姓人便趁樊庄人不备,纠集多方势力,偷袭了樊庄,强行入住。本来刘姓欲与樊姓共同居住,樊氏家族却举族搬迁,据说后迁至百里之外的某个地方,至今那里仍以樊姓居多,而称为“樊家村”。不过,这只是传说,我也无从考证。
   如今的樊庄村,“刘”姓是该村的主要居民。其余有“贺”“薛”“弟”“张”“吴”“王”等,除过刘姓,其余的姓氏都只有几户,每一种姓氏都是一个家族。人口最多的是刘姓,其次是贺,薛。可能这两种姓氏迁来的比较早,因此繁衍的户族较多。“王”姓原来居住在樊庄村子东边的沟里,那里只有几户人家。上世纪60年代,因乡村整合,一户王姓叔侄迁居到樊庄落户。至于“吴”姓听说是在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时,从河南逃荒至此,后来就定居到樊庄。一个小小的村庄,却以它的博大胸怀包容庇护着这些质朴而善良的人们,不得不说它自有它的不平凡。
  
   二、儿时记忆
   儿时的村庄只有两个巷道,最南边是村子的主巷道,东西走向的巷道南北对面各住20多户人,第二条巷道在主巷道的北面,有几条南北巷道从中间隔断了。村子东边有一个大坑,有四五百平米,村里人称之为“城壕”。它的作用无从考究,不过,听老人们讲:那是当年修建村子时,为防外侵,又为排涝修建的。村子整体来说东高西低,村西有一个涝池。涝池不光在洪水来临时蓄水排涝,洪水过后,涝池就是男孩子的水上乐园,同时也为妇女洗衣提供了便利。每到雨过天晴,涝池边有妇女的谈笑声,孩子们的欢腾声,涝池边便充满欢声笑语。
   现在村子又扩充了三条巷道,随着村子不断扩充,主巷道反而显得有些萧条。人们把主巷道戏称为“一马路”,其余巷道分别为“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
   村子的西边也有一个城壕,城壕的东边紧邻出村的大道,大道西边,城壕的东岸有一排柿子树。这排柿子树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小时候曾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每年初夏,柿树上开满黄色的小花,女孩子就捡来许多柿树花,再用麦秆穿成一串,挂在脖子上作项链。然后再捡一些小柿子用线串起来作手链,用柿树叶编织一顶皇冠,简简单单的就圆了自己的公主梦。不安分的男孩总是喜欢挑战极限,他们可不像女孩那么爱浪漫。他们三五成群的相约爬到树上玩“摸树猴”,也就是在树上玩捉迷藏。秋天是柿树园最美的季节,火红的柿树叶在秋风里飞舞,叶落柿子现,一个个红红的柿子变成我们笔下的灯笼,火炬。许多年过去了,尽管村子变化很大,许多儿时的景物不再,但这排柿树却依然如一排士兵,昂首挺胸站在村西,成了樊庄村最显著的标志。同时它们也像樊庄村的“迎客松”,既热情的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又随时张开双臂拥抱返乡的游子。
   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学校,那时的教育政策是各村都要有自己的学校,方便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可能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我记忆中我们的小学只有四间教室。一间大教室可以容纳100多人,每周有两节音乐课,全校学生就会聚集到大教室上合堂。大教室和另一间教室是新建的,其余两间是古庙改装而成,抬起头就可以看到一人不能合抱的大梁,梁上有雕刻的图案。因为年龄小,又因为对古庙的迷信,使得小小年纪的我们每到黄昏都不敢独自留在学校。也因为这样,调皮的男生把用鬼神吓唬女生作为一件乐事。
   学校的操场在教学区的东边。低于教学区2米左右,就是一个400多平米的坑。操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地道,大约有300多米长,一直通到村子外面的一个高崖下。据说,这是比我大十多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为响应国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老师的带领下,挖出的防空洞。尽管那时的教学条件极其简陋,但我们的学校还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有戍边卫国的、叱咤商海的、教书育人的……也许他们不是闻名遐迩,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辛勤工作着。
  
   三、辉煌历史
   樊庄村虽然小,但我的记忆中它曾经有过不可低估的辉煌!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包产到户,有一年端午节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搭起了油锅,有的炸麻花的,有的炸油糕,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这就是过年也难得有的情景。幼小的我只知道又可以大饱口福,在妈妈和乡邻的谈话中,才知道我们村的油菜大丰收。我对丰收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只听妈妈说:“咱家去年八口人全年分了8斤油,今年每人平均8斤油”。在80年代初,能有如此收获确实是成果惊人!虽然才上小学的我从这句话中也对比出了丰收的意义。过了几天,远在榆林当兵的二哥写信回来,说报纸上登载了我村油菜大丰收的消息,他还特意把报纸上的文章剪下来递回来,我们这个小小的村子也着实在陕西扬了一下名。
   再后来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村民又在村子通到农田增修生产路,并在道路两旁都栽种上泡桐,实现农桐间作。两边的泡桐绿茵如盖,夏天走在路上,就好像走在一个绿色隧道,舒爽而惬意。泡桐不只可以供人们耕作之余乘凉,而且在秋天满地落叶,还可以让勤快的乡亲烧锅做饭。更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后,这些已成材的泡桐,也成了不小的财富,为村上集资置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年村干部又带领乡亲们在村子的东、西、北面各打了一口辐射井。并在乡领导的支持带领下,抽调全乡劳力,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村子周边修筑了一条2000千米的环村灌溉水渠。如果那时可以航拍,就会看到三条巨龙盘绕在村子周围,煞是壮观。水渠的落成,从根本上保证了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实现水浇田。时至今日,当初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还让人记忆犹新。虽然大部分水渠已经被破坏,但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出断断续续的水渠的残骸。
   现在国家鼓励农民多元化种植,回想起来,那时我们村子的生产模式就是多元化的,也可以说引领时尚潮流。那时我们村子里的三个生产小组各有一座苹果园,我们队有一年还尝试种植过香瓜,在东边的梯田地里还有一层种过西瓜,至今种西瓜的那一层为看瓜人打的那口窑洞还在。村子的东南方有一个养鱼池,在包产到户初期,还有人承包鱼池养鱼。鱼池的东边,临近坡边,崇凝第二砖厂轰隆隆的机器声,诉说着乡镇企业的兴盛。说起樊庄的豆腐作坊,以传统而又精巧的加工工艺,质柔味美而闻名十里八乡。我有一个发小,她家就做豆腐,因为经常找她玩,我对做豆腐的步骤也几乎了如指掌。想起儿时的村庄,满满的回忆盛满心田。
  
