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时光】也说说老人的“作”(随笔)

精品 【时光】也说说老人的“作”(随笔)


作者:云之馨 布衣,490.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6发表时间:2018-11-17 09:48:23

【时光】也说说老人的“作”(随笔)
   有位非常要好的闺蜜,家中父母尚健在,她少有操心,令她困扰的却是85岁的公婆。夫家兄弟四个,她老公排行老幺,三个大哥均不在本地,家里均有孙儿需要照看,各自忙碌。因此,对老太太甚少关心,照顾老太太的事就落到了他们两口子的身上。老人与大孙子同住,离他们较远,这就搞得他们整日里忙东顾西,疲累至极。她纠结的问题是:老太太不愿与他们住一处,说是人老了不愿离窝,换了环境不好适应;再者,那里没有熟识的人,住在旧处可与老邻居们打打牌聊聊天,既热闹,日子也打发得快些。虽说这两口子都已退休,但孙子也将出世,急需他们去照料,所有的繁累之事全压在他们的肩上,何其沉重!
   即使这样了,他们仍拼尽全力让老太太高兴顺意。每日去给老人家做好两餐饭,大小事务都打理顺当了,才返回自己的家中。但他们还时时担心老人家出门摔了或是病了,离开之后仍不断打电话去问安。偶尔,她还带着老太太和自己的父母出外游玩,让亲情不至疏离。老太太自然很开心,要求儿媳将自己的外拍照发到亲友群中。很奇怪,没有人点赞,更无亲友夸赞我的闺蜜做得好。闺蜜很郁闷。自从发了第一次,老太太竟上了瘾,但凡拍了照回来,总会督促儿媳去群里晒晒。好像小孩子得了一件可心的玩具,日日把玩,也不厌倦。当儿媳稍慢了些,她就不乐意,仿佛受了极大的委屈,神情沮丧。对此,闺蜜心中也有抱怨,她告诉我:真不明白老太太整日想的是啥,就不能体谅一下我的苦衷吗?每天跑来跑去的,腿都快断了,为了几张照片也对我发火。还有那三个不管不问的子女,他们咋不想想家中还有一老娘需要照顾和赡养?!
   听了闺蜜的絮叨,不知如何劝解才好。借用一句话:在今天以“能养”已经是很了不起的尽孝的前提下,不能奢望对老人“无违”,更枉谈“事之以礼”了,很多人连“嗟,来食!”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去认真琢磨一下老人想什么吗?是的,人老了,身上也自带着多年的生活习惯,比如节俭,家里的旧物舍不得丢弃,吃隔夜的饭食。在很多子女看来,这些都是陋习,是老人喜欢“作”的表现。其实,只有常与老人相处,对他们进行多方位的了解,才能摸准他们的脾性。老人们喜欢“作”,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是几十年岁月的积养,无法根除。在从前那个年代,节俭是美德,如今,却成了“作”,可哀!可叹!老人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该有多大!为了老人的健康,也为了家庭和睦考虑,可以跟老人好好沟通,没必要一味地指责,或给老人甩脸子。都说越老心性越小,他们故意地去“作”,就是为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这样的行为,有时也蛮可爱。我想,闺蜜的婆婆晒照片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亲人都知道,她目前生活得很幸福。
   我的婆婆离去已二月有余,兄妹们聚在一起时,常说到娘在世时的许多习惯,说得最多的就是娘的节俭。娘过世后,在清理她的房间时,有些衣物新崭崭的,商标都在,可见从未穿过。但是,她的床单和被套却补丁赫然,我们已为她收起多次,她仍坚持用到离去的时刻。娘常说,旧的东西用着舒心,很温暖。如今想来,感伤不已。夫君也叹息:真是不懂我这个老娘,对邻里们那么大方,却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如此俭朴,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咱们苛待她。娘向来节俭,一说要给她买新衣,她立即翻箱倒柜地将一些簇新的衣服找出来让我们看,意思很明确,无需再买。好几次,我发现娘不管天气冷热,在身上套几件衣服。邻居们说,娘是老人,怕冷,要不就是瞎“作”。后来才知道,娘虽然耳背,但喜欢别人夸她有福气。时常在人前显摆,将身上的衣服一件件翻开让大家看,还跟人唠叨:这件是前年大丫头买的,这件是去年儿媳妇给买的。神情间很是自豪,脸上泛着光彩,精气神十足。对啊,娘哪里是在瞎“作”,分明是在品咂幸福,拐着弯在人前夸赞自己的孩子们。倒弄得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时常会扪心自问:你做得有那样好吗?
   记得老公爹在世时,娘一旦跟家中保姆有了嫌隙,心中便不安坦,会给我夫君打电话。他若在单位忙无法顾及时,就由我出面去安抚。那时刻,觉得自己像个法官,为老太太审断那些在她眼中有如天塌的案件,面对那张好似故意撒娇又满含委屈的脸,根本难以决断,慢慢地,只有盲从。我知道,娘无非心疼那点保姆费,认为家里不需要一个“混吃喝”的人。最关键的是,她想念长时间无暇回家的孩子们能回去看他们。当我们都回去了,娘立马安静下来,哭闹声也转化为笑声。自打老公爹去逝后,娘的性情大变,不仅孤僻,言谈举止间还透着古怪。从那时起,我与夫君开始日夜陪着她。可是,无论我们怎样开解她,换着法子给她做一日三餐,甚至绞尽脑汁讲笑话,依然换不来娘的笑容。后来又请来保姆,但娘与保姆的磨合又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她三天两头地闹,闹得厉害了就嚷嚷着去医院,经医生一检查,又无大碍,便开一些抑制神经衰弱的药。好几次,医生私下交待:这是老人的通病,也就是所谓的“作”。他们才不管孩子们的感受,只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需要一种存在感。摸清了娘的心思,夫君安慰她:“我们给你老人家找保姆,就是想你身边有个照料你日常生活的人,免得我们担心。放心,我们都在你身边,你是家里的老祖宗,不围着你转,那不是找抽吗。”之后,我们早请示晚汇报,每天去陪娘说说话。虽说两头跑是忙了点,但看着娘舒坦的样子,整日里嘻嘻哈哈地与邻居们甩牌唠嗑了,我们脚底下便有了劲。
