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收获】岁月沧桑,悠悠情怀(随笔)

精品 【柳岸•收获】岁月沧桑,悠悠情怀(随笔)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81发表时间:2018-11-19 18:42:39
摘要:心中,已找不回那片早年求学的乐土!好好生活吧,我已经开始步入当年那些老教师的岁月,在退休前有限的几载,我能为教育事业留下些什么?是不是在多年后,也有类我的写作者能够把我的形象留于文字,印记于脑海,哪怕是点点滴滴!


   一
   许久不去早年高中读书时的城关中学了,怀旧之绪萦绕于心。
   这个位于县城东南一隅的中学,现易名“一中”,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母校。我毕业两年后至今,这所中学就只招收初中阶段的学生了。我读书的时候,学校班级设置是初高中一体化。那时期位于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之后,国家开始重视科学知识,积极注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除了县城的重点高中积极招生外,还有一部分未被重点高中录取,考试成绩也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就被安排在普通中学就读高中。当时,我有幸进入了这座校园读书。我七九年初中毕业,因在考场上作文一项没有发挥好,准确地说是把写在白纸上的作文被监考老师抓卷时弄丢了,降低了语文卷的作文分,结果没被重点高中录取,就随几位同村学生来到十里外的城关中学普高班就读。
   那时高中是两年制。屈指算来,毕业至今三十七年有余,返乡后两年便参加了教育工作。缘由那张盖着印章的高中毕业证书,我走进了家乡那时破落不堪的学校教室,以民办教师的资格开始了从教的历程。若干年之后再续读公办师范,完成了“民转公”的华丽转身,且通过自身的努力,拿到了大专文凭,立足于农村教育园地。归根结底,我基础于这所城关中学,在这里完成了必备的学习过程,为之后的走入社会当“孩子王”创造了条件。所以,现在念起,温暖与亲和之感依旧在心中滋生、蔓延。
  
   二
   去岁一个春日,偶然机会,我去这所高中读书时的校园,拜访一位同行朋友。朋友原是一位出色的中学英语教师,现服务于校内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我通过手机约好了时间来到校门口,和门卫打过招呼,登记备册后走进校园。
   这个早年曾经非常熟悉的校区,占地二十多亩,大门口向北。记忆中,走进大门后一直向南有两列四排教室,最南边的东西一排是教工宿舍。开始时这排宿舍分为东西两院,后来又在临道的出口盖上了两间教工宿舍,之后,教工宿舍的院门就改向西南角,对着大操场的位置,东西两院就合二为一了。那些带家属的老师,携妻带子,挤在每户最多两间,每间不过十平左右的单砖起嵴房内蜗居。窗台和屋门外却养花植兰,不失文人的雅兴,可住房拥挤不堪。有资格住校的教职员工,在此酝酿且享受着这与文化圈氛围不太和谐的生活待遇。这排房靠西的宿舍,住过我们高二时班主任吴鹤欣老师一家,我曾去过几次。有一次我父亲蹬着自行车到学校给我送御寒的衣服,也曾到吴老师家中拜访过。清楚地记着,吴老师与我父亲的两双大手紧紧相握时情景。吴师母胖胖的,身材偏矮,曾在高二那年严冬之时,为我冻坏的双手关节剪除过烂肉,上药包扎后才得以愈合,我那几根被冻坏的手指才没有落下残疾。她年轻时曾做过护士工作,幸运的是那时遇上了这善心的师母,知恩之情难以言报。此时,耄耋之年的老父犹在,当年与之握手的师者却仙逝人间,相见无缘。
   那排教工宿舍中,除了几户拉家带口的教师家庭外,当时,临近退休、只剩下几颗门牙、说话跑风的教导主任刘占尧和后来接替他的带着近视镜的陈主任也在这里居住过。不过这两位老头住的单间,前一个退休走后,后一个便接着搬到了前任的十平小房间。因那时高中班把作业送到主任室接受检查,主任要签字批阅,我曾去过几次陈主任的办公室,好像陈主任的家属后来也曾搬来住过。这两位慈眉善目的中学老主任,前一位因为缺牙少齿,貌似有点土气的庄稼人;后一位外表则与之相反,牙齿饱满,温雅富态些,鼻梁上架着近视镜,感觉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老学者。其实,这两人都是富有高深学历的老牌大学生,在专业水平上都是独占鳌头的教师领军人物,只不过这两人都上了几岁年纪,岁月沧桑雕刻在脸上,皱纹堆积,明显地有点过早衰老的迹象。慨叹的是,那时的生活条件与现今差异太大,否则,不会使人觉得他们那么老相。
  
