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重做上海人(散文)

精品 【西风】重做上海人(散文)


作者:范文发 童生,78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67发表时间:2018-12-07 10:52:55

【西风】重做上海人(散文)
   我应该算是本乡本土的上海人了。
   我们范姓家族是清朝后期从浦东召稼楼迁至上海虹镇老街的。这大致接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之际,一直到1949年,也是海派文化形成的时期。
   我的曾祖父育有三男四女。我祖父排行老二,取名范根桃。那是一个大家庭,购置了不少土地,并在街面上拥有一长排二层三层的楼房,或自住或出租;曾祖母管理着庞大的家庭开销,一大把钥匙每时每刻挂在腰间不离身。开饭需要白天扯旗傍晚点灯,因为雇佣了许多长工的缘故。
   虽说大家庭生活难免鸡争狗斗,日子过得还算丰衣足食。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从吴淞、宝山登陆,一路向西打来。那时还是上海外围的虹镇老街,首当其冲,遭到了炮火的重创,民房悉数毁灭,居民大多离散。日军将虹镇老街全都划入日海军势力范围:周边拉起了铁丝网,强迫老百姓修筑工事、挖掘壕沟。现和平公园假山里还埋有日军遗留的大量水银。
   一个大家庭就这样在日本人的铁蹄下土崩瓦解、四处飘散了。但我们这个范姓大家庭还是在上海的各个角落里生存了下来。
   五十年代,我们合家跟随父亲去过西安、福州,虽然地域差距明显,但由于是生活在一群群外迁的上海人中间,所以才有条件将上海人的习惯顽强地保持下来。记得1957年在西安,当时大鸣大放搞得如火如荼,也无法阻挡周末在食堂举办的舞会。组织者是上海人,参加者大部份也是上海人。男士西装或毛料中山装,女士争奇斗艳的各色旗袍长裙,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烫起卷发、画上眉毛、涂上唇膏,脚登高跟鞋,让大西北黄土炕上的女人们惊讶又嫉妒,有的竟愤愤然道:“这些妖娘们都是资产阶级,统统打成右派分子才解气哩!”
   那年,高剑琳、姚月红领衔的越剧团也从上海派到了西安,那一出出熟识的《碧玉簪》、《沉香扇》等,都给远离上海的上海人以惊喜和温馨。
   1958年到了福州。新街口百货大楼顶层有露天茶座,大热天的夜晚几乎全给上海人包了。上海人到这里是满足一下久违的纳凉霄夜。可惜的是,赤豆汤不像上海那样沁人心脾的冰冻,而是滚烫滚烫的大煞了上海人的风景。同样,以越剧皇帝称号的尹桂芳的越剧团也长驻福州,解了上海人的心愿。上海的沪剧、滑稽戏也常来演出,丁是娥主演的《雷雨》竟然一票难求。业余时间,上海人也会排演越剧《楼台会》、《十八相送》。那时众多的香港片引得上海人疯狂。曾是上海人或曾在上海出名的电影明星夏梦、石慧、龚秋霞、陈思思等更是经常挂在上海人的嘴边上,在难懂的闽北方言包围之中的街巷里,还能时不时地听到上海人“蔷薇蔷薇处处开”的歌声呢……
   上海人对吃十分讲究。喜欢的炸猪排也原汁原味地带到了外地。那是特地从上海寄来了黄牌辣酱油,没有现成的面包粉,就将苏打饼干碾碎再拍打在一片片猪排上,炸出来的效果金黄脆香,沾上酸滋滋辣蓬蓬的辣酱油,那味道正像上海人说的“打耳光都不肯放的!”自己还裹正宗的上海菜肉大馄饨;用鸡蛋黄加熟油自制色拉酱,那黄澄澄的土豆色拉,俨然像上海“红房子”西餐馆里端出来的一般。
   记得楼下当地福州人看得眼馋,也想做色拉,敲门问母亲:“拉萨是怎样做的?”
   “你说的是什么?”
   “就是你们上海人经常用土豆、苹果切成小块,上面拌了鸡蛋和油的那个菜。”
   母亲恍然大悟:“哦,是色拉,哪里是拉萨啊?”
   他们将“色拉”说成了“拉萨”,一时传为笑谈。
   上海人在外地,穿戴打扮照样要顾及到上海人的体面。每家每户备有一只“烙铁”(在炉子上烧烫后熨衣服)可是不能少的。我长春的阿姨告诉我:她也是五十年代初去的长春第一汽车厂。那时居住的厨房是几家共用的,煤气也是一个厨房间里统算的。她的东北邻居每每看到上海人将“烙铁”放在煤气上烧,不知道是为了熨烫衣物,以为是烧块铁在白白浪费煤气,心里就窝火。你烧铁,我就拣块砖头放在煤气上烧:气死你上海人!
   对于生活,上海人总想翻出些新式花样来。他们尊崇“有条件,要品位生活;没条件,创造条件,还是要生活品位”的宗旨。这就是有见识的上海人作派。不管风吹浪打,哪顾得说三道四,上海人就是要过上海人的生活。可惜,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你夺不走,也学不来。
   于是,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屡屡在外地人眼里既显得“另类”、又不失时尚风范。
  
