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北】尝尽重重苦 迎来缕缕甜(随笔)

编辑推荐 【东北】尝尽重重苦 迎来缕缕甜(随笔) ——记延寿县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延寿镇洪福村养蜂能手张志国


作者:黑虎一文 秀才,238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9发表时间:2018-11-27 05:47:25
摘要:残疾弱体撑起一片天;困难挫折点亮一盏灯;感恩社会奉献一腔情


   张广才岭西麓的群山犹如兄弟般相守相拥,蚂蜒河恰似温情少女在狭长谷地平川上委婉的勾勒出醉美的图画,在这片充满神奇与传奇的土地上,延寿这个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县、中国亚麻历史名城,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正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高举旗帜,昂首阔步,凝心聚力,创新发展,共筑梦想,书写新的篇章,演绎新时代动人的故事。而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延寿县的残疾人创业事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一大批身残志坚、奋斗不息的创业先进典型。被誉为延寿县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之一的延寿镇洪福村的张志国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靠10年养蜂酿就了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书写了残疾人的美好人生。
  
   一、残疾弱体撑起一片天
  
   延寿镇洪福村,坐落在延寿县城北的大山脚下,距离县城25里。村子原来叫奉天屯,据说当年张作霖的东北军剿匪曾经在这里驻扎过,后来取“洪福齐天”之意改为现在的村名,不仅是图个吉祥,更寓意山里人的渴望与梦想。
   洪福村一百二三十户人家,是村委会的所在地。新农村建设给这里带来了新的面貌,东西走向的四条街,张志国的家在村前第一条街的东头,三间房开北院门。
   1976年出生的张志国,3岁那年一次意外的摔伤,造成脊椎错位,影响了发育,身体显得十分单薄瘦小。后经专门医疗机构伤残鉴定为四级。张志国身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作为长子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初中毕业的他,回村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农村,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还没有对象会让人家笑话的。张志国的家境不是很好,又是残疾人,找对象就更难了,这也愁坏了他的父亲母亲。一直到他25岁那年,经好心人介绍,与外村小他7岁的尹丹丹结婚,不久便有了心爱的宝贝儿子张鑫龙,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与希望!
   责任与担当,促使张志国不能守在不足一晌土地给予的有限收入上。他身体虽残,但头脑够用,天生聪慧。他说“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一个男子汉总得养家糊口!外出打工咱干不了,就得寻找适合自己的事情来做。”
   早在十年前的春天,一次他去百里外的尚志市办事的偶然机会,路遇一户养蜂人家自产自销蜂蜜,与其交谈得到了启发。他想,自己就住在山区,养蜂又不是重体力劳动,成本又低,见效也快,这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状况能赚钱的好事了。于是,他回来后报着试试看的心理,凑足了钱便到十几里外的邻村买了4群(箱)蜂,一年下来全家老少不仅有蜂蜜水喝,收入也添补了家中的生活。经过两年的实践,不懂养蜂技术的他,由于多次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还买了有关的书籍,逐渐摸索,初步掌握了养蜂技术。养蜂开始让他尝到了甜头,信心便也越来越足了,到第三年,他养蜂的数量就增加到了10群,这个规模一直伴随他到2013年。2014年,县残联的领导和同志们经过深入走访调研,感到张志国养蜂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实际经验上,都有了较好的积累与贮备,于是帮助他规划,鼓励他再上一上养蜂规模。在县残联领导和同志们的热心支持下,他通过亲朋好友筹措了12000元钱,购买了22群蜜蜂,经过5年间不断的分群,如今养蜂规模已达80群,纯天然的椴树蜜,有了较好的经济收入,家庭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话还得说回来,张志国的家境不是很好,他的母亲王少华今年63岁,但常年有病,只能做些轻微的家务;他的父亲张革义今年65岁,但因为重度脑梗塞,多年瘫痪下不了炕;他的妻子虽然今年仅仅36岁,可是由于身体原因,只能在张志国的带领下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儿子今年已经15岁了正在读中学。一家五口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张志国一人身上,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都靠他里里外外一个人张罗。张志国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有时候忙完大田里的农活,还要惦记山上的蜜蜂,回到家里还要分担母亲的劳累,为老父亲擦身、翻身、端屎端尿……他每逢进城都要给老父亲买回爱吃的猪头肉等食品。
   张志国是一位十分乐观、坚强的人,为了这个家,他无怨无悔地执着自己的养蜂事业。有时,他感冒发烧了,也放不下自己要做的活计。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家很特别,就我一个劳动力还是个残疾人,这上有老下有小的,尽孝心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供孩子读书也是希望所在,家庭的担子再重,我也得挺住,我不干咋整儿,有我在,就有这个家在!”
  
