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看点】一部民俗乐器的交响曲(赏析)

精品 【看点】一部民俗乐器的交响曲(赏析) ——解读寻找姚黄的《吃瓜时代》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45发表时间:2018-11-26 20:29:06


   姚黄先生的小说《吃瓜时代》,是一篇颇有乡土气的作品。当然不仅有浓郁的乡土味道,更有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作者用一篇带有乡土味儿的小说,代入了那个老一辈才有切身体会和经历的“瓜菜代”背景。就仿佛是一曲发生在那个已经遥远的过去时代里,混杂着乡间唢呐高亢的音调,又是用二胡深沉的旋律来作为背景音乐的中国式交响乐,时不时的还掺了锣鼓的打击点儿。正是如此,这篇看似朴实无华的小说,要真正读懂它,只怕需要下一点功夫。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解读这篇作品。
   关于“唢呐”的语言。
   之所以用唢呐来表述,只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述在某个特殊年代里,在沉闷背景下那种带有悲凉色彩的挣扎与呐喊,就仿佛在那广袤的华北原野上,突兀地回荡起唢呐才特有的高亢曲调。
   唢呐是一种很有意识的乐器,它本诞生在西域的波斯一带,却很早流传到了中土,然后扎根于中华的土地,成为了中国民族乐器中一员。有人戏称之为“流氓”乐器,因为只要它一出声,就连最响亮的锣鼓也变得哑声。有个形容唢呐的元曲,是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本文中关于看瓜娃铁蛋在恪尽职守,完成队长给他的看瓜任务过程中的种种,便是那高亢声声的唢呐。其中重点表现在铁蛋与自幼一起长大的发小“孬货”姐弟的交往。在那个时代里,少年之间带着童真的嬉笑打闹,描写的十分传神,就仿佛唢呐传递出来的欢闹。尤其是铁蛋与孬货的那段对话:
   铁蛋说:“你俩跟我好,我记得的。可这瓜是生产队的,不是我私人的。我今天给你们面子,下次不要再来了。”说着,就跑去瓜田,摘了一个甜瓜,摔成两半,一半给了大妞,一半给了孬货。说:“赶紧吃,吃完了就走,别叫人逮着。”
   孬货说:“铁蛋哥,麻烦你再摘两个,我和姐一人一个带回家吃。”
   铁蛋说:“妄想,赶紧吃了走人。”
   孬货说:“铁蛋哥,去年俺偷了瓜,还送给你两个吃呢!今年你看瓜,得加倍还我。”
   铁蛋说:“好,等生产队分了瓜,我还你!”
   孬货说:“我要你这会儿就还!”
   铁蛋发脾气说:“你想叫我拿公家瓜还你,没门!赶紧吃了滚蛋!”
   语言不仅生动,而且带着十分醒目的乡土气,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了小说人物鲜明的不同性格。寥寥数语就将铁蛋的恪尽职守,无私奉公,以及对童伴友谊的眷顾渲染出来。这种场景,还有那段紧接下来的“蹲守”。铁蛋在土井旁的蹲守,孬货出类拔萃的水性,在整段描述中,两个大男孩之间,带有戏耍玩闹色彩的一守一攻的转换里,把乡村里的氛围渲染得栩栩如生。就仿佛声声唢呐里,灵动的音符在跳动一般。
   还有一段关于铁蛋与民兵队长之间的交集,不仅有趣,而且充满深意。
   民兵排长说:“你帮我摘一布袋好瓜,送给支部书记。”民兵排长把自己当成了大官,坐在小床上等待着铁蛋摘瓜。
   铁蛋说:“你送给谁我管不着,可你摘瓜得队长批准。”
   民兵排长说:“就是队长叫我来摘的呀!”
   铁蛋说:“你说生产队长叫你摘瓜,空口无凭我不信你。”
   民兵排长说:“等我送完瓜,叫队长给你补个条子好吧?”
