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杯酒释兵权(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杯酒释兵权(随笔)


作者:晚茶清香 秀才,2057.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8发表时间:2018-11-14 10:52:59
摘要:杯酒释兵权,实质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皇家的利益而清除政权威胁的一种手段。

乾德元年(963年)春天,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己定,谁敢复有异心。”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将领谢恩:“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建议“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诏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无独有偶,明太祖朱元璋定鼎江山后,大开杀戒,诛杀功臣。与赵匡胤同出一辙。杯酒释兵权的背后,究竞有哪些无奈,首先说说朱元璋诛杀功臣:
   帮助朱元璋的这些文臣武将为了攫取利益,不惜组成小集团,为了蝇头小利互相攻讦,多行不法之事。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仗着和皇帝是老乡,交情过命,自己刀头舔血,战功显赫,即便自己和家人做下违法乱纪的事情,皇帝也得网开一面。所以很多淮西勋贵,拉帮结派,陷害异己,打压忠良,挑唆朱元璋滥杀浙西士人。很多人都忘记自己是朴质的农民出身,得势后,私养甲兵,收养干儿,交结外臣,兼并良田,迫害百姓。很多人的奴仆仗着自己主人的威名在外欺男霸女,无恶不作,地方官员拿这些恶仆毫无办法,而且这些淮西勋贵还和各地驻防的卫所驻军有勾结,这一切都触动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经。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手段有些文明,朱元璋则充满了血腥。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同是开国皇帝,刘邦、刘秀、司马炎、李世民、赵匡胤等相对来说宽容大度,能善待功勋。然而朱元璋中晚年却导演了一幕幕暴行,这是因为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进而导致了人格的扭曲,这一点史家基本达成共识。
   杯酒释兵权,实质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皇家的利益而清除政权威胁的一种手段。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为什么诛杀功臣,主要有三个原因:为家天下的江山政权考虑,为自己的继任者考虑,为家天下的江山统治考虑
   功臣凭借着自己的一定的功绩,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而又因此位高权重,使得皇帝没有再能封赏的东西可以匹配你的功绩的时候。他必须杀了功臣,因为你的位高权重,又凭借自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长期功勋卓著,自然在朝廷地方都有一批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是你的门生,又跟从着你。这样就威胁着皇帝的家天下的江山政权,所以必须迅速杀了功臣,起到杀鸡给猴看的震慑作用,而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掌控全局,保证政局稳定,政权永固。
   为皇帝的继任者考虑。一般君王更替内部常常会出现宦官专权,母后专权,权臣专政的局面。其中以权臣专政的威胁最大。功臣们以自己功绩昭著,位高权重,又凭借自己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拉弄自己的派系势力。不把皇帝的继任者放在眼里。因为毕竟皇帝的继任者对于那些功绩昭著的功臣们来讲,政治经验就逊色了很多。功臣们会骄横不把皇帝的继任者放在眼里,而新皇帝凭借自己仅有的政治经验对那些功臣,老臣又起不到震慑作用。这样长期以往就会出现权臣专政的局面。这对于家天下统治的局面是致命的。所以一般前任皇帝都会杀戮功臣。待新皇登基选用自己的人。这就是”一朝臣子,一朝人”
   为政局统治考虑。一些功臣往往凭借功勋与自己的政治经验。已经出现长期把持中央党政军大权,而此时人脉关系又遍布地方党政军机关领导干部。一些朝廷的要职部门领导干嘛又出于功臣提拔。这样就对皇帝产生了威胁,对国家政局产生了威胁。时刻会发生政治变更动荡的局面。所以必须杀戮功臣。以收归大权,稳定政局。
   其实,杯酒释兵权,也不必要动杀戮!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戮,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帝一度无大将可用。有人就问了,为何赵匡胤不愿将将领们赶尽杀绝。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兔死狗烹”不是开国皇帝最喜欢干的事情吗,赵匡胤真的没想过将功臣们杀掉,一了百了吗?赵匡胤不是不想杀,而是不能杀。换句话来说,这些将领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虽然建立了北宋,但国家并不稳定,周边北汉、契丹等国虎视眈眈,各地的反叛势力依旧存在。同时,赵匡胤的皇位本身就充满争议,自己安全感实在有限。
   这些拥戴自己的将领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像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那些诛杀大臣,会直接激怒很多人,到时赵宋江山能否继续存在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多次考虑之后,赵匡胤认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将领们的兵权解除,但养着他们。
   赵匡胤不费吹灰之力,谈笑间就把兵权收了回来。后世有不少谋略书籍,比如明人樊玉冲的《智品》、孙能传的《益智编》等,都把这个故事列为智谋的典范,推崇有加。不过,对于“杯酒释兵权”的说法,清朝的乾隆皇帝很是不以为然,在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大笔一挥,写了一段批语:“读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释兵权’为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之安,此鄙见也。守信数人若果不可制,岂数言委曲规讽所能罢其典兵者?彼时宋主英勇固出数人之上,操纵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异议乎?史家无卓识,徒于杯酒诡词处炫奇,以为秘计神谋,而不于宋主英断勇为处着眼,而后世遂以为是妙策独出。吁!可笑矣!”(《乾隆御批通鉴》,中华书局)
   乾隆的这段批语,写得真是直截了当。在他看来,权力的角逐与消长,靠的就是拳头,而不是酒杯和嘴皮子。要是赵匡胤没有足够的实力掌控开国元帅们,绝对不敢把问题摆到酒桌上来谈。觥筹交错的背后,不是温情脉脉,而是风云暗涌,杀机四伏。幸亏石守信等人还算知趣,这才使赵匡胤没有机会大开杀戒。所谓“知趣”,就是识时务。在官场上谋稻粱,凡是知趣的,都活得很滋润,凡是不知趣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征诸历史,屡试不爽。
   简单地以“杯酒释兵权”来概括赵匡胤与将领们之间的兵权争夺战,要么确如乾隆所说,是一种无知的“鄙见”,要么就是有意为之,淡化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乾隆身处权力顶峰,深谙政治内幕,其对“杯酒释兵权”一说之不屑,良有以也。

共 25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引人深思的历史典故解析。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朱元璋和赵匡胤对待开国功臣的不同态度。并讲述了朱元璋诛杀功臣的三大理由。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手段有些文明,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了自己担心的争权夺位问题。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虽然建立了北宋,但开国之初,百业待兴,国家并不稳定,对于这些拥戴自己的功臣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他过河拆桥,诛杀功臣,必将引起众怒。为了江山稳固,他采用和平手段,不费吹灰之力,谈笑间就把兵权收了回来。文章行文流畅,观点鲜明,作者博学多才,对历史了如指掌,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头头是道。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阿巧        2018-11-14 10:53:57
  感谢老师赐稿荷塘!期待更多精彩!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2 楼        文友:阿巧        2018-11-15 09:50:30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开封可谓家喻户晓,龙亭大殿上每天都在上演这个故事。赵匡胤用和平方式收回兵权,避免了杀戮。作者深入浅出,分析到位,具有扎实的历史功底。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3 楼        文友:铁禾        2018-11-18 10:23:42
  释兵权的初衷是好的,问题是兵权能不能握在明锐的皇帝之手。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