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食烟火(散文)

精品 【流年】食烟火(散文)


作者:李新立 秀才,160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92发表时间:2018-12-03 15:43:07


   花
   满山遍野的草木杂树,没有哪一棵是不开花的。它们用色彩斑澜光鲜着村庄的春夏,只是,忙于生计并且司空见惯的人们不太留意罢了。农历三月桃花才开,杏花紧跟着绽放,眼急的梨花不甘落后,跌脚绊手地献上一片玉白,杨树和柳树也会凑一番热闹,把带籽的花絮交给微风,漫天飞舞。榆树更为直接,给青黄不接的日子送上津津美味,而五月槐花散布的蜜香,虽不醉人却染人衣袖。
   这都是大自然毫不吝啬的馈赠,使村庄更像村庄。但我不会过多地描述它们给村庄带来的许多欢娱,我会有所选择地回避一些与花有关的隐喻,比如拥有秘密的女子,我只说一些与生命之花无关却与生活有关的花事。
   斗转星移,日月腾挪,没有等到第一场冰霜来临,南迁的候鸟还在路上,田地全部收割上场,树木的叶子枯黄,村庄的四野差不多一片灰黄,裸露出了黄土高原丘陵地貌的本色。如果不是零星的野草坚守最后一缕绿色,我敢说村庄充满了年复一年的荒芜。好在人的内心荡漾着期盼的温暖,那些上场的庄稼打碾后,将给人们的身体补给营养。接着,大雪接踵而至。那时的冬天,大雪下得像个样子啊,的确是“鹅毛般”,四处飞扬,铺天盖地,用不了半个时辰就天地一色。雪花,与众不同,又因转瞬即逝而叫人怜惜。不过,我有保存雪花的办法----把它移到窗户上去。
   说的是临近年关。村庄的年,其实是节令和气候携手给大家放的假期,农活停了下来,素日的恩恩怨怨搁了下来,数日的穷困也放了下来,过年的专心,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祥和与幸福。年三十从早晨开始,我家的厨房里就蒸气缭绕,充盈着涝萝卜菜和蒸馒头的气味。说也奇怪,从早晨开始,天就阴着,必然与往年一样,快到中午时,天空会不紧不慢降下大片的雪花,直至深夜。我们喜欢大雪封山锁道,喜欢自然之手抹平人间。当然,我们喜欢年三十这天的一切活动。
   也是从早上开始,父亲会说:“糊窗子了。”这是我们每年必做的功课。我家的一排房子的窗棂,全用木条装成,主屋的两孔还套出了古色古香的回形花样。在父亲的指挥下,我们弟兄先把窗棂卸下来,剥去糊在上面的陈年旧纸,然后用刃子将窗棂刮干净。一些白纸和少量的黄纸、红纸已经裁好,火炉上的浆糊还冒着热气。我们按照大人的叮嘱,在窗棂上涂上浆糊,将纸张仔细粘上去。白纸透光好,宜多糊,色纸只是个点缀。接下来,毛手毛脚的我得靠边站了。贴窗花是细致活,一不小心,那些剪出的丝丝缕缕就会弄断,我家的窗花是母亲剪的,图案简单,明显粗糙,比如一头耕牛,我就觉得更像一只羊。但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花”,不得不贴。而父亲从商店里买回来的几张“喜鹊闹梅”、“旭日东升”,因为是模具刻出的,就好看了许多,那喜鹊,两只,落在梅花上,从神态上完全可以看出它们在欢叫。正月里,来我家的亲戚,坐在炕上喝茶吃饭时,扭头看着模具做的窗花,都说好。
   就像正月里的美食几乎供亲戚享用一样,这些为数不多的窗花,大都贴在主屋的窗户上。我居住有小屋,在院子西南,靠近院门,因为低矮,很少引人注意。好在窗户也重新糊了新纸,有些焕然一新的味道,但还是为缺少窗花点缀而愤愤不平。自己动手吧!红纸家里有,剪刀家里有,裁三五块巴掌大小的纸张,角对角折叠几次,捉起剪刀乱剪了几下,打开一看就是一个惊喜:雪花,对,就是雪花!我把它粘在窗户上,站在院子里得意洋洋地反复观看,很有炫耀的味道。晚上,便有阵阵雪花悄无声息地入梦。
