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杂粮当家的日子(散文)

精品 【心灵】杂粮当家的日子(散文) ——如烟往事


作者:透明秋语 举人,5819.8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49发表时间:2018-12-05 21:15:13
摘要:一听这话,我就一蹦好高。自打听到了供应豌豆的消息后,心里就有了一种快一点见到这位新伙伴的冲动……

隔壁的王婶去街上买粮,带回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从这个月起,居民供应的口粮将减少五斤大米,取而代之的是五斤麻豌豆。不大工夫,这消息就在宿舍里传开了,面对这突然的变故,人们都议论纷纷,情绪也有些激动起来。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粮食可谓是最重要的生活物资,居民的供应本来就少,大米不够吃,这一减少,就更麻烦了。虽然用麻豌豆进行了弥补,但麻豌豆属于杂粮,很难把它做成主食,难怪人们的反应会这么大。
   已是初夏的季节,天气一天热过一天,宿舍外面的农田中,麦子长势喜人,过不多久,就能进行收割。而那些早稻田里,秧苗也长得绿油油的,有的已经在抽穗了。在我们这帮半大孩子眼里,实在看不出有粮食要减产迹象。
   前两个月,已经减少过一次供应了,那次减少的是两斤的定量,取代它的,是六斤红苕干。据说那是用产自北方的红苕所晾晒的。
   红苕干买回家后,立马就受到了孩子的欢迎。那白生生的,晒得很干的红苕干可以当零食吃。偶尔也能遇上几片淡红色的,那种就更甜一些。只是这种情况不多。偷偷地抓一把放在兜里,不时往嘴里丢上一块,慢慢地咀嚼,就能品尝远方的美味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填补空虚的肚子。
   红苕干稍加淘洗就能煮进稀饭里,虽然赶不上鲜红苕那么可口,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再加上是三斤苕干抵一斤大米,人们的意见并不那么大。这次就不同了,麻豌豆是一种小杂粮,在人们的印象中,除了炒熟了当零食,或者煮耙了当下饭菜之外,实在不知道怎么来替代大米。要是在农村,还可以把它推成淀粉来做凉粉,可城里到哪儿去找那又大又笨的石磨呢?且供应的量还那么大,家家都会有几十斤,怎么吃呀,这可愁死人了。
   不时有人寻上门来,打听我们怎么处理这么多的麻豌豆:“他姨,你们可是北方人,拿那些麻豌豆怎么吃,总比我们有办法吧?”
   “等我们买回来再说吧。豌豆可是南方的东西。我们老家出的那叫大豆。”妈妈笑着说,但从她那平静的脸上,我分明看出母亲已经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星期天上午,刚吃了早饭,母亲就对我说:“孩子,跟我跑一趟吧,我们娘儿俩,一次就把这个月的粮食全买回来。看看那些碗豆该怎么弄来吃。”
   一听这话,我就一蹦好高。自打听到了供应碗豆的消息后,心里就有了一种快一点见到这位新伙伴的冲动。赶紧把家里那个小一点的背兜背起来,跟在母亲后面朝街上走去。
   外面清风爽朗,太阳已经升起了,很洁净的那种。有鸟在枝头鸣着,胆子大一些的,就落在了路上,在人们前面丈余远的地方不紧不慢地走着,那模样就像是要给我们引路一样。
   粮店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人们都议论着杂粮的事情,都不知该怎么对付即将买到手里的麻豌豆。性急者见有人买出了粮来,就走上前去看那些麻豌豆,抓在手里嗅一嗅,再掂上几掂,说道:“干还是很干,就是个头不大,比绿豆大不了多少。也不知煮得耙不?要是煮不耙就不知怎么弄来吃了。”
   队列一点点地向前挪动着,终于轮到了我们。说是全买,其实也不,母亲还是将细粮票留出了二十斤来。一是粮票是不会作废的,放到明年都不会,二是留下二十斤,心里就踏实些,一想到家里还存着二十斤粮,活着就有底气。
   母亲将余下的票证全递进了柜台里,不大工夫,就把各种粮食买了出来。
   米、面、苞谷、豌豆,全都装在了各自的口袋里,苕干个头大,也不用口袋装了,就直接放在那个皮实的背兜下面。
   背起粮食后,母亲并不直接往家里走,却带着我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道。一种机器的轰鸣声在远处响着。
   没等我发问,母亲就说:“咱们把碗豆和红暑干打成粉再回去吧。省得下次还要跑路。”
   “哦,豌豆也打成粉呀?妈,打成粉怎么吃呢?”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了一种失望来,想像中口袋里装满炒豌豆,不时抓一些填进嘴里的情景正在离我远去。
   “打成粉的吃法就多了,总比囫囵个的豆子强。”母亲应了声,就走进了那个不大的加工作坊里。
   这里我跟着母亲来过,供应的粮食中总会有一些苞谷等杂粮,我们在这里加工过苞谷面和红苕干粉。