   二、困难挫折点亮一盏灯
  
   张志国养蜂,本着努力打造纯天然、无污染的椴树蜜绿色产品。于是,他选择了距离村上近10路的西北山一个叫庙沟的地方。这里,远离村屯,人迹稀少,泉水潺潺,乔灌混交,植被良好,空气清新,山坡、沟塘生长茂盛的椴树林,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养蜂。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三大秘诀,赐予张志国这位有头脑、肯吃苦、善钻研的残疾人。从此,他依托青山绿水,实现“先天不足后天补”的人生转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
   说起野外养蜂,是要承受很多苦的。张志国在每年春天的四月底五月初就把蜂箱运到山里,一直到秋季的八月底才下山。他在山坡搭了个简易的窝棚,算是养蜂的大本营了。这期间,他每隔三四天就得开四轮拖拉机山上山下往返一次,对蜂箱进行检查管理,用手摇离心器打蜜,再把装满蜂蜜的大桶运回家进行分装。在山上,他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口干粮,忙时就住在山上。山里的自然环境固然好,但要遭受日晒风吹,蚊虫叮咬,也有意想不到的毒蛇、野狼出没……为了防止蚊虫叮蛟,他始终穿高腰鞋、长腿裤、长袖衣,盛夏时常常是汗水浸透衣背。这也是山里人上山时不成文的规矩。可就这样“全副武装”的他也曾有过几次被“草爬子”(蜱)叮咬过,皮肤红肿起来,但都得到及时的处置。也曾遇到蛇爬进了窝棚里,缠在枝条上向他“示威”,也时深夜被野狼嚎叫的声音惊醒……每当提起这些,张志国都乐呵呵地说,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没那么娇气,这不算啥事,都习惯了。对待山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却显得十分淡然。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延寿县遭遇了罕见的倒春寒,椴树花期推迟,又逢连雨天,这是养蜂人无法抗拒的天灾。好的年头,张志国的一群蜂可收120斤左右的椴树蜜,可就在这一年,他的80群蜂几乎一点蜜也没收。漏屋偏逢连夜雨。一春带八夏的苦奔波,有病的父母要打针吃药,孩子上学要花费,一家人眼巴眼望等着卖蜂蜜的钱糊口。也有的人劝张志国别再养蜂了,这行不把握,赶紧把蜂子卖了干点别的。张志国开始如同霜打的茄子——有些发蔫,一连几天也吃不好、睡不宁,嘴角起了黄亮亮的火泡。县残联的领导得知情况后,主动找他疏导沟通,关心慰问,鼓励他振作精神。
   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张志国心中点亮了一盏灯。他的沉默不语,是理性的思考与情感的交融,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养蜂这个甜蜜的事业。他说:“你看那工蜂在‘大流蜜’(采蜜旺期)时,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巢,回来时累得都飞不动了,吧嗒、吧嗒,落在蜂箱前,我都心疼。一想到这些,我遇到的这点困难与挫折算得了什么!养蜂,就是我生命中割舍不掉的一部分,我是不会放弃的!”
   从每年八月底下山到明年四月底五月初上山前,这个阶段是蜜蜂休养越冬期。喂养的主要饲料就是白砂糖化成水。为防止蜜蜂窜群抢食,张志国每天都在天黑下来以后,戴上头灯一群一群的喂养。今年根据蜂群的数量,他以每袋350元的批发价老早就备足了70袋白砂糖。张志国介绍说,蜜蜂越冬,是处于半冬眠状态,关键是要严格把温度控制在3℃至-5℃之间,温度低于-5℃蜜蜂就会冻死,温度高于3℃蜜蜂就会出箱。所以,在蜜蜂越冬期,他每天都要检查温度,适时通风、土法升温调节温度。过去那些年,蜜蜂越冬要挖蜂窖,这几年用别人家闲置的车库就方便多了。
   在养蜂的实践中,张志国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遇到过一些技术上不懂的问题。比如,他讲述这样一件事,蜂王产粒籽后,粒籽变成蛹,21天成蜂。有一次只见蜜蜂叼蛹,不羽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于是,他打手机与养蜂技术人员咨询、查找资料,这才知道是得了白蛾病。在防治白蛾病上他为了避免药物残留,采取用大蒜、苏打粉的“偏方”。他还讲述了,刚刚养蜂的时候,由于不懂及时除掉蜂巢上的王胎,致使蜜蜂出现分蜂热,就像分家一样,一群群的蜜蜂不知飞到何处安家落户了。说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一丝遗憾和惋惜。“养蜂不懂技术就要吃亏。”张志国深有感触的地说。
   蜂蜜如何销售?开始张志国由于人手不够,又不想批发给中间经销商,他有些犯难了,想来想去,找到自己的妹妹张翠华商量在县城里代理销售,这样,他每隔几天就要把分装的椴树蜜送到县城他的妹妹那里,他的妹妹利用网络平台推出自家产天然椴树蜜,很快打开了销路。如今,张志国的椴树蜜畅销于哈尔滨,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烟台等大中城市。每年都有很多购买蜂蜜的回头客主动打来电话要货。这样,他家的椴树蜜,当年产的当年几乎销售一空。
   在创业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意想不到的挫折,但一定不要退缩,要有勇气去战胜它,就像张志国那样,心里点亮一盏灯,前行的路永远是光明的。
  