   四、村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樊庄村也像全国各地一样,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排排小洋楼代替了当初的土墙瓦房。一条条整洁的柏油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各家各户的房屋都是相同的建筑,根本无法区分。如果当初“少小离家”今日“老大回”,不光“儿童相见不相识”,估计也会是“遥看是君家”,却不知哪个是咱家?
   而今的樊庄和尹家村,斗田村合成一个村委会,统称“樊庄村”,村支部设在尹家村。
   根据樊庄的地形特点,梯田地坡路陡峭,农作物在播种收获时运输不便。十年前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在梯田地栽种花椒。每于夏末的采摘季,男女老幼,凡能爬得了坡的,个个都兴高采烈的去采摘。临村的三面坡地,全是忙碌的身影。劳作之余,还可以欣赏对面遥遥相望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劳作赏景两不误。
   村北大面积都是果园,苹果曾是樊庄村民走上富裕生活的最大帮手。它帮助樊庄村的人走出贫穷,走向富裕。如果你在秋天走进樊庄,满树红红的苹果一定会让你馋涎欲滴,临别之际,热情好客的樊庄人总是不会忘记给你带上一袋苹果。近两年扶贫人员又给樊庄引进“黑布朗”——一种梅子,帮人们增加致富门路。每到果子成熟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早早的来到村子,争相订购,使樊庄的苹果畅销全国。
   农闲时节,年轻人都不甘赋闲在家,有外出打工的,有做生意的……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最近几年许多家长把孩子也转入城市念书,陪读妈妈们也随着孩子进城,平时村子里的人就更少了。套用农民自己的话就是“村里来个狼都没人撵”。
   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想起以前教书时课本上的一句话“小竹排在画中游”。而今农民们每天也如同行走在画中,但是村子里的人却越来越少。希望身处异乡的游子,早日回归故乡,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把家乡建设的更美丽!

共 35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有一种情怀叫故乡》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陕西渭南“我”的故乡樊庄前世今生及其发生的变化。第一部分描写了樊庄的来历和成长过程,这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的村庄,它能包容庇护众多姓氏家族淳朴善良的人们,它有着自己的不平凡。第二部分描写了故乡儿时的记忆,那是一段多么快乐幸福的年代,孩子们在涝池玩耍游泳,爬到树上玩“摸树猴”,摘柿子,装作鬼神吓唬女同学。第三部分描写了樊庄生产生活情况。小村庄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种油菜,修公路,栽泡桐,打水井,修水渠。后来包产到户,还新建了砖瓦厂,养鱼池,豆腐作坊,想起儿时的村庄,满满的回忆盛满心田。第四部分描写了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现在樊庄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一排排小洋楼代替了当初的土墙瓦房。一条条整洁的柏油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各家各户的房屋都是相同的建筑,根本无法区分。如果当初“少小离家”今日“老大回”,不光“儿童相见不相识”,估计也会是“遥看是君家”,却不知哪个是咱家。文辞清新自然,细腻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文情并茂,感情朴实,温馨感人,值得细品。问候作者,祝福冬安!推荐共赏。【编辑:安平静好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8-11-12 00:17:09
  拜读佳作,问候作者!感谢您投稿柳岸,祝您写作快乐,再创佳品!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11-12 05:24:13
  作者简介:清水芙蓉,原名刘娟,陕西渭南人,爱好文学,喜欢思绪游走在文字中的感觉。爱好摄影,让瞬间的美定格成永恒。爱好音乐,让落尘的心在歌声中得到净化。作品散见于《微文美刊》,《香落尘外》,《散文之声》,《三贤文苑》等网刊。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1-12 07:36:49
  作品文字流畅,介绍朴实,具有厚重感。特别是把历史与现状融为一体,显示了村落古今变化的痕迹,歌颂了如今村子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建设家乡的美好期待。怀才抱器拜读留言。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刘娟        2018-11-12 22:43:44
  回复安平静好君,谢谢您的精彩编按,辛苦了。
给理想插上翅膀,让思绪游走在文字中。
5 楼        文友:刘娟        2018-11-12 22:46:59
  回复怀才抱器:老师点评一针见血,直中文章要点,点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谢谢!
给理想插上翅膀,让思绪游走在文字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