   三
   校园的西南边是一个宽阔大操场,操场北边靠西墙位置是厕所,男厕出口靠南,女厕靠北。厕所北边和东面,有学校后勤人员耕种的大片菜地,学校食堂的蔬菜,部分来源于此。教职员工住户,也有时到这些菜园中采摘些蔬菜,不过那好像不很随便。菜园北面,也就是一进校园大门的西边一排,大都是单身教师宿舍,西北角是学校的大食堂。这排宿舍中,靠近大门口是校长室,前任的刘文校长和身材魁梧的后任李兵虎校长曾居住在此处办公,李兵虎是军人出身,据说是正连级转业兵,威武雄壮,仪表堂堂,讲话堂音很大,工作上拿的起、放的下,雷厉风行,虎将的风范,写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最西边挨近食堂是总务会计室,当时的总务会计年轻些,大家称呼他“小周”。此排中间房子则是许多单间教师宿舍,开始只居住男教师,后来又有几位新分配的女教师也暂居在这排宿舍的单间里,两三人挤在一间十平方左右的房间里,再加上办公桌,空间窄的可怜,新分配的师专毕业生赵会娟就在这办公,当时她担任过六个班的英语课,为完成授课任务,经常把两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她英语很棒,发音准确,朗读音标就是跟她学的。可是不久就调到重点高中了。当时五十多岁的体育老师孟庆吉也在那排宿舍居住过,后来调到教委办公室工作。戴眼镜的政治课兼美术课朱国栋老师和老家是四川的生物课王老师以及语文课陈占山老师都在这排宿舍办过公。后来听说朱老师是小有名气的画家,王老师的生物课讲得非常出色,陈老师的高中语文课非常优秀,在本县首屈一指。记忆中物理课孙柱安老师好像也在这排宿舍留驻过。我们高一(八)班的班主任付艳雪老师和高一(七)的班主任朱艳芳老师,这两位则居住在大门口东边的宿舍里办公,朱老师的宿舍是家属宿舍,占两间房子,外边还有一间矮矮的小厨房,携子带女在校园生活。朱老师对子女规矩大,那小男孩贪玩不写作业,被惩罚后委屈得满脸泪痕。小女孩很勤快,上学回家时经常帮着朱老师生火做饭。近四十年的时光,那时的生活条件明显落后。记得做饭时还用拉风箱的煤火炉子……
   过去的校园环境是土气的,整个校园外部都是泥土地面,只在南北大走廊道路两边用砖砌了两道沿棱,借以留住道路的标记且能存土加高人行道,室内却是水泥地板。路远的学生,高一年级冬天,借以住宿的地方是校外不太远的民宅。我曾和七位男同学一组,大冬天住在离校二百米的一位老太太家中,七个人共同挤在一条土炕上。冬天没有取暖的设备,不错的是房东老妇人做饭时偶尔为我们烧烧炕,才不至于使人觉得过分寒凉。好歹苇席下面铺着松软的麦秸,上面还有一条花格粗布的棉毡。七个年轻人挤在一起睡,数九天也没觉得十分冷。高二时冬天就不在校外居住了,学校把暂时不用的教室腾出一排,男宿舍在路东,女宿舍在路西,室内用两层砖垒了炕箱,上面用水泥抹好,在炕箱里装上厚厚的麦秸稻草,做成两排大通铺,中间留下一条两尺宽的人行道,大家就按班级排序,晚上统统挤在四个大宿舍里就寝,每人不过一尺多的空间,挤得难受,睡下就不觉得冷了。生活上没有开水,食堂就餐不够吃,每周回家带回学校的是十八个馒头,白天早晚两顿各加一个,晚上睡前饿得厉害,再慢慢啃一个带着冰碴子的馒头。有时回家没有蒸馒头,就带回十几个锅贴玉米饼子。学校食堂每天供应一斤粮食的伙食,没有蔬菜吃,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十几岁孩子来说,可想而知,那冬天的日子,过得是非常艰难的。除了学习,就是饿……
  