   我相信人们喜欢寒冬腊月所带来的消闲和自由时光,也希望让春天的特征装点每一个季节,丰富每一天的生活。村庄里,院落如东山的坡度一样,由高到低从东而西散漫而去。我家的院落地势稍高,只要站在院外的路边朝下看去,差不多大半个村庄的院落会进入视线。他们家在做什么?不用说出来,他们家和我家一样,糊完窗户后,将剩下的红黄绿的纸片串起来,挂到院子里的一棵杏树上去,打扮一新的杏树,比开花结果时还要好看。那么,这棵杏树的躯干上,也一定贴了写有“春光满园”或者“吉祥如意”的红纸条。
   不止这些。过了中午,我们还有一件事情要做,这的确与众不同,不由得对父母敬佩有加。父亲从杏树上折下一把小枝条,拿剪刀修剪了,母亲拿过修剪好了的枝条,缝棉衣一样把棉花缠上去。小火炉子上,一只搪瓷缸子里的蜡烛正在熔化,母亲又会从箱子里取出在货郎手中用积攒的头发换来的颜料,放进缸子,只需用针尖大的一点,那些蜡烛就一片淡红。父亲和母亲把指头伸进负缸子,用指头肚蘸一下蜡水,快速挨到缠了棉花的枝条上去,只需要三五次,挪过指头,一朵粉红色的花朵灿然怒放。一把花,说不上该叫它桃花,还是杏花,反正它像桃花,也像杏花,那么鲜艳,鲜艳得能听见开放的喧闹。几乎家家都有一两个空酒瓶,我家也不例外,这些花,就插在瓶子里,摆在主屋的木桌上。要知道,一些人家的酒瓶里也插了花,但那是塑料的,太普通,太大众。而蜡花,它引来了亲戚们的无数赞叹!
   那时的年关,雪继续下着,它或许会下到半夜,或许会跨年到黎明。但梦里,春天真的到了,所有的花开了。
  
   灯
   “正月里来正月正,我和妹妹看花灯”,这句男女老少都会哼的小曲,说的是元宵之夜,一对情侣结伴去看灯会演出。这实在是令人遐想不断,必是小镇古色古香的楼阁错落有致,虽然人口不多,但有世外桃源般的安详,年关节下打扮一新,元宵节的晚上,那些半明半暗的窗户里,或者廊沿下,挑起了各种形式的灯笼。灯笼大多是纸糊,有钱人家还用丝绸裱糊,一些灯笼里装了机关,灯烟起时,灯笼旋转起来,上面的小人儿小步轻移一般。灯光弥漫的街道上,必有鲜美的小吃和出售小玩艺儿的摊子。若不是有“火树银花不夜天”般的繁花,有谁愿意去呢?
   像这样的情形,我是没有见过,那对有故事的情侣也已经很少见了。随着年代的推移,看花灯便以戏剧的形式流传了下来。但流传下来的地方小戏我是见了的。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正月初三晚上,邻村的社火队被村子里敲锣打鼓迎了进来。他们的行很是简单,演员的脸也是提前画好了的。不用登台,演出前,把花哩胡哨的服装往身上一套,随便站在瑟瑟寒风里抖动着身体取暖。开场时,先有一个挂着一嘴胡须的,看不出是什么人物,摇着一把羽扇,穿着一身蓝袍,在桌子上的香炉里燃起几枝香后,说:“头戴素珠八宝妆,争福争寿免祸殃。香炉飘出三股烟,风调雨顺太平年。”他每说一句,小鼓、小钹就“嚓嚓、嚓嚓”响几下。接下来才正式演唱。场子里摆上一根两米高的桩子,桩子顶端座着个斗形的箱子,箱子四周用白纸和黄纸糊了,点着个灯,四个角子上各挂一串彩纸把成的花朵。二胡、板胡先拉上一段曲子,一男一女手里摇着折扇,扭着“十字”步上场,一问一答地唱:“正月十五灯花开,叫一声妹妹观灯来。观了头灯观二灯,盏盏彩灯观分明。六盏灯,什么灯?张生月下嬉莺莺,张生莺莺相会后花园,崔母私下来拷红。”他们低着头唱着,拉胡的师傅在每句后和唱“伊呀伊儿哟”,使这简单的曲子多了份动人的神韵。
   这个节目叫《十五观灯》。那根木桩子就好像是某条繁华的街市上的“花灯”,大家就在情景回放中并享受着复古式浪漫主义的快乐,满足和实现着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大凡情景回放,是回忆性质的,我们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把一些经验性的愿望累积起来,经过演绎,就形成了某种共识,成为指导和影响生活的传统文化,至少成为一种习俗。
   在村庄,人们给许多物象赋予了某种意义,“灯”只是其中之一种,它充盈着神性的光芒。
