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乌镇的春蚕思念(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乌镇的春蚕思念(散文)


作者:少飞 秀才,107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67发表时间:2018-11-20 21:43:15

【流年】乌镇的春蚕思念(散文) 两两归舟晚渡关,孤云倦鸟各飞还。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
  
   风荡彩舟明月中,鸳鸯湖上水如空。
   城中年少能歌舞,也学蛾眉故恼公。
   这是明代苏州吴江人史鉴写的《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两首诗。2018年7月19日傍晚,玩完了周庄的夜晚,见识了西塘的古今后,我和夫人一道也来夜宿乌镇了。
   一到乌镇,我竟自然地又想起了《春蚕》,想起了《林家铺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路,一处人也有一处人的认知。乌镇的春蚕和林家铺子故事透露出江浙水乡人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对于我们来说这都是来自于茅盾文章的字里行间。在大陆,由于当年所受的教育,郭沫若,鲁迅,茅盾等人的名气是很大的。而在台湾,也是因为当年所受的教育,张大千,林语堂,胡适等人的名气却很大。茅盾先生的文稿,特别是他的小说所表现的民风民情很有意境。而根据这两篇小改编成的电影,更是让人们领略了大家笔下当年社会底层的民情。我在看这两部电影时,水乡小河,小河两岸的杨柳,杨柳树下的商埠,水上漂行的乌篷船,街上传来的人语声与船上咿咿呀呀的摇撸声,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水乡的清俊秀美。而水乡也成了我欲去旅游的思念地。
   人们常以为南方人都生活在水乡,其实不然。就是生活在水乡的人,也并非就能体验到水乡的自然风光。正像老通宝和林老板那样,他们感受的是生活的艰辛,日子的难过。他们伫立小河岸边时,看到的是桑叶的变化,担心的是官府借口抵制日货来敲诈勒索。坐在小船上想到的是蚕茧的价格,生意经营的艰辛。我真正体会到,茅盾先生表现的水乡是生活,我们的旅游却是享受水乡的秀美自然。
  
   一
   我到乌镇时,首先来到西栅。西栅是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景点。想着史鉴诗中的意境,我便打算在景区内住宿。但是我一咨询,得知景区内一个双人标准间一晚的住宿费最便宜要一千多元。而且住宿房间要由景区安排,不能自主选择。我只得放弃了由景区安排的住宿,自行在景区外找了一家旅馆安顿了住宿。
   西栅确实是以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进得景区的中心,街道却不是临河的,街道的两旁都是商埠,旅店和一些有关民俗游览的景点。其实这挤满了游人的狭窄老街,并没引发出我的游兴。我抬头望了一眼狭窄的天空,意外地发现天空中悬挂着半个月亮。我想起来了,今天是六月初七,上弦月已经很明亮了。不由得我想起了史鉴的诗句,“风荡彩舟明月中,鸳鸯湖上水如空”。是啊,鸳鸯湖在哪儿呢。我向一个店家打听了之后,便与夫人径直踱步鸳鸯湖而去。一路上我思绪活跃地幻映着鸳鸯。我不是想起了真正的鸳鸯,而是想起了一对夫妻。一对几十年前生活在农村的夫妻,当年他们的故事一直深深的印在我脑子里,至今都挥之不去。
   当年我所在的村庄前面有一条窄窄的小溪流,小溪上有个独木桥。一天我看见两个年纪30多岁的男女,分别停在独木桥两头的路上。男的高高个子,挑着一担箩筐,女的则作匍匐状想爬过独木桥。男的见状只是急得催促着叫女的爬过来。而女的仍然战战兢兢不敢过。后来男的催急了,女的便爬上了独木桥。这时意外发生了,女的掉下了小溪。而那男的还在喊,起来呀,爬上来啊。我和村民们赶快跑过去,把那女的扶到岸边的路上。男的还在说,我叫了你不要怕。那女的说我就是怕。目送着二人慢慢远去,我心里一直纳闷。他们是什么关系啊,那男的为什么不去扶女的一把。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对夫妻。年轻未结婚时俩人每年都随乡民们一起去闹花灯,又唱又跳,非常活跃。那时追求女的年轻人很多,但这女的还是与那男的结了婚。后来俩人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他们闹花灯被说成是“四旧”,俩人被批斗。有个曾经追求女的未成功的人,趁批斗之际打了那女的。男的一怒之下大喊了一声,“没王法了,打人也不管”。就这一喊,男的坐了班房。后来甄别以后回来,女的腰被打伤直不起来了,男的痴呆了。不过村民们发现,尽管这样,这俩人进进出出还是形影不离,女的虽然行动不便,但男的不管走到哪里,她都跟着。而男的因为痴呆,只会看着女的,已不知道在行动上帮女的了。两个人在生活中,女的体力不行,脑子清醒,而男的脑子不行,体力却行。但俩人仍然互补着生活在一起。在我还没离开农村时,这对夫妻在相隔不到两天的时间内相继去世了。我记得当地的村民们说,这俩人真让人同情,人好的时候像鸳鸯一样时刻黏在一起,人傻人残了以后还是像鸳鸯一样时刻黏在一起。
   一路上我想,本来鸳鸯给人的感觉是美好,而这对鸳鸯怎么就让人唏嘘不已呢。当我和夫人来到翡翠漾岸边时,才发觉鸳鸯湖在翡翠漾湖中的桃花岛上。晚上去桃花岛的渡船下班了。我只好站在翡翠漾畔,望着隐隐中的桃花岛心里在想,鸳鸯有时真的会让人唏嘘不已的。
  
