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窗】中州传奇之河南话的魅力解读(杂文)

精品 【西窗】中州传奇之河南话的魅力解读(杂文)


作者:李锦恒 榜眼,259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52发表时间:2018-11-23 11:05:09


   一
   河南,大部分区域位于黄河之南,历史上被称为豫州,故简称豫。4500万年以前,在黄河流域就有了早期人类活动的迹象;50万年以前,类人猿开始在这片肥沃的平原上繁衍生息。这就说明,随着人类进程的发展,相应地对环境和族群的要求越来越高,直立行走是人类定型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这也间接说明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尝试通过形体的模仿、外界的刺激、自然的现象等可以借助的媒介和标识,进行初步的识别乃至简单的沟通交流,将处于萌芽状态、创造阶段、使用阶段的声音(或者说是群体内部相互认可的声响)串联起来,逐渐形成日益创新和发展的语言。4000多年以前呢,曾有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其儿子启在现今河南郑州附近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这就很好地说明,语言在随着社会进程的推动和进步,运用到生活、交际中来不再是大的难题,人与人之间拥有着比较丰富的表达手段和方法,无疑语言(声音)是最合乎情理的工具。公元前的时代所盛行的语言,严谨来讲应称之为华夏语。待到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语言和汉字完成理论上的磨合和融合,是河南话真正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也是河南话成为统治阶层对内对外的官方语言的前提,更是民众用来传递信息和传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原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统治阶层历史经验的传承和共识,同时也是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人口繁衍速度惊人的区域之一,所以无论是从地形状况、经济水平、人口基数等方面,位于华北平原南端的中州大地,拥有南邻长江、淮河源头、黄河流经等水文资源,是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基地,无疑是人类最佳的聚居地。基于此,语言在中州的广泛使用,以河南话为基础的文字发音,属于全国通用语言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所使用的都是河南话,即中州方言。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唐宋时期,中原的地位更加凸显,以中部平原为统治中心向四周山地丘陵高原等辐射权利进而控制更多的国土面积,尽管春秋战国、东汉西汉乃至五代十国等,最终还是以完成终极统一为己任和弘扬华夏文明传播华夏文化为目标的国家建立,语言在其间起着很大作用。语言也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扩展的,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古语言的脉络,从《尔雅》的训解词义里感知语言的精妙意义、从《仓颉篇》的文字启蒙中我们开启一个新奇的世界、从扬雄的语言学著作《方言》里我们可以追寻到河南话最初的形态……以此种种,奠定了河南话的基调,后又随着朝代变幻,使得河南话在运用和表达上更为丰富。
   宋朝的建立,定都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基本秉承了河南话整体的发展框架、发音传统等,被赵氏皇朝定为国语,随之在以黄河长江流域大力推广。当然,这一时期的读音方式与现代还是有所区别的。这不止是各民族之间融合的结果,更多的是文明与文明的碰撞和冲击,文化与文化的对接和引进,这也说明了河南话的发展史也是多姿多彩的,这是语言研究者去关注的话题,在这里暂不去讨论太高深的理论。笔者曾在网络上搜寻一段当时宋时代对河南话的发音,听了好几遍都有坠入云里雾里之感。有时忍不住去想,宋代那些大文豪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他们又是如何使用河南话的呢?答案只能靠猜测,但必须说明的是,和现代肯定有大不同,一些字词的发音肯定不会按照现代所规定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读法,那只有借助如《古代汉语》《中国语言学》去研究了。