   三、感恩社会奉献一腔情
  
   身体残弱瘦小的张志国,却十分的伟岸与豁达。他怀着一颗善良、淳朴、感恩的心,用一腔真情实意回报给予他关怀与温暖的这个社会和父老乡亲们。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国家虽然重拳打假,但一些黑心人扔然铤而走险,造假、贩假,假货充斥消费市场,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也极大地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大山给予张志国生产出来无污染,纯天然的椴树蜜,他在分装销售环节上也是严格把住质量关,从来不掺假、不欺诈。他说,人一定要讲良心,挣钱不能想歪歪心眼儿,我家就主打纯天然的椴树蜜,不能图一时的小利砸了自己的饭碗。再说了,如果昧着良心,挣黑心钱,不仅对不起领导和乡亲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也对不起我那些辛勤可爱的蜜蜂啊。是啊!大山赐予张志国这甜蜜的事业,他如同一位“大将军”,胸装百万蜂,与蜂共舞,把正道沧桑的人品、人格、人性融进他的事业,用屡屡香甜回报给社会。
   张志国靠养蜂扬起了创业风帆,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们,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人从事养蜂业。本村有个与张志国同龄的薛亮亮,感到农田春秋两季忙完有些空闲,便找到他说想要养几群蜂,试探一群蜂的价钱。张志国豪爽地说,先搬回几群蜂养着,给个成本价就行。并在养蜂技术上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指导、交流。农丰村的李长龙、洪桥屯的武军等人,来找他买蜂子,春天每群蜂市场行价600元,但他仅收人家400元;秋天每群蜂可卖到400元,但他也仅收人家300元。让利,是良心的彰显,更是对社会和乡亲们的最好回报!
   大山,给予张志国养蜂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他对大山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对山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的珍惜,他在山上从来不糟蹋林木,还担当起义务护林员来,自觉保护绿水青山,也得到辖区胜利林场护林人员的称赞。
   42岁的张志国,显得有些苍老,但他却是个闲不住的人,更是一个热心人。村子里哪家修墙垒垛、红白喜事、进城捎东西、农田地里的活计……大事小情都落不下他。特别是秋收季节,有的人家年轻力壮外出打工的回不来,他就主动帮忙拉庄稼。有的农户水稻倒伏在地,他就开四轮拖拉机参与到抢收、晾晒的行列。村里有的老人、儿童生病需要蜂蜜做偏方的,他都主动给送上一瓶。每逢有人来家串门、办事,他都热情地冲上一碗蜂蜜水。乡亲们都夸张志国,懂人情,又勤快,真是个好样的。“一招呼就到,一求就应,一办就妥。”这是乡亲们给他编的顺口溜。
   当问起这些时,仅仅初中文化的张志国淳朴又富有哲理的回答:你看一群蜜蜂,好像乱哄哄好的,假如仔细观察,它们是有明确分工的一个大家庭,有看门护群的,有打扫卫生的,有给幼蜂喂食的,有外出采蜜的……一个村也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和谐相处,协调相帮,村里就是这个风俗,你帮人家,你有事人家也来帮你。你对人家好,人家才会对你更好!
   张志国加的三间老房子,天棚年久失修,脱落下来,县残联的领导和同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主动出钱购买材料帮他吊了天棚。看见崭新的塑板天棚,一家人感激不已。张志国逢人便说,我要把我的养蜂业干好,不然对不起县残联领导和同志们的关怀。
   10年风雨兼程,张志国率领他的蜜蜂“大军”,尝尽重重苦,迎来缕缕甜,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全县残疾人十佳创业之星,上了电视专题片,在县里也出了名,受到人们的尊重与赞誉。
   “我是大山的儿子,甘愿与蜜蜂为伍,一定活出个样来,书写完美的人生!”这就是张志国刻在心底的豪言壮语!
   偏爱群蜂舞,甘挑创业担。
   泉藏千仞秀,林吐百花鲜。
   尝尽重重苦,迎来缕缕甜。
   大鹏遥展翅,宏愿染流丹。
   这感动与感慨的五绝诗句,是本文作者书写在所著《穿越心灵的步履》散文集扉页上赠予养蜂能手张志国的。这既是对张志国“身体虽残,梦想要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甜蜜事业更加真诚美好的祈愿!
  

共 52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编者按:从张志国身上看到了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影子。张志国是一位身残志坚、不甘为命运所俘的代表,他不是残疾人,而是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的缩影,他坚毅不拔、勤劳朴实、敢于担当、懂得感恩的情愫远远超过了他的“残疾”,他的成功是外部的扶持和他内在的动力结合的结果。纪实性的文笔让一位靠政策、靠毅力、靠实干的革命老区汉子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不仅让编者折服,更激发编辑忍不住从心底深处发出呐喊:推——荐——!!!【东北风情编辑:老笨熊李春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