   回头说说腊月。人们说,腊月里都是好日子啊。这样的好日子,并不是阴阳五行上的刻意讲究,而是腊月恰遇农闲,乡亲们可利用这些时间把一些大事要事办结。嫁娶就是头等大事,上年,或者前年的腊月,双方的家长都同意了娃娃的婚事,“办了吧!”时间这选在了这年腊月。寒天冰地,大雪锁道,一场村庄的婚礼过得人间火热。二十年前,新娘子我们不叫新娘子,叫“新媳妇儿”,“妇”必须是儿化音,不管她今后是否是居家过日子的好手,这一声称呼听上去很是亲昵。那时候,娶媳妇儿只需一匹精神的毛驴,天擦黑时一串喧闹地爆竹迎进门,为列祖列宗上三柱香,然后把新媳妇儿簇拥进新房。新房其实不新,与其他房屋没有两样,都是土木结构,只不过门框上贴了“天作之合”一类的对联,还糊了窗子,窗纸上贴了一个红油纸剪成的“喜”字,内墙体用报纸糊了,土炕的两边讲究一些,贴了从商店里买来的花纸,炕上铺了羊毛毡,摆了两床新被褥。这些都能视家庭经济状况可奢侈、可节俭,唯一不能少的是灯。
   亲眼所见,一盏用来照明的灯,通常摆放在窗台上,或者摆放在炕头,但这盏的确与众不同,它是摆在墙上的。和家里其它灯盏差不了多少,选了好看的墨水瓶,用清水洗上好几遍,控干,净得通透。又在瓶盖上打个眼,不宜大,架子车胎的汽芯能穿过去就行。如果觉得汽芯的孔太大浪费燃油,可以在其中再穿一个套在钢笔橡胶吸管上的铁管儿。通常在与炕端对的墙角处,人伸手可及的地方,打上两根竹签,上面架上一片三角形玻璃,玻璃上苫了一张手绢,摆上新媳妇儿喜欢的一块香皂和一面圆镜子。新婚之夜,在它的上面,就得摆上灯。这盏灯,用了商店里没有掺水的煤油,由负责圆房的人拨好捻子,让它慢慢地亮着,一直到第二天的阳光照进门缝。灯叫“长明灯”,除了象征夫妻过日子心亮如灯,还寓意小两口恩爱长久。
   后来,我还知道了另一种用灯。几年前,父亲倒下再没有起来,没有说话。我们把他埋葬在一块风水宝地里,那里是村庄北山坡,粮田遍布,一座土包,远看是那么的弱小。村庄的老人叮嘱,一定要在坟茔上挂一盏灯,挂足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在坟茔的旁边架上了杆子,挂了灯。最好是马灯,但已经找不到这东西了,只好先挂了一个灯笼,灯笼里放上油灯。每天天色将暗,大地迷朦时,我们就去坟头,给灯添油。走好远了,回头看着这盏灯是否亮着,是否在黑暗中照亮了一片土地。灯光摇曳,像是挥手。
   我在想,为什么要挂这么一盏灯呢?老人们说,是指路灯,叫亡人不至于迷失生前熟悉的路。我又想,或许另有作用,比如,有了这盏灯,父亲就不会感到孤独。
  
   月
   月影如镜。
   镜子能照见行走于人世的精灵古怪,这是大人给孩子的尊重自然的最初启蒙教育,于是,我们对月亮多了份敬畏。此时,三十年前的老巷子因为幽深,相对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就像光滑的镜面上涂抹了面汤,显得十分模糊。按照人们信誓旦旦的口传,有月的夜晚,最好别去老巷子,那一个不知几时形成的窑窝里,会走出一位白须皓首者。是否青面獠牙,伸着滴血的长舌,好像许多人没有看清,只是,若是碰上,一定躲闪不及,被拂尘扫中的地方,必然红肿。病是能治愈的,也一定要去那个窑窝,抓取壁上的细土,和成泥糊,抹到红肿处,不消几日就可恢复如初。
   老巷子是到老宅的必经之路。其实,巷子里的几棵柳树有些年头了,承自然雨露的滋润,它们枝条繁茂,光影摇曳下,老巷子显得凝重了许多。我倒是不觉得白须皓首的神仙,太白金星一样可爱,只是,大人的警告应当谨记于心,平白无故还是少冲撞行走于村庄的精灵为好。时间久了,突然明白此类传说也有吓唬人的作用,至少,孩子们在有月的夜晚,很少出门去玩罢。至于那些神奇的细土,含硝含盐,有清凉的功效,蚊叮虫咬引起的红肿,也是有治疗作用的。村庄有她保守的秘密,我这样揭开它,倒是有种冲撞精灵的味道。
   许多人喜欢月夜,古人也是。但今人缺少一种情怀,不能和古人比拟并论。盛夏,月亮挂起,蛙声一片,喧闹里多了份平素没有的静谧。但难以成眠,也不知道脑瓜里想些什么,肯定是没有想。我的小屋偏院落的西南,悄悄地打开窗户,把目光伸向外面。看不到高悬的月亮,只知道月光如银,洒落到能洒到的地方。院外的柳树在细风里轻摇枝叶,像是有小动物顺着墙跟快速穿过,星宿疏朗,天空中两个红点一闪一闪地,夜行的飞机去了我不知道的远方,留下的轰鸣声,将夜的安静拉得更长。