   河南话的普及,功在宋,也毁在宋。宋之后,元朝建立,疆域进一步扩大,使得河南话在发展中开始变得分裂或者说偏离,或者说由于统治者的需要而被改造,根据区域不同,语言在发音上逐渐脱离原来的味道或者说是道路,进而形成不同的方言。真正的河南话,也在不断地进化,逐步形成了三种模式的方言,一是以南阳一代为主,二是以安阳焦作一代为主,三则是河南郑汴洛(郑州开封洛阳三个地级市的简称)为主的剩余区域,这三种方言在沟通中近乎吃力,接近或相似,却不能好好地交流。而开封片区,在笔者看来,发音更接近于普通话(北京话),特别是对一些物品的称呼,与书面语毫无违和之感。在对外所介绍的河南话,其实也是以郑汴洛为主的河南话为基准的,因为改变声调后,也算是相对标准的普通话了。当然,河南人口数量庞大,使用河南话的人众多,作为一种方言其实更是一种语言,魅力还是无限的。出门在外,听到乡音,陡生一份别样的亲切。
   河南话的俗话和俚语,更有一番味道。小时,家长们教育不好好读书的孩子就会说“种地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朴素之中也蕴含着生活的道理,其实也包含很大的学问在里面,也并非对文化的不重视,只是变着法儿说还是要认真对待做任何事情。当然,骂人的话也有,洛阳的“信球”,开封的“龟孙”,不懂的就会被人说是“不精细”“二半吊”“二百五”等等;还产生一些只有河南话才能讲出来的歇后语,如“五黄六月的鸡蛋——坏蛋”“屎壳郎搬家——滚蛋”等等,无不折射出河南话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的情趣。粗俗和文雅,在河南话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是并存的,就像反义词一样,总能在诙谐之中找出一点幽默感来。当然,类似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只有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才真正理解河南话,也才会真正爱着河南话,更好地推广河南话。河南话,是文化,是历史,是传承,是未来!河南话,是河南人的专属标签,是河南人赖以生息的根源,是河南人的天和地,是河南人的根!
   二
   河南话从语言的分类和地域的分布上来说属于中原官话,因为河南的人口基数较大所以使用区域较为广泛,除了河南全省之外,周边省份无一不受影响!可以说,中原官话的影响力之大之深,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学的典范。原因应该有以下方面:其一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二,黄河流域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粮食生产基地,加上自然气候十分适宜群居,所以尽管战争频繁,人口的繁衍数量依旧众多,而且在躲避战祸对外迁徙过程中,不断将中原官话扩大领地,乃至形成语言的社会属性,进而在推广过程中更具有活力和开放的功能,甚至折射整个亚洲。
   现今,在河南省周边属于中原官话的活跃地带有哪些呢?从地图上来看,自上而下,先说北方,河北的邯郸、邢台等地市的方言趋向河南话,一些乡村俚语无论是在发音的强调还是在感情色彩上颇为明显,故在邯郸成立了豫剧团也就不足为奇。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位置临近黄河中游,生活习性更为贴近,加上平原上沟通交流十分容易,两省交界处往往就是隔着一条河或是一条路,探亲访友也是极为便利,文化的载体更为贴近,融合起来增进团结,受众人数自然就很多了。当然,借助婚姻的形式,使得两个省份似乎除了界线真就看不出也想不到有什么区别了,毕竟在北方的生活方式更为接近。
   再说南方,所谓的淮河的源头,即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部分区域。如湖北随州的广水,临近信阳地区,这个片区属于长江和淮河流域交汇之所,一衣带水,山川相连,且是神农氏出生之地,加上历史渊源,乡音自是十分接近。或者说是西南官话区和中原官话区的激烈碰撞区,乡间方言相同只是发音有点区别,熟知的还能分辨一二,不懂得的却是不好分辨,自是归在中原官话区,这也是源于中原文化的正统和纯粹。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里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魏国犬牙交错之处,几千年来的相互影响和结合,最终形成今天的局面。
   西部区域,陕西渭南发音和河南三门峡灵宝地区几乎一致,这里属于中原官话区和关中官话区重叠区域,也是黄河中游流经区域,自古沿黄而居,生活习性、人文活动、耕作方式等更为接近。而偏西北的山西运城地区,则是完全属于中原官话区,也是河南省外建有豫剧团编制的城市,这一点非常值得尊敬!以戏剧的形式进行推广,语言会更具有活力,更能深入民心,口口相传,珍若薪火。最终,融入中原文化圈,乃至百年千年之后也会一如既往。
