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我的读书故事(散文)
一
自小就常听大人们讲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时候还很幼稚,将一本小人书从前到后翻个遍,翻个烂,也未见有“颜如玉和黄金屋”。所以当再次听到叔伯们说这句话时,就撅着小嘴,冒一句“你们骗人”。而他们也只是抱有微微一笑,淡淡说一句:以后你们会明白的!
后来上学了,基本上接触的都是教材类的,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也很少接触到课外书籍,偶然有那种书商来到学校,摆个地摊,那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蹲在地方翻来翻去,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连环画,小人书。
再后来读高中了,去了县城,眼界随之开阔,虽然偶然能接触到一些课外文学作品,但毕竟当时的教育还是以应试为主,天天不是沉浸于题海战术,就是大量知识点的直筒式灌输,十足一个“书呆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县图书馆购买高考参考书,顺便就在图书馆里转了转。突然一本题名《山居笔记》的书吸引了我。随手翻了几页,就被其中浓厚的文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所吸引,此书从《一个王朝的背影》到《历史的暗角》,谈清朝,论魏晋,叙东坡,述晋商,讲科举,析小人……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文化,叙述着历史,感悟着历史,反思着历史。特别是其中之文字,清新流畅;作者之观点,新颖独特,让人顿觉耳目一新,可以说是文史兼容,而我当时又是选修的文科,特别喜欢历史,见到此书,情不自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看了书价,虽然不便宜,相当于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但还是毫不犹豫出手买下。自此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在紧张的备考中,总是抽出时间仔细品位,一遍又一遍,就在这样的品读中,迎来了高考,并考进了江南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
大学的生活相对比较自由,轻松,大学对我而言,最享受的就是可以在浩瀚的图书馆里阅读大量书籍,不受时空、经济的约束。由于此书的原因,我对此书作者余秋雨先生有了更多的关注。后来相继购买并阅读了他其余的著作,如《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寻觅中华》等一些书籍。不得不承认,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思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而引导了我对文学的喜爱,对人生的重新思考!
二
上述看似多余累赘,其实不然,主要是与我自身经历有关!
我是个受命运捉弄之人,生下来不久便发现脚不好,就去上海求医,辗转四年,经历了四次手术,但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归,从此我的人生多了一根拐杖,拐杖成了我人生的新起点和支点。由于看病的原因,家徒四壁,负债累累,再加上残疾,内心多了种自卑,自怨,虽然父母很开明,坚持送我读书,但我内心还是很脆弱,特别是看到父母辛劳的背影,很是自责,甚至想过自杀!但就是在这样的脆弱与矛盾中,我走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当接触到了余秋雨先生那本之后,我的内心突然燃起了另外一种激情,当明白了在我的人生之中不光只有坚强、自强之外,还可以寻找到另外一种精神寄托的时候,精神突然为之振奋,他让我有了释然的感觉,不再纠结于命运的不公,社会的不平,人生的不顺,而是给了我前行的精神食粮,让我可以从历史文化中领悟人存在的意义。
自此我沉迷于文字,在文字中寻找自信和快乐。用自己敏感、细腻的眼光,记录身边的人和事,留存着自己的所感所悟。随着笔端流淌的文字,我变得越来越充实,越来越自信,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随之而变,焕发着另外一种生命活力!
以上这些与所谓的学术无关,与所谓的瑕疵无关,在人的一生,总归会在特殊的时候特定的阶段遇到足以改变自己人生的人或事。余秋雨先生虽然饱受社会议论,但我还是很感激他,是他的文字,激发了我内心的潜能;是他的文字,让我找到了一种精神家园;也是他的文字,让我知道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了余先生的书不是什么励志自传,更不是什么事迹的宣扬,而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滋润,让我们在喧闹的社会中去寻找一种寂静,让我们在古人的脚印中挖掘一种生命力,更是让我们在文学的殿堂里去感受另外一种良知。这不是吹捧,更不是迷恋,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至少在当今的文坛中谈到历史文化散文,那肯定是绕不开余秋雨先生的,可以说他在散文的道路上开辟了另外一种风格。
三
综观当下,我们是否应该从余秋雨先生身上学到点什么。在笔者看来,他身上的独立的文化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与敬仰。这一点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一个人不管官职多大,学历多高,财富多少,缺少了文化人格,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之人。文化在当今这个物质的社会中还存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我们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们不能没有文化,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缺失过,没有了文化的支撑,社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同在黑暗中前行,谈何生命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强盛,首先应该是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强盛,只有这样,国人才可团结、互助及博爱,这个民族才能激发其潜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如同我们这些残疾朋友,如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是不可能走下去的!
与余秋雨先生也算有些薄缘,笔者曾有幸于2008年04月27日在昆山亲身聆听余秋雨先生所做的一场《笛声何处》的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余秋雨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解读发源于昆山的昆曲,确实也是一种享受。在散场后,虽然由于时间仓促,只有短暂的交流,但先生身上的儒雅、博学、人文情怀还是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念至今!
今天我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多少带有封建功利性在里面,但读书至少对于我们每个人没有坏处,即便没有那些物质的浮华,但也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燃起我们内心的人文情怀,从而更好的去保护文化,传承文明!
——2018年11月11日于抱朴居
另,为了便于文友之间互相沟通联系,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 490413039。
很高兴与老师相识在柳岸,祝您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