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醉里吴音相媚好(散文)
白露过后,气温明显凉爽,天高云淡,清风和煦,阳光也没有了热辣的感觉,光线柔和了许多。
午后,泡一杯南京雨花茶,轻轻抿着,站在书房的窗前,看屋后的小青菜一片嫩绿,看号称“百日红”的紫薇依然开的劲头十足,看河水在秋风中泛着涟漪,看对河的那对老哥嫂默契地忙乎他们的菜地。
忽然就想起辛弃疾那阙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词里描述的跟我眼前见到的大同小异,却是一样的安详而幸福。不同的只是,词里的白发翁媪有三个儿子,且当两个老人“醉里吴音相媚好”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对河的老哥嫂有一儿两女,大女儿虽嫁到了扬州,还是经常回来看望父母,所以他们也是一对幸福的“白发翁媪”。
在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一些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里的白发翁媪,他们的婚姻源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后一起甘于贫穷,侍弄土地,豢养家禽与家畜,省吃俭用养孩子,将土屋建成砖瓦房,抠抠缩缩一辈子。这辈子里,他们有的吵闹不休,有的大打出手,有的举案齐眉,老了都会殊途同归,在农村老宅里相依相伴,活成我们这代人眼里幸福的“白发翁媪”。
比如西隔壁的大伯和大妈,年轻时打起架来吓死人,大妈还是“屡战屡败屡不改”,照样叽叽歪歪、斤斤计较,节俭的吓人。女儿们买的好衣服从来都是压箱底的,据大伯“控诉”,七十大寿时女儿们买的新衣服至今还被大妈收藏的好好的!现在大伯78岁了,门口的二亩地基本都是大伯侍弄,菜地里挑水浇园的活也是大伯的,一日三餐大伯烧煮,大妈还叽叽歪歪挑三拣四,大伯也不像年轻时那么生气了,每天早晚两个人一起散步,日子平静而和美。
有时候看大妈唠叨的厉害了,我就跟他们打岔,逗他们开心:
“大大,这个老奶奶啰嗦呢嘛,我帮你带走扔了。”
大伯立马配合我演戏:“是呢,你现在出去吗?我将这个老奶奶捆起来放你后备箱里,你帮我带远点扔掉算了。”
大妈就哈哈地笑了,跟我们一起逗趣,不再唠叨。
一日我在房顶浇花,俯瞰大伯在院子里敲黄豆,大妈坐在院门边,翘着二郎腿,不断指出大伯工作的“不足”。大伯一边怼大妈,一边手里不停,那场景看起来竟然那么和谐,我忍不住又笑了,赶紧凑热闹跟他们逗乐子,将一对“白发翁媪”逗的嘻嘻哈哈。
再比如我们小南庄唯一一对爷爷奶奶辈的白发翁媪——老爹爹高大,老奶奶小巧,每晚吃过饭带娘出去溜达,老远就看到老爹爹老奶奶将小方桌放在屋前,两个老人笑眯眯地吃饭聊天。吃完后,老爹爹坐着喝茶,老奶奶收拾碗筷。虽没有“醉里吴音相媚好”,却是一样的祥和美好。
如今的这代翁媪,因为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所以他们的幸福指数很低——每餐不求鱼肉,吃饱就行;穿衣不论新旧,整洁就行;居住不求轩敞,干净就行;子女不求孝顺,回来看看就行,若能每月还能供养些零花钱,那就幸福的上了天了。
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大都靠自己白手奋斗,你追我赶,不甘人后,待“食有鱼、出有车”了,又想着商品房换别墅,又想着儿女出人头地,到头来,压力山大,还体会不到什么是幸福。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钱就能幸福,于是拼命挣钱,结果累病了,发现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有时候,我们觉得父母很唠叨,待父母走了,才明白父母健在才是最大的幸福!
有时候我们觉得有人爱着有人依靠就是幸福,却忘记这个世上最善变的就是人心,待满身伤痕后东山再起,才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依靠才是最终极的幸福。
光阴似箭,过不了多久,我们这代人也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了,若能够与爱人一起老去,日日相伴夕阳,“醉里吴音相媚好”,固然幸福。若无人能与我们“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我们也要将日子过成诗,将曾经吃过的苦,熬过的难化成诗的句点,将积累的人生经验整理成生命的遗产,提前交给我们的后人。
若干年后,在“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节,一白发老媪,迈着蹒跚的碎步,在“馥园”里修剪花草,身后还跟着两只小狗。忽然,远处传来嬉戏声,老媪手搭凉棚,放眼望去,原来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如此,甚好。
问好杨甦!诗意的生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