   屋子里,两台磨粉机不停地转着,分别加工着苞谷、红苕干等,空气中充满了粮食的香味,满耳都是机器的轰鸣。将要打的粮食过了称,就在那儿候着,许是月初的缘故,这里比平时的人要多一些。轮到我们了,我赶紧和母亲一起将苞谷倒进了一台机器中,另一台机器也空了,一个中年的男子催促着我们。于是,又忙着将碗豆倒进了机器的进料口中。这台机器刚才打的是红苕干,只见打出的粉子中,开始一点是带着些许白色的红苕粉,接下来才是麻豌豆磨成的粉,机器内部的摩擦将豌豆的香味逼了出来,屋子里飘荡着一种类似炒豆子的香味,让人止不住吞了口唾沫。
   接下来,又把红苕干也打成了粉。不知道别人家是怎样对付这些红苕干粉的,我们是把它掺进白面里蒸馒头,这样,蒸出的馒头就是甜的了。当然,掺了红苕粉后,馒头的颜色就不太好看了,有些发黑。
   回到家里,都快中午了。奶奶抓起一把豌豆粉,在手里捏着碾着,分辨它们的粗细,母亲问道:“娘,你看行不?”
   “我看着行,比杂面细。”
   奶奶说的杂面是绿豆面,用绿豆面撵的面条就称为杂面条。这种面条我只是听奶奶讲起过,却没有吃过。绿豆太精贵了,供应得也少,想吃,却没有这个机会。
   奶奶和妈妈开始忙碌起来了。碗豆粉再加上三分之一的白面,揉在一起,就成了做豌豆面条的原料。随着奶奶苍老却仍然灵活的双手的撵动,一张硕大的面皮在案板上呈现了出来。接下来,就切成了韭菜叶粗细的面条。那天中午,我们吃到了从来就没有吃过的掺了大半碗豆面的面条。虽然比不上白面的细腻,却也别有风味。加上点味精和酱油,再放一点蒜未,就让一家人食欲大开,一锅杂粮面条吃得干干净净。
   这以后,奶奶和妈妈就变着花样和杂粮叫劲儿,什么碗豆面的窝窝头,豌豆面加红苕粉加白面的发糕,红苕粉加豌豆粉加苞谷粉蒸的团子,甚至还用这三种面掺和着包过饺子。
   其他人家就不行了,南方人本来就不善做面食,面对这种杂粮,除了炒熟掺在稀饭中外,就是在锅里把它弄耙加盐当菜吃;要不就直接在桌子上放一大碗炒豌豆,边吃稀饭边吃炒豆子,吃得人肚子成天气鼓气胀的,老是放臭屁。
   当然,对于找上门来学习粗食细作办法的邻居,母亲和奶奶都是耐心地指点着他们。
   我和弟弟也把炒豌豆当零嘴吃,那是母亲特意留下了一些。当然,零嘴就是零嘴,吃一点可以,但不能多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到了周末了。星期六的晚上,母亲对我说:“要是能捡到些树枝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给你们做煎饼吃了。”
   “真的呀?”已经睡在床上的我翻身就爬了起来,迷糊中的弟弟也醒了,四下打量着,要看煎饼在哪里。
   “你张姨不是山东枣庄的人吗,她们老家那里就兴做煎饼,她还有一口做煎饼的鏊子呢。”
   “妈,你是说张姨她们是把碗豆面做成了煎饼?”
   “是呀,我今天去她家串门,尝了尝,那味道还真不错呢。跟她说好了,明天到她家去摊煎饼去。就是摊煎饼最好用那种细树枝来烧,火均匀,又还耐燃。我刚才看了,咱们家里却只有桉树叶子了。”
   “还不是怪你,我上次捡了那么多的树枝回来,谁让你可着劲儿的烧,不到一个星期就给它们烧完了呢,要是留着点多好!”
   “都过去好几个月了,再节约着烧,能留到现在呀?”母亲笑着说。
   我下了床,从床底拉出一个竹子编成的包装箱来,揭开上面的报纸,嘴里发出了一阵开场音乐声,然后说道:“幸亏我留了一手,把那些树枝存了些下来。这里怕有十多斤,够了吧?”
   “嗬,俺春生学会过日子了,留了这么多的柴火……”
   “那当然。也不看下我是谁!早就被缺柴烧弄怕了。”
   “嗯,这一次应该是够了。要是再想摊的话,可能就不行了。”母亲翻了下被我砍得整整齐齐的干树枝,拍了拍手上沾的灰,说道。
   我回答道:“这没有啥呀,我明天一早就起来,到爸爸的仓库里去。上次我去的时候,看到好几棵树上都有干树枝。但是,得刮风才行,刮风它们才肯落下来。”
   “哥,我明天和你一起去吧!”弟弟的话语里充满了期待。
   我在他的鼻子上刮了一下,说道:“那要看你乖不乖,起不起来得了。多半睡得跟个小猪儿一样,摇都摇不醒。”
   “那你就用水喷在我脸上好了!”
   “那不把衣服和被单打湿呀?好了,乖乖地睡了。”
   我见母亲还坐在床沿上,就对她说:“妈,我还有一个办法来对付那些麻豌豆。不知可不可以试一下?”
   “哦?你说说看。”
   “把豌豆面用水发湿,和成糊糊,像煮粥一样地煮,熟了后舀到盆中放好,等凉了不就成了凉粉了吗?”
   “哦,这个主意不错。可是,我听说熬凉粉用的是淀粉呀,没有过滤的粗粉能行吗?”
   “不就是有些豆渣在里面嘛,我想放凉了是一样的。说不定还要好吃些呢。”
   “那行,我明天早上就试一下。要真行,不就又多了一种吃法了?”
   弟弟很响地吞了一口唾沫,说道:“好吃,妈,你要多弄一些才行。我一人要吃两大碗,还要吃十张煎饼……”
   小弟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我推了他一下:“去你的,你的肚子装得下吗?”
   那天晚上,我总是翻来复去地做着一个梦,我梦见家里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杂粮做成的美食,简直可以称做是杂粮宴了。其中,最诱人的就是那一小盆没有过滤去渣的凉粉,还有一迭薄如蝉翼的煎饼……
  