   四
   若干年后的此时校园,进校门后已经找不到往日的任何踪迹。除去学校大门造型类于从前外,走进里面,往昔面目全非,一座主教学楼矗立在大门不远处的西南位置,楼门向南。以往熟悉的建筑已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排排新起的建筑以及被矮墙隔开的几类封闭的院落。经人指点,我到访的图书室就在主楼前的一排房子里。在这,安静优雅,有几株观赏树木以及一些花草,矮墙棱檐,角门进出,有点像隔开的世外桃源,变得有些闭锁、幽静。也许是还在上课时间,整个校园安静异常,并无以往张扬喧哗的感觉。
   朋友客气地招呼落座,一间大教室般的书屋,井然有条地摆放着书架,上面装满着各种为学生提供的阅读书籍,分类化区,优雅装点着这所房间。这位面目和善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面前的桌面上摆放着几本图书借阅记录。他现在已经俨然一位书店的老板,管理、阅览着这满满一屋子书籍,为阅读者提供指导建议,自己畅游在这书山学海的世界里,在理想与现实的两岸沉吟泅渡,欲罢不休。
   他是知识的富有者,人性的善美者,也是这所校园中做学问的至善至尊者。我没有过多的时间游历欣赏这片曾经的热土,它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面貌,却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氛围进行了次第装点。
   辞别了朋友,怀着异样的心情走出校园。那里的现实:门卫严守,楼房矗立;找不回往日的散漫清苦,更没有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记忆中的恩师们,走的走,老的老,此生难以再有几人能够见面。即便是那些当年的同学,也已经头生华发,明显得老气横秋,甚至已经有人谢世。这里已经不属于我的记忆,更不属于我现实活动的场所。时间能改变环境,改变一切。
   心中,已找不回那片早年求学的乐土!好好生活吧,我已经开始步入当年那些老教师的岁月,在退休前有限的几载,我能为教育事业留下些什么?是不是在多年后,也有类我的写作者能够把我的形象留于文字,印记于脑海,哪怕是点点滴滴!
   教育工作者,甘心奉献,甘为人梯,代代如此。做好自己的事,不留生命中的遗憾,为别人,也为自己的心愿。

共 37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果一篇单单怀旧的文字,也就失去了新鲜,但这篇怀旧与感慨相融合的文字,让我们读后生出很多想法,最重要的是,勾起了读者回想自己的求学日子的回忆,让人也生出珍惜现在的强烈欲念。作者笔下的这所学校,尽管普通,但可是作者走向教育岗位成为教师的人生台阶,举足轻重!过往的校园面貌已经改观了,曾经的老师有的已经作古了,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老师,令作者难忘,细节还历历在目。校园的环境,成为作者重温读书时光的发酵物,局促破烂的校园有了改观,可依然让作者不能忘记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一个个面孔。七个人在老太太的房子里蜗居的情景,长身体时候吃不饱的感觉,都在作者笔下生动再现了。如今,这里变了,静谧、安详,孩子们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读书时光,可作者不是悲叹那时候的苦,而是要感知如今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力量就是让作者觉得剩下的时光也要为教育事业留下一些可以成为下一代人怀念的好印象。这篇随笔,以平实的笔触,面对过去的校园,勾勒出一幅昔日的读书画卷,尽管颜色泛黄,可却温暖,尤其是以生动的笔墨来描写那些耕耘者,歌颂了老一代教师的丰功伟绩,画面真实,感情充沛,读了给人振奋的力量。这篇随笔,有感动是因为有着张力,让人马上有代入感。作者在文笔上精雕细琢,描写,叙述、场面环境表现、细节表达、容貌描述等方面,都显示了非常深厚的功底。倾情推荐本作,邀请文友赏读。【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21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1-19 18:44:16
  悠悠岁月感情维系,过往的画面最诗意。读读这篇随笔,温暖一下我们的心,教师的情怀可歌可泣。感谢奉稿柳岸,希望精彩不断。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11-19 19:18:37
  深深感谢怀才抱器老师精心编辑我的拙文,按语精当,深入人心,划分节段甚合我意,高赞老师的才情与善解文义。张璞在此躬谢先生。隔屏问安!
2 楼        文友:金戈铁骑        2018-11-21 18:12:41
  拜读精品,期待下个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11-21 21:42:45
  首先感谢社团领导举荐以及精品组老师们的抬举,张璞致谢各位抬爱此拙文的老师们。金戈铁骑老师谬赞了。以后多向诸位学习,尽量把文写得让读者觉得有点看头。再谢大家成全此篇拙作。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11-24 10:05:41
  祝贺摘精,保持沉厚的韵味。
怀才抱器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11-24 14:14:51
  感谢老师精心编辑才使本文润泽增容,精按更添厚度,多多致谢!向您学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