   这些,不过是些对昔年美好或有趣的事物的留恋,正如村庄的符号,它们从村庄生活中的退却,并不代表我们还将失去一些村庄记忆的元素。有些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说的是秋日尾巴上的月夜。那时,大地归仓,与村庄厮守的土著麻雀,啄掉田野里的最后一颗粮食,一场漫不经心地小雪从高处降落,人间开始寒凝。队里的粮食还待决算后分配,好在有为数不多的自留地上的收成,尚能安慰人们的肚皮。这一点粮食,可能是小麦,也可能是糜谷,它们都要经过石磨的加工,变成粗糙的面粉。
   老宅偏北的后院,有一盘石磨,那是它每年最为繁忙的时候。我睡在温热的土炕上,冷得不敢开窗看看外面的月光,但已经知道月光如霜。听着院子里的脚步随一声门响,不久又会听得见石磨沉重的声音。大人们躬着身材,用腹部顶住推磨棍,石磨转起来,面粉从石磨的缝隙间小溪一样流出,让岁月有了欢娱的感觉。新麦面我们不会先用先吃,必须选择月亮最圆的那天,烙上几张白面饼子,摆在院子的正中,祭献天地。这使我们自小知道了人神共享人间幸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习俗没有变。
   而事实上,村庄月下的故事太多,我不能穷尽所有,比如,半夜三更,有紧急的脚步踢踏而过,不知是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脚步去了什么地方。后来,我从人们的口传中得悉,几年前的一个月夜,光亮寒寂。村庄的一位青年喝下去了不少烈酒。他借着酒劲去了另一个村庄,去和前岳父大人理论不顺的婚事。后来,他掏出了揣在怀里的菜刀。
   月照人不归。

共 53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食烟火,文字中所提及的都是烟火生活里不可食者,但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有了它们,生活才了悲喜映照,才有了诗意情韵。花,既非色彩斑斓的春花,也非皑皑的雪花,而是雪花降落时节里的窗花。从母亲手剪到买来的机制的到自己亲手剪成的雪花一样的窗花,从村子里各户把黄绿纸片缠到冬日里黑褐色的杏树上造成的花花世界,到父母亲手在树干做的蜡花,繁花似锦入目入眼入心,点亮了庄乡人穷困的日子,遍布着诗意和光芒。灯,起笔于二十年前上演在村庄的《十五观灯》一出戏剧。舞台、服饰、动作、唱词,极简单不过,却成为有此段经历者珍贵的宝贝。因为灯总是充盈着神性的光芒。是腊月里新媳妇儿屋里精心制作的长明灯,寓意心亮如灯,恩爱长久;也是你父辈坟上挂足七七四十九天的指路灯,是亲人们一种祭奠的方式。月,有影如镜,能照见行走于人世的精灵古怪,也能照见我们自己,月亮让人充满敬畏,衍生出村庄老巷子里传说的故事,扑朔迷离,月亮也披上了神秘面纱。对月亮的喜爱,今人少了一份赏月的情怀,但故乡月夜的记忆总是刻骨的。选择最圆的秋月,将磨好的面粉烙上白面饼子,祭献天地,感谢天地的馈赠。而月夜村庄下的故事,总在发生,这些故事,充满着我们的乡愁。这些乡愁,是烟火生活里朴素的诗情。文章立意特别,构思独特,一篇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字。感谢赐稿流年。【编辑:伊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204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8-12-03 15:46:05
  食烟火,好有意趣的文字。作者写了烟火生活中不能食却离不开的三种意象,它们是烟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点缀着烟火生活,引人走向美好的日子。
万人如海一身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