  
  

共 37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烟往事》往事如烟,如烟往事,在质朴散文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曾经的艰难岁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一直是调配供给的,江南的大米成为了塞北的珍珠,新疆的葡萄干就是烟雨中翡翠,山西的柿饼成为了广东的糖……这些都是丰年之后的馈赠。可一旦遇上了荒年,农人的肚子都没有了支撑,那么势必使得靠供应的工人阶级挨饿,但,党和政府从来都会时刻关注,没有了大米供应,只能够调配来其它的五谷杂粮。由于南北的地域差异,使得作者的家庭一时间无法应对,可聪明的妈妈总是有办法对付难处,千方百计地做出了足以让家人大快朵颐的食物……散文文笔质朴,行文流畅,以遒劲的文笔在艰难的岁月中挖掘出真善美。一篇接地气的作品,一篇携带真情实感的散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木石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21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12-05 21:28:22
  问候作者:身体健康,文丰笔健!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12-05 21:30:23
  再现曾经岁月的作品,连接地气和背景的散文,值得细心品茗回味!
3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12-05 21:33:09
  感谢分享,重温曾经岁月,可以让我们不忘初心,更好地励志前行!
4 楼        文友:凡献娥        2019-01-01 13:04:14
  文章语言自然质朴,毫无雕琢的气息,可见语言功底扎实。边读文章,边回忆往事,觉得分外亲切。以往所有的苦,回忆起来都是甜甜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