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对杜牧艳诗的别样解读(杂谈)

编辑推荐 【家园】对杜牧艳诗的别样解读(杂谈)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48发表时间:2018-12-05 15:07:03
摘要:从宣宗皇帝轻率杀戮越女这件事情上,从杜牧诗歌中那些女子的命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唐衰落的某种征兆,同时也可以从杜牧许多浪荡的行迹里,看出晚唐的社会痼疾。杜牧毕竟是一位朝廷官员,当一位朝廷官员放浪形骸、无所顾忌、只一味地尽情个人享乐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对这个充满了奢靡之风的朝廷不当一回事了;而当朝廷的官员们已经目无朝廷、目无家国,成了朝廷的反面代表时,那他们所供职的这个朝廷,也就气数到头、难以维系了。

晚唐大才子、大诗人杜牧生来就是一个情种,在他的许多艳诗里,都写到了他与青楼女子的情感瓜葛。他的《赠别二首》,更是写得美妙绝伦,使人读后赞叹不已。其一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是:“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首七言绝句,前者尽写女孩儿的美丽;后者抒发了缠绵无边之离情。两首诗歌,既可以相互独立,各自成篇;又能够两相辉映,浑为一体。
   我们看到,作者笔下的那个女孩儿,美丽得无法形容,以至于我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上,十分地不愿意将她与“雏妓”这个大煞风景、破坏情绪、有碍观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啊,她的姿态如此美好,举止那般轻盈,正值早春二月含苞待放的豆蔻般的清涩少女,即使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更有那卷起珠帘当众卖俏的红楼粉黛,哪一个能比得上她?
   阅读杜牧的诗,进入到此情此景,使我联想到了汉字中两个与女孩儿相关的唯美的字,一个是“妙”,一个是“好”。“妙”者,少女也;“好”者,女子也。我猜测,那个造字的老先人,要么是一个与杜牧一样,对女孩儿满怀诗意赞许的情种;要么是一个上古时代的贾宝玉,是在“水做的”女儿堆里长大的纯情小男孩。不然,他咋就造出了如此带有浓郁感情色彩、如此美轮美奂、如此对女孩儿极尽欣赏、极尽赞美、让人会意的两个字来?这两个字让我们一看到,就会赏心悦目,浮想联翩,胸无块垒,觉得就是因了人间有了女子的缘故,青春很美妙,世界无限好!
   杜牧告诉我们,他面对的那个无比美丽的女孩儿,年龄“十三余”。在我想来,杜牧当时并没有问清楚那个女孩儿的实际年龄,只是他的主观猜想,她大概在十三岁以上。在性开放的唐朝,要知道一个女孩儿的年龄,并不是一件难事。一个如此年幼的女孩儿,即便是显得多么早熟,她也只能是一个美人坯子,豆蔻含苞,初现美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美人。但不管怎么说,该女子年龄很轻,尚为幼女,应当是事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杜牧生发出了内心的感叹:“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那些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那些卷起珠帘当众卖俏的红楼粉黛,或者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开苞女子,或者是“徐娘半老,风姿犹存”的红楼粉黛,无论多么的耀眼靓丽,都不及一位青涩女孩那般令人爱怜。
   由是,我在欣赏杜牧笔下那位女子无与伦比的美貌的同时,心里还生出了一种悲哀,从中看出了晚唐的衰落,被我们盛赞不已的大唐,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试想,当一个“十三余”的女孩儿,沦落风尘,身处下贱,无论是以卖笑卖唱,还是以出卖身体为生的时候,无疑,这个朝代就已经病入膏肓了,不可医治了,要被抛弃了。
   接着的第二首诗歌告诉我们,杜牧与该女子至少是有过“一夜情”的。对于阅尽人间春色、情场老手的杜牧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别说是一个仅仅是有过“一夜情”的风尘女子,就是与他有过山盟海誓的红颜知己,他也可以背弃。证据就是他不打自招的《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在湖州时,赶上了一个竞渡活动。两岸围观的人密密麻麻,在傍晚的时候,杜牧看见一位老妇人,带领一个女孩子,大约也是“十三余”。杜牧对那个女孩儿大为倾心,便与其约定,十年之内一定来娶她。女孩的母亲同意,杜牧便下了贵重的聘礼。
   分别后,杜牧一直想念着湖州,想念着这位女孩子。可他官职较低,不能提出调任。等到他的好朋友周墀出任宰相,杜牧便接连写了三封信,请求出任湖州刺史。大中三年,杜牧终于获得湖州刺史的职位。此时距离他与当年那母女俩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四年。那位女孩子已经出嫁三年,生了三个孩子。杜牧十分伤怀,写下这样一首诗:“自是寻春去较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这首诗颇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味,当时的惊鸿一瞥,自是魂牵梦萦,但如今已经物是人非,更是让杜牧无限怅惘,心有不甘。