   东部区域,山东菏泽济宁聊城,江苏徐州宿迁,安徽蚌埠淮北阜阳亳州,这些地区基本还都处于中原官话范围之内。这些区域,位于黄淮下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笔者老家在开封,这些年务工期间曾在不同地方遇到过以上地区的人,经过交流之后,基本放弃说起来有些洋腔怪调的普通话,大家一起说起老家话,热热闹闹的,真的是不亦乐乎,再后来见面直接称呼“老乡”,感觉彼此直接的距离特别近,有事时沟通起来特别方便!乡间土话的音调,用字用词,几无二致。仅举一例,喝水(shuǐ,第三声)十有八九被读为喝菲(fěi,第三声)。这说明语言更为贴近,融合的相当完美。
   以上仅仅是说明中原官话使用的地理分布,这与河南处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层是密不可分的。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之后,大力推进正宗的中原官话(此处可理解为汴洛方言,含现在的郑州区域),以宋代官话为基准,不断对外辐射,进而形成今日之局面。乃至在故乡有此一说——南蛮北侉。可见,皇朝时代对这种带有更多社会属性的方言也是厚此薄彼的,也想达到形式上和根本上的统一。尽管这种带有更强的私利性,同时也是在进行片面的文化扩张,显现着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和狭隘性。
   要说河南话,相对普通话来讲,并没有太多的差异,而且更能简洁地表达语意,短短几个字,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量,特别适合于现阶段的互联网时代。比如下面这四个字:“谁?”“我。”“咋?”“尿!”加上标点也不占多大地方,所描述的对象和对话内容,非河南人会有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一旦掌握河南话说话的用意和内涵,肯定会拍案叫绝!这四个字里所讲可以是一个段子或者是一个故事:天黑了,一个人走夜路,看见前面人影晃动,本身胆子较小,便壮胆大声询问,“谁?”若是普通话来讲,肯定就是“你是谁?”,又或者是客气点的话“您哪位?”不管哪种方式,在简洁性方面是不能与河南话做对比的。“我。”回答干脆爽利!意思反正我是我,是一个人,不是你想象中的鬼魂或者吓唬人的东西,更深点就是说,你大可放心。但是,遇见了一个胆小如鼠的人,这般回答还是不放心哪。那么,接着问,继续着精彩,“咋?”,河南话里还有同意问法“你是弄啥哩?”,或者书面语“你是做什么的?”“你是干嘛的?”,与“咋”相比,拖沓的语句顿觉无味。回答者也省事,“尿”不仅是行为,也是一种动作,告诉那个一而再询问的人,咱俩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道,你也甭怕了,我就是憋不住了才站路边尿尿,要不是天黑了,真有点丢人。这么一问一答,颇有喜剧色彩,同时也彰显出河南话的无限魅力。这个段子曾经出现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戏剧与方言》里,可见河南话的语言艺术多么生动有趣。
   互联网兴起之后,一些河南话也开始走进“网红时代”。如“怼”。这个字在我印象中出现也是值得玩味的。幼时,村里的小伙伴们学骑自行车,那都是带着大梁的,车高不说,都还带载重的。没有胆量,没有力气,真的玩不转。那自行车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产物,除了铃不响,真是哪里都响。所以,我们在骑着上路时都会喊“没闸没铃,怼住不疼!”且不说会不会肇事,就凭这自己为自己开脱责任的劲儿,就有点黑色幽默。现在“怼”已经流行开来,倒是把明星或名人之间在网络上用来表达争斗的“撕逼”的战争统统改为了“怼”,就连一些比赛常用的VS也少见了。一个“怼”,包含的意思太多,就像“中”一样,早已变成耳熟能详的一个字了,或是在河南话里沉寂太久,一旦出世就有点挟雷厉之势,一下子占据网络热词排行榜,也引起众多人对河南话的好奇和研究。使用起来,也是毫无禁忌,巴不得多多使用,显出使用者和流行是无距离的。
   当然,这不止一个字就能带动互联网时代学习和模仿河南话的趋势,更多的是要河南话或者河南方言如何持久性地发展和传播,倒是一个大难题。随着打工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乡村人不断涌向城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本着挣钱的打算和目的,带着土得掉渣的方言,开始在城市的角落里谋生定居。如在北方,卖早点的多为河南人。在东部沿海各大港口,集装箱车辆多是挂有豫籍牌照,驾驶员也多是河南人。还有,在广东,打工队伍里河南人也是蔚为壮观,以致人口统计上好多打工的河南人都被统计成广东省之列。
   入乡随俗,或者同讲普通话,打破沟通壁垒,进入全民无阻碍交流时代已是指日可待。跟随父母或者长辈完全融进都市生活圈子的“农名工二代或三代”,多多少少都会忘记故乡的方言,起码也少了那份醇正和厚道,再也找不回方言里的俏皮和喜兴!
