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家乡的记忆(散文)
上个星期回家了一次,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情,只能借用那首传唱已久的《常回家看看》来体味一下回家的感觉。掐指一算,也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现在工作了,回家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总感觉在家的时间过得很快,不像以前上学,每年都有寒、暑假,在家待个三、四个月,有时候还感觉待“腻”了,而现在想“腻”都没有机会了!
我的家乡属于苏北平原,家乡的名片虽不多,但也能数出几张富有家乡特色的意味。家乡素有“银杏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等盛誉。别的不说,家乡的银杏在全国来说很是有名,因此现在家乡每年举办一届“中国银杏艺术节”,为家乡增添了不少姿色!
我出生在这片苏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农村,最大的好处就是尽情的享受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美景,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绿荫的树木,还有那淳朴的农家风情!
记得在村庄的三岔路口处有一口古井,说古其实算不上古,不过肯定比我年龄要大多了,这口井不是很大,但水很清,很凉,很甜。母亲经常说用这井水煮粥,特香特好吃。小时候还没有冰箱之类的,到了夏天,打一桶水,买个西瓜,放在水里浸上半天,到了傍晚,全家人边乘凉边吃西瓜,那种冰凉的感觉简直透到了心底,想起来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那时候还没有普及自来水,家家户户吃的都是这口井里的水。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就起床挑水,将各自的水缸盛满。他们每天早上的“晨练”,吹响了农村特有的号角,水桶相碰撞的声音,扁担压弯了的“吱吱”声,以及那轻微的吆喝声,像是晨曲,更像是交响曲,形成独特的风景。他们挑水留下的脚印,还有那溅落在地的水滴,从井口一直延伸到各家的门前,像是那盛开的花朵,同时也象征着村民们每天忙碌的开始!这口井至今还在,但只是用处已大不如从前了,因为现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自来水,很少再看到有人来挑水了,这口井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变得沉静起来,但谁也没有将它隐埋,也许大家对这口井还是有些感情,舍不得将它从现实中隐埋,更不愿从心中拂去。现在母亲还埋怨说自来水煮出的粥就是没有那井水煮的好吃,也许是真的,毕竟那口井是哺育我们成长的甘泉,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更没有理由去将它隐埋,因为我们懂得报恩,这也算是饮水思源吧!
离井不远处是一棵古老的银杏树,这棵树具体的历史我至今还不太清楚,问村里年纪大点的老人,他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有些年头了。这棵树需要三个人才得以环抱,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显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到了丰收的季节,一颗颗淡黄的银杏硕果挂满了枝头,在那阳光下,闪闪点点,再有那绿色的芭蕉扇似的银杏叶衬托着,有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和小伙伴们在这棵大树下玩耍、嬉闹,一年四季各有千秋,特别是冬季的雪天,素裹银装,总喜欢乘伙伴们不注意之季,用那小石子击打某些枝干,造成那雪花漫天飞的情景,同时也落得伙伴们满身是雪,这时候总会引发新一轮“雪仗”的开始。那时在树的旁边居住一老人,早年丧妻,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到了夏天,夕阳西下,他就会拿把扇子,坐到树下,边乘凉,边和小孩子们讲述着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什么抗日,什么文革之类的,小伙伴们虽不大明白,但也总是睁大眼睛听得那么的入神。那种情景如能定格,将是一幅充满浓浓乡情与诗意的画面!
在树的对面是一条河流,家乡虽不属于江南水乡,但水在家乡来说还是比较充裕的,家乡的水同样是那么的清澈,河流同样是那么的纵横交错。这条河不长也不大,每天早晨,农妇们就会提着衣服来到河边洗涤,“砰砰”的捶打声与那井边水桶的相撞声交相互映,清晨的宁静就在此时被打破了,但这种声音平和且有节奏,不同于城市那杂乱无章的嘈杂声。
这条河也算是鱼塘,平时总有老人和小孩提着鱼杆垂钓于河边,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条和最热闹要数年底了,进行一年一次的捕鱼,那时岸边总会围观着很多的人,尤为小孩最兴奋,看到那鱼网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小孩的心也跟着活跃起来,沿着鱼网的方向,在人群中来回穿梭。等鱼全部拉上岸后,以人为单位,一人多少斤,分发给村民们,也算是一种“年终福利”吧!与此同时,等来年开春,又会将小鱼苗放进小河,年复一年,皆如此,如此的热闹,如此的兴奋,所不同的是当年兴奋的小孩也已慢慢长大,变成了青年或中年,而现在在人群中穿梭、兴奋的可能就是他们的下一代了!
家乡人可以用勤劳与淳朴来形容。在农村,勤劳是最真实的体现,虽然不能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形容,但庄稼可是农民的依靠与寄托。特别是到了丰收的季节,披星戴月,冬播秋收,一年四季,没有空闲的时候,在庄稼收割完毕后,又会想着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能让日子过得更加的红火。可喜的是现在的家乡不同于以往了,日子也不是以前了,丰衣足食的富足生活在家乡早已变成了现实。但不管日子如何变好,家乡人的淳朴却没有变化,一样的好客,一样的热情,那种远亲不如近邻,有难相互帮忙依然存在于家乡人的心中!
那天中午吃饭,父亲放下筷子,脸色沉重的说起以前的邻居,对我们而言算是祖辈级的老人快要不行了。父亲同时还加了几句:“人就是这样一浪一浪的倒下,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就剩下他一个了,下面就是你们爷爷辈的人了,在后来就轮到我们了,真是太快了。”我明白父亲说话的意思。那个时候,我们全家还没有迁移到镇上,那位老人总喜欢和父亲聊天,特别是吃过晚饭,他们就互相串门,拉扯着家常。因为他的辈分高,也有些文化,在村里还是蛮有威信的,有什么重大事情人们都愿意向他们请教,因此人缘蛮好的。和他们同辈的,当时村里还有很多人,他们总喜欢下午聚在一起要么打麻将,要么聊天。没有想到不过几年的时间,他们就都陆续地离开了人世!
其实芸芸众生的我们就如同大海里的浪花,一浪推着一浪,长江后浪推前浪,而前浪可能又会过早的湮没于大海之中。人的生命现在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与微不足道,谁也不知道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大浪会突然冲向我们,将我们淹没,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拥有今天,在珍惜今天的同时好好的去把握住明天!
有一段时间没有回村里看看了,下次回去一定要回村里看看,看看那井是不是还是那么的清凉、微甜;看看那树是不是还是那么的郁郁葱葱;看看那河是不是还是那么的清澈与波光闪闪;看看伙伴、邻居是不是还是那么的亲,那么的快乐与幸福……
2018年08月18日修改于抱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