   二
   趁着月色,我们来到了南塘桥。桥上桥下坐满了游客。看着这些游客,又看看桥下的游船,心中又生出了许多感触。“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月夜梦呼“起看山”,还有张继那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些意境感染了多少文人墨客。
   伫立河边,望着远去的游船,我知道“晚渡关”的“两两归舟”已去了更远的地方。朦胧中老通宝划船的摇撸声似乎响起来了。老通宝很无奈,他送蚕茧到无锡仍然无人收购,只好又把满船的蚕茧运回来。这就是归舟,是辛劳后的回家。诗人史鉴的诗句也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他用了“孤云倦鸟各飞还”来暗示归舟的辛劳。我忽然醒悟过来了,游船是享受生活,客船是经营生活。
   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由大自然引发感受的诗词,他们和我们现在一样是旅游吗。我不敢说是,因为许多诗句告诉了我,他们是生活。张继的《枫桥夜泊》写了姑苏的寒山寺。他自己是一个因安史之乱而漂离的人,听见夜半钟声到客船,想到的就是与自己一样落难的人,他的诗也就表现了一种意境中的“愁”。
   想到这里,我同样在意会史鉴的“梦里犹呼起看山”。半夜钟声告诉诗人客船到了,而在平原水乡的乌镇,怎会梦呼“起看山”。在明亮的夜色下,我环顾四周并未见着山影。就是在这水乡的一路行程中也未见山影。是诗人身处平原而怀念青山吗,我百思不得其解。记得当年上海有知青下放江西,刚一来江西第一次看见山峦丘陵时非常兴奋。因为他们没看过山。但是时间一久,审美疲劳感就出现了。这些人开始怀念起家乡的平原了。或许诗人史鉴是在平原水乡思山未见而梦呼“起看山”。正呆想着,忽听坐在桥旁石凳上的夫人唤我。原来有一游客在对我说话,我却没听见。
   这位游客指着桥下的小河对我说,你年纪大,见识多,你说这么窄的小河以前是交通河道吗。这时,《春蚕》中的描述映入了我的脑海。一条小轮船“迎面向老通宝来了。满河平静的水立刻激起泼剌剌的波浪,一齐向两旁的泥岸卷过来。”,而一条乡下的赤膊船“赶快拢岸,船上人揪住了泥岸上的茅草,船和人都好像在那里打秋千。”于是我对这位游客说,是的,河道很窄,但水很深,而且两岸也不像现在景区这样筑起了堤岸,河道中刚好能走两条小船交汇。这位游客听后似乎也明白了什么,嘴里喃喃地说,原来小河以前是供交通用,而现在是供人们旅游观光的。
  