   在洪州时,杜牧经常往当时的名仕沈述师家中跑,听歌赏舞,还对沈家的一个歌女张好好很有好感,可惜主人对此女子抢先一步把她纳为小妾,使杜牧空有羡渔之情。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与张好好不期而遇,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落为他乡之客,以当垆卖酒为生。杜牧感慨万分,写了一首五言长篇《张好好诗》:“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杜牧在洛阳时,洛阳城里有一个叫李愿的,原来官拜大司徒,后来被罢官闲居在家。有一次在聚会的时候,杜牧突然拉住李愿的衣角偷偷说道:听说你家有一个叫紫云英的,不知道是哪一位?李愿不敢怠慢,赶紧把紫云英介绍给他,并大方表示,你要是看得上,只管带走好了。杜牧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兵部尚书席上作》:“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粉一时回。”杜牧是多情的,但谁爱上了这位多情的诗人,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多情和薄情之间,不过是一字之差、一步之遥。
   从杜牧的艳诗里,我们还可以读出他有“恋雏癖”,其《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之句,《张好好诗》里也有“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的句子;他与之有“十年之约”的那位女子,当时也是“十三余”。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当中,往往崇尚“二八佳丽”,认为十六岁的花季女子是最美的。即使以我们今人的眼光来看,大约也是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刚刚脱去青涩,刚刚褪去稚气,如初绽之花朵,透红之果子,出涧之清泉,弃窝之小鸟,始弯之新月,待凿之璞玉,未经恶俗污染,没有功利熏陶,不懂世故圆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确非常美丽,非常可爱。而杜牧的“十三岁的美”,十有八九是他的“笔意美”、“主观美”,是他的个人所好,是他的病态的审美,是他的“恋雏癖”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和反映。至于他赤裸裸地艳羡朋友同事的美妾,恨不得统统据为己有,也是他的病态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延伸。
   杜牧为官,正是唐宣宗李忱在位之时,大唐已经是风雨飘摇的晚期了,即便是“宣宗中兴”,也是回光返照。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是得到较高声誉的一位,《资治通鉴》评价他:“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然而,就是这个被誉为“小太宗”的“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李忱,却有过一个草菅人命、不得人心、让后世诟病的恶行。
   越地有一个地方官,给宣宗进献了一位美女。江南出美女,越地多翘楚,被国人津津乐道的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就出自那里。宣宗见这位越女精巧灵秀、花容月貌、艳冠后宫,不由得心猿意马、情动不已。对于皇帝来说,收纳一位美女简直就是随茶便饭,满朝文武、普天之下,谁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过,此时的宣宗突然想起了祖上唐明皇,他由明君变成昏君,并导致天下大乱,不就是宠幸一位叫杨玉环的美女吗?——前车之鉴,痛定思痛!于是,宣宗摇了摇头,以示不予接纳。那个进献美女的地方官很失望,便请示道:“既如此,请圣上明裁,该女如何处置?”宣宗挥了挥手,只淡淡地说了两个字:“杀掉。”可怜这位越地美女,哭哭啼啼,告别父母,不远千里,赶赴长安,只因宣宗一念决绝,便稀里糊涂地香消玉殒了。
   从宣宗皇帝轻率杀戮越女这件事情上,从杜牧诗歌中那些女子的命运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大唐衰落的某种征兆,同时也可以从杜牧许多浪荡的行迹里,看出晚唐的社会痼疾。杜牧毕竟是一位朝廷官员,当一位朝廷官员放浪形骸、无所顾忌、只一味地尽情个人享乐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对这个充满了奢靡之风的朝廷不当一回事了;而当朝廷的官员们已经目无朝廷、目无家国,成了朝廷的反面代表时,那他们所供职的这个朝廷,也就气数到头、难以维系了。
  

共 31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谈,通过对晚唐诗人杜牧的艳诗《赠别二首》的解读,对杜牧的人生和诗风有着深刻的解析,特别是从杜牧诗歌中那些女子的命运中,看出大唐衰落的某种征兆,同时也可以从杜牧许多浪荡的行迹里,看出晚唐的社会痼疾。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是很有代表性的艳诗作品,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第二首着重写诗人与歌妓的惜别,描绘那种难分难舍的情怀。本文从杜牧的《赠别二首》入题,从诗人的风流放浪,深刻地剖析了晚唐的社会风气,感悟这个朝廷,也就气数到头而难以维系了。深刻的赏析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12-05 15:10:17
  深刻的杂谈文字,通过对晚唐诗人杜牧的艳诗《赠别二首》的解读,对杜牧的人生和诗风有着深刻的解析,同时也从杜牧许多浪荡的行迹里,看出晚唐的社会痼疾,看出大唐衰落的某种征兆。
   感谢朋友支持发文,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