   我们也是为人父母者,多是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但在父母的眼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当我们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时,父母会骂我们糟蹋粮食,是浪费。当他们看着我们追赶潮流,追求被物欲所累的生活,透支着金钱,他们会责备我们是“败家子”。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叨念他们的往事,而孩子们往往不屑一顾,还很不耐烦。从前,看着父母吃剩饭,为几毛钱跟小商小贩们讨价还价时,我心里也会说他们是“守财奴”。当我自己成为母亲后,我才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组建一个家不易,要把家经营得有条理更难。他们从指缝里抠出来的每一分每一厘,都花在了家里,花在了孩子们的学业上。还有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会有不同的理念和认知,不同的时代生出相去甚远的观念。由此,我们要理解上一代的老人,他们基本都经历了苦难和饥荒,即使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节俭也难以消除。只有走进老人的心中,探知他们的世界,才能对症下药,缓解时代的“沟壑”。
   在独生子女不断递增,求职越发艰难的时代,很多子女确实无暇顾及家中老人。首先,得生存下来,才能去尽义务。于是,老人们也开始体谅儿女,懂事了。有些老人为减轻儿女们的负担,选择去养老院。这是明智之举,这样的老人当赞。他们不愿搅扰儿女,不想让儿女们除去工作之外还背上更多的负累。也许,他们在养老院有同龄人陪伴,有共同的话题,心境舒缓了,孤清也就削减了。如今的社会乱象很多,不少老人都说,人老了,没有钱最可怕。有钱的时候,孩子们都围在跟前嘘寒问暖,真把你当亲爹亲妈。一旦没钱了,连楼下捡垃圾的都不如。想来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遇上捡垃圾的老头老太太,还会给上个酒瓶纸板,可面对贫穷的父母,却是万般嫌弃。当然,更多的老人会说,人老了,没有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儿孙满堂却依然寂寥。这应该是多数老人的心结。
   是啊,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大多数时候只能待在家里,跟自己“作”,对着电话跟儿女们“作”。孩子们都太忙了,忙得没时间回来吃一顿饭,即便回家了,一个电话又抬脚走人。望着满桌的饭菜,咽不下,吞不进,吃得最多的当数“泪泡饭”。平日里,侍弄一下花花草草。或者,养两只小猫小狗,对着它们念叨,当它们是自己的孩子,倾尽余生的爱。常常,会发神,眼珠子毫无目标地呆望,脑子里却是活泛的,几十年的时光尽都翻涌,蹁跹了。想了很多,也想起很多,甚至“胡思乱想”着下一步的“作”。那时刻,想与念是自由的,是子女不能剥夺的,也是度过余生最好的法子。

共 313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西北人常说老汉娃娃,意即人老了,心事就多起来,和小娃娃家一般“淘气”。其实这就是老人们的“作”,在年轻人的眼里,统统是陋习,或是不解人意,故意为之,或是卖派显摆,爱慕虚荣,或是刷刷存在感,等等。时代和经历的不同决定了相差甚远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自然,两代人之间便有了不可逾越的心灵鸿沟。可有谁能懂得老人们的心呢?他们不缺钱,缺的是爱、温暖和沟通,因为他们实在太孤独寂寞了。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常回家看看。一篇随笔,发人深省,极力推荐共赏。【编辑:薛志成】【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1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11-17 09:55:01
  云老师的深度好文,欣赏。
   冬安,远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1 楼        文友:云之馨        2018-11-28 20:56:46
  感谢薛老师编辑我拙文,您辛苦了。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