   三
   在乌镇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了东栅。我知道东栅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心想参观旅游的内容一定丰富多彩。果然我们的运气很好,在东栅我们看到了高杆船表演。
   高杆船又称蚕花船。是乌镇一带养蚕地区为祈求“蚕茧”丰收的一种活动。此活动始于清乾隆年间,每年清明时节,为祈“蚕花廿四分”,乡民都会合股凑份组成“高竿”表演船,“高竿”上表演的各种高难动作:竿梢倒立、双手脱竿、独卧竿身、凌空旋转……都是模仿蚕宝宝吐丝的“形态”,寄予了人们希望蚕茧丰收的美好愿望。
   我们通常说“十分”就表示达到了最高程度。而要表示的程度更高,最多也就达到十二分。而乌镇一带的蚕民们却用了“蚕花廿四分”,以加倍表达他们对蚕茧丰收的期盼。
   看着高杆船表演,想着茅盾先生《春蚕》的描述。“‘宝宝’都上山了,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阿多早已偷偷地挑开‘山棚’外围着的芦帘望过几次了”,终于“‘上山’后三天,息火了。四大娘再也忍不住,也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从描述中我们知道,老通宝他们也算是一个好年成了,却只能采一个十二三分的蚕茧,可见高杆祈求活动的“蚕花廿四分”是多么大的一个期望。
   就在我想着“‘宝宝’都上山了”的场景时,我忽然又回到了“梦里犹呼起看山”疑惑的境界。史鉴不会写的是对水乡春蚕的思念吧。当老通宝他们蚕茧丰收时,“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们被生活所逼,对于‘宝宝’上山是日夜牵挂的。似乎史鉴“梦里犹呼起看山”也是看合乎情理的。
   一阵阵欢呼声惊醒了我,高杆船表演结束了。那个扮演蚕宝宝爬上竹竿的年轻人,也像“倦鸟”一样返回了地面。游客们在欢呼快乐,而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一定是不轻松的。我意识到,他和老通宝,林老板他们一样,是在经营生活,而游客们是在享受这种生活。
   聚集的游客渐渐散去,我想起来我应当去看茅盾先生了。一部《春蚕》,一部《林家铺子》,让我在乌镇领会了许多东西。我下意识地转着身子想寻找什么,但却只能失望地转正了身子,因为在我的周围竟然没看见一株桑树。我相牵着夫人,已经有点像“倦鸟”一样,沿着小河边的古街,朝着我来乌镇向往的最后一个景点“茅盾故居”走去。

共 38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所谓春蚕思念,意味思念不止,如同春蚕吐丝,表明作者对乌镇的眷恋之深。本篇游记作者由明代苏州吴江人史鉴写的诗作《夜宿乌镇有怀同游诸君子(二首)》起兴,接着由从乌镇走出来的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小说《林家铺子》,想象江浙水乡人特定时代的生活内容,因此,作者游乌镇之前,头脑中有一个乌镇的意象:水乡小河,两岸的杨柳,树下的商埠,水上漂行的乌篷船,街上传来的人语声与船上咿咿呀呀的摇撸声。也就是说,乌镇的清俊秀美,已经刻画在作者的脑中。游乌镇,现在就是印证的时候,作者的乌镇游,可谓做足了功课。作者用《乌镇的春蚕思念》作为文章的标题,情在理中。文字诗意,情感真挚,意境丰沛、内涵丰富。游船是享受生活,客船是经营生活;这是作者的领悟。一篇别样的游记佳作。流年荐阅。【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11-20 21:47:01
  我真正体会到,茅盾先生表现的水乡是生活,我们的旅游却是享受水乡的秀美自然。
   读文诸多共鸣!
   感谢作者赐稿流年!遥祝快乐!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11-20 21:47:37
  题图摄影:一海明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