   铁蛋说:“不行,必须先有条子再摘瓜。”
   尽管最后民兵队长用自己写的条子,糊弄住了不识字的铁蛋,却已经让这个淳朴的农村娃子,对职守的忠诚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像唢呐将一两个音符极为铿锵地掷上天空。
   这就是我所说的,作者的语言丰富仿佛是生动的民族乐器,除非利用了唢呐的独特表现力,才能将一篇并不宏大的作品,表现出特有的魅力。
   关于“二胡”的语言。
   “二胡”始于唐代,最早发源于西部胡人,所以才会称之为二胡。不过早在千年前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民族乐器中的弦乐。凡是听过二胡曲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它的曲调总带着一丝悲凉的味道。
   前面已经谈到过,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那个早已成为过去式的“瓜菜代”。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明明白白交代了:“那时候,有个新鲜的词儿,叫做“瓜菜代”。也就是说,主粮不够吃,要用瓜和蔬菜来代替。……没米下锅,一家人啃几个瓜,肚子鼓起来了,洗洗睡吧。省了粮,省了柴,也省了力气。”我想在这里进一步普及一下,关于“瓜菜代”这个词汇的来历。也许更容易明白我为什么要把这篇小说的背景表现,用“二胡”曲调来比喻。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发生了全国性的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当时的左倾政策带来的严重影响,使得全中国的几乎所有城市与农村,都陷入了饥饿的恐慌之中。中央被迫成立了一个应对如此严峻局面的领导小组,还有专门的办公室。这是一个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首,由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仲勋参加的最高级别的领导小组。各省市也都有相应由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与办公室。这个小组的名称就是“瓜菜代领导小组”,专门来研究调查如何使用粮食代用品,帮助全国上下来渡过这场大自然带来的劫难。这就是“瓜菜代”的来历,也只有我们这些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才会真切体会的苦难。如果要用民族乐器来表现那个时代的深沉与悲凉,恐怕非二胡莫属了吧?
   小说就是将故事锁定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要靠吃瓜度日的年代里,必然会发生许多与瓜田相关的种种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些是喜剧,也有些是闹剧,恐怕更多的还是悲剧。其实就是那些看似喜剧与闹剧的背后,同样是带着泪水的悲剧基调。这就是我所说的,这部小说的背景采用了二胡的音乐。我们前面已经分析的那场发生在铁蛋与孬货之间的故事,显然属于喜剧;而铁蛋与民兵队长之间发生的就是闹剧,可这两出剧的背后,同样都是“瓜菜代”的时代性大悲剧所确定的基调。文章的暗处是呷泪的倾述。在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夹杂着对一个时代深刻的反思,又不失正能量的主题表现力。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
   关于二胡式的表现,应该最成功的一处,是铁蛋在蹲守之时,受到出乎意料惊吓的那一幕了吧?铁蛋的小妹给他送饭的途中摔了跤,一钵面条全部撒在了地上,饿得两眼冒金星的铁蛋:“胃都快饿掉裤裆里去了,……四周转了转。确信没人看见后,他找了个小小的面瓜,……拿到土井那儿去洗。……突然,他看见土井中央泛起一串水泡,……冒出一颗黑发飘浮的人头……”结果因为这一吓,铁蛋就此失了魂,铁蛋娘再也喊不回来。铁蛋从此不去瓜田,也从此一直浑浑噩噩度日。
   只是从此之后,铁蛋变成了傻蛋,孬货和姐姐大妞,还有铁蛋的妹子石花,却一起在慢慢长大。样板戏《红灯记》有句台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石花因为哥哥变成了痴痴呆呆的傻蛋,不得不挑起了家里农活的重担。铁蛋娘与石花喊着辛酸的对话,留下了今后两家人换婚的暗示。后半部分的刻画与描述基本是围绕大妞、石花与孬货的,在他们的交往和成长过程里,始终有着一个重要的结,那就是瓜田和吃瓜。他们再也没有去瓜田吃过瓜,因为围绕着吃瓜,给每个人心里留下了一份伤痛,直到很多年以后……文章后部分完全就是一曲带着哀怨基调的二胡独奏,那份时代的悲凉,那种人们从心底发出的期盼,在文字的字里行间流淌。
   关于“锣鼓”的语言。
   锣鼓是中国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乐器。锣鼓,节奏鲜明,音响强烈可以极大地增强戏曲表演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准确性,同时还有帮助表现人物情感绪,以及烘托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我之所以借用来形容这部作品,就是作品中在许多关键的节点上,似乎已经借鉴到这种乐器的精髓,使得读者紧随着锣鼓点的节奏,而去跟进情节的发展与带有节奏感的跳跃递进。
   比如,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一个情景里,铁蛋因为妹妹没有送来午饭,饿得受不了的前提下,悄悄做了一件自己非常内疚的事,“监守自盗”摘了一个面瓜充饥……这前面整段的文字都是带着幽默与诙谐地阐述,突然画风转变,就像舞台上的锣鼓点改变了节奏,发出了急促和紧张的“急急风”一般。“突然,他看见土井中央泛起一串水泡,待定睛看时,倏地冒出一颗黑发飘浮的人头。铁蛋‘妈呀’一声,扔掉面瓜,扭头就跑。一口气跑回家,连吓带累,扑倒在院子里,晕过去了。”作者采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人物在特点环境里那种情绪和环境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突然……看见……泛起,待定睛看时,倏地冒出……扔掉……扭头就跑。一口气跑……连吓带累,扑倒……晕过去了。”这是一段非常传神的场景描写。这就是我说的锣鼓打击节奏的张力。当然,通篇文字中,这种快节奏的“急急风”,并不多见,更多的还是在二胡悠扬的背景音乐,以及唢呐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主旋律里,不紧不慢地击打出时快时慢的节奏。