   而聚集在城市里的河南老乡,也在自发维护着自己的乡音,生怕回到故乡讲不出来,缺少那份亲切感随和感,就像背叛了老祖宗,丢弃了属于自身的身份符号,所以逐渐在城中村或者郊区角落,择群而居,进而形成一个无形的大院,用心守护和捍卫着来自故乡的语言魅力,维系着河南话在他乡的蓬勃发展,用自身的话语传递出河南的悠久历史,对于文化的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共 52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对于河南话的认知仅仅局限于豫剧《谁说女子不如儿男》,优美的唱腔里展现女性能顶半边天的豪迈和自豪,女性的阴柔之美瞬间幻化成了力量,很是振奋人心。今日再读此文,顿感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就以对父亲的称谓为例,从甘肃过陕西山西到河南,都有称呼为“大”的说法。这就说明,中国的语言是相通的,在古代发展到今天,肯定是一脉相承,只是在语言发散和变异的过程中,其底蕴和本质没有完全的变化,还在为我们使用并深深影响着这个世界。作者以河南话的发展传奇借以解读语言的进化,所涉猎到的因素有很多,作者并没有深入探讨,仅仅表面粗略说明,仅供读者有所了解,这点还是颇为作者点赞的。高深的理论,支撑的是语言学说,而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语言习惯。不过,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或同事聚在一起,南腔北调的方言汇聚在座谈会中,也是一件好玩快乐的事情。关注我们的方言,关注我们说的话,确实是趣事,也算是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期待作者的研究和涉猎的范围更多更广,享受到更多阅读的愉悦和知识能量的补充。问好,握手。【编辑:温柔小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23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8-11-23 13:07:56
  突然想起来,《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还有《有话好好说》里民工乙,说的都是河南话。
   感觉好多都和兰州这边的调调相近呢。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1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3:34
  没想到,你对文章的编辑得心应手啊,基本说出了我的心声。
   厉害了,老铁!
   哪天和老铁一起说说家乡话。
2 楼        文友:劳英        2018-11-24 07:01:52
  文章写的是人类的发展历程,也写出人类语言的创造与发展。在文章中看出作者的知识深奥。谢谢作者的文章!
相信自己的努力
回复2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4:22
  谢谢老朋友的关注。
   好久不见,诚挚祝福!
   感谢谬赞,动力无限!
3 楼        文友:杨钟雄        2018-11-25 13:37:25
  这样的文章可胡诌不来,老李底子深厚,历史地理与语言文化,方方面面表述起来倒也自如。
青春受谢,白日炽只。
回复3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11-25 18:05:25
  感谢杨兄关注!
   好久不见,别来无恙乎!
   在北方诚挚祝福,生活快乐!
4 楼        文友:草根        2018-11-29 19:46:47
  这类文章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我是肯定写不来的。
   强烈点赞!!!
至少,无愧于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