   后面部分说一下这部小说的悬念。
   这部小说有个几个重要悬念,铁蛋究竟看到了土井里冒出来是谁的人头?铁蛋受惊吓之后,究竟是真的吓傻了,还是装傻?铁蛋反反复复在地上画的是谁的人像?孬货为什么要一直擦?所有这些问题,似乎作者都没有彻底给出答案。其实所有的答案,又都已经在故事发展的情节里完美地阐述清楚。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土井里冒出的人头与铁蛋画的人像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看明白这一点,那么,铁蛋真傻,还是假傻也就一清二楚了。当然,后半部分的叙述,其实也可以看出端倪,大妞去帮助石花和铁蛋娘挑水,就是受了孬货的指使,为什么?当然不仅因为铁蛋傻了以后,家里没有了强壮的男劳力,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内疚吧?为什么铁蛋傻了,孬货会内疚?显然是因为孬货与铁蛋吓傻了有关系。当然,还有作者关于孬货水性好的伏笔。这一系列描写,其实已经交代了悬念的答案。
   最后说一点点,作品的美中不足。
   这部小说一共有五个人物,铁蛋、铁蛋娘、石花、孬货和大妞。就一部4、5000字的小说而言,并不算太多。但是,这个容量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两个主要人物和一条主线。其实这部小说的主线应该是铁蛋与孬货的友谊,所以,主要人物自然就是铁蛋与孬货。小说的前半部分正是这样来陈述的。可小说后半部分却突然转换成为铁蛋娘、石花与大妞变成了主要人物。这样的结构就显得有点不够流畅与连贯了。更重要的还是,由于作者改变了结构与主线,使得通篇所有人物的笔墨都有嫌不足。也就是无法突出重点,五个人物不得不平均使用笔墨。这样处理的结果,便会让人感觉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点单薄,都缺少了丰满的立体形象。小说最终是写人的,无论是情节,还是场景,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物的表现。就这一点而已,这部小说尽管相当成功地树立了几个人物,遗憾的是,竟然很难说,究竟哪个人物形象留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只是无论怎么说,这部作品都是非常成功的,小说鲜明的主题与独特的手笔,都值得我们借鉴。

共 4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姚黄老师的《吃瓜时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铁鹰老师的赏析更是独到而深刻的赏析。铁老用乐器作比,切入点独特而恰当。锁呐吹的是文中的欢闹和喜庆,而二胡则是那个时代带有悲凉意味的背景,和在这背景下发生的悲剧,正如铁蛋被吓成"傻蛋",还有就是代表画风急转,铿锵节奏的锣鼓。这些乐器是铁老用来解读小说的语言,节奏,主题的媒介,而姚黄老师的作品正是一支多种民俗音乐的交响曲,深入人心,曲调复杂而和谐,令人回味。好小说,好赏析,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只留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128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11-26 20:38:38
  精准而独到的赏析,感谢赐稿看点,阳光问好。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8-11-28 19:49:01
  辛苦阳光亲自编辑。
2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11-27 07:17:01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赏析文,更是对那个年代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延伸。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中的铁蛋是我同族的长辈,写这篇小说时,我脑中一一闪现出那个苦难年代的许多人,很是伤感。铁老的赏析文,正确地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情感,我一边阅读,一边潸然泪下。改革开放后,那个苦难年代一去不返了,这是最值得感谢改开的地方。谢谢铁老的赏析,谢谢我的同时代的知音。
寻找姚黄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8-11-28 19:49:38
  原文有分量,赏析才好写。
3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11-28 17:33:55
  铁老师的赏析,精准到位,学习了。精品实至名归,恭喜!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8-11-28 19:50:17
  谢谢鼓励。赏析也是我喜欢的一种文体。
4 楼        文友:相思        2018-11-29 07:03:01
  文笔老道,析点精准。祝贺老师佳作获得精品。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8-11-29 07:54:34
  感谢相思文友的点评。
5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11-29 08:26:57
  文章对《吃瓜群众》这篇小说的解读非常细致到位,堪称赏析精典!恭喜获得精品,期待更多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