   二
   阔别上海卅载后重新回到了上海。传统的上只角、下只角的差别,历经了数十年,距离拉近了多少呢?
   刚跨入新世纪。那时上班在长寿路上的智慧广场,所以就借宿在石泉路的成功大厦里。上海历来是我心中的一个美丽的梦。不曾想周围的一切让我大跌了眼镜。那是大热天。清早五点钟,楼下就有叫倒马桶、刷洗马桶的声响;半夜里,三五成群的人在露天乘凉,或坐板凳或躺草席,摇着扇子大声地说话。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这条石泉路。路边的民居开门就是人行道,每家的马桶痰盂都敞着大口斜靠在门边;吐痰擤鼻涕随处可见;蓬头垢面的女人抱只小狗倚着门楣对行人傻望着;脖子上挂着铁链般金子的大男人却一身花睡衣在街上大摇大摆;更有甚者,一条躺椅横贯人行道,上面躺着赤膊的老爷子呼呼大睡,俨然不顾来往行人的不便。
   上下班拥挤的公交车上,时常遇到为了一点鸡毛蒜皮而大动肝火的人。这一切,完全颠覆了我儿时对上海的美好印象。
   有一次我外出回来见一老奶奶坐在自家门口熨烫衬衫。我朝她身后望进去,饭桌前面一张床,饭桌后面一张床,只留出一个人走路的空间。后门口一部木梯接近90度的角度,直挺挺地伸向阁楼。
   我上前搭讪:“老阿奶,介热的天还烫衣裳啊?”
   老阿奶回答我:“大儿子在大公司工作,衣裳穿出去总是要挺括体面些的哦。”
   家里再寒碜,出外还是要体现上海人的光鲜来。我好奇地问:“这楼上楼下住几口人啊?”
   “九口。”
   “怎么有这么多人啊?”
   老阿奶板着指头算给我听:“大儿子一家三口;小儿子插队落户带回来了老婆孩子三口;大女儿的孩子新疆来上海读书也住在这里;再加上我和老头子,不就是九口了?”
   我望着这鸽子笼似的房子,不相信能够住下这么些人:“这房子总共有多少面积啊?”
   “不算阁楼24点2平米,算阁楼27点34平米。(阁楼大部顶高在2米2以下,不算面积。)”
   诧异于老阿奶能够精明地算到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字的同时,我也十分纠结:算阁楼勉强达到每人3平米,不算阁楼每人还不到3平米呢。
   这段对话让我有了一种自责,直面了另一群上海人的生活,这里本来就是传统的下只角,要比我刚从外地来的上海人还困难许多。
   这就是上海区分出来的上只角与下只角里的生活困境。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
   是啊,在过去了的几十年的困难时期,上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承担了工业化的重任,城市改造无从谈起。由此造成苏州河的臭、黄浦江的黑,对上海人的身体与心灵的损伤,无疑是老上海人的一种默默奉献。直至新世纪初,上海尚有60万只马桶,这不是上海人的羞辱,这是上海人的窘迫,从风格上讲,也是上海人的胸怀。因为,这座城市把大量的资金送给了别的城市。
   日后,不论清晨的倒马桶、半夜的乘风凉,还是街上的花睡衣、赤膊老爷子,甚至公交车上的叫骂,我都能够一一承受。
   但内心仍然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心目中的上海不应该是这样的;
   心目中的上海人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心目中的上海男人更不应该是这样的。
  
   三
   时光退回到六十年前。
   我的父亲可算是货真价实的上海男人,在他身上有着浓郁的“老克勒”味道。黑发锃亮,头势清爽,钻石牌发腊更是长年使用,偶而洒点香水,飘散着淡淡的清新。西装分春夏秋冬四季,颜色款式均有讲究,就连口袋巾的花色也讲究与领带的同中有异,那是为了让西装在协调搭配中又不失掉个性;那一双皮鞋也是分季节的,夏天是决不允许穿黑色或深色皮鞋的,一律浅色或白色皮鞋。配上凡立丁裤子、短袖香烟纱衫,在南京路“当当当”的有轨电车上,一手抓吊环,一手拿着折扇抵住香烟纱衫下摆的口袋,一是显示自身形象的潇洒,二是还可以防小偷,可谓一举两得。
   上海“老克勒”并不是单单拿着奢华当品味。而是要让好衣服好皮鞋来规整你的行为,当你使用上了顶级物品,你就会珍惜它,坐姿走势都会讲究起来。有腔调的上海男人,他的品味不在于他买了什么,而在于他怎样使用物品的生活风格;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的“绅士”,只有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属于是哪个档次里的人。今天,有太多的人会将品味赞同于奢华,让苍白的一掷千金般消费来遮掩教养的匮乏。
   出门体面是上海男人的习惯,勤奋和责任更是上海男人的优点。
   我的祖父去世时,父亲尚是祖母肚子里四个月的遺腹子,故从小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上海人的英文多数是在社会上学的。父亲的几位识字不多的爷叔姑妈,与外国人打招呼满口都是洋泾浜英文。但父亲学英文却坚持走正轨的路。他在工作之余,坚持读夜校、参加培训班,练就了一口娴熟的英语。在上海自来水公司期间,工作中与英国管理人员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与沟通,从没出过大的差错。后来到香港去管理工厂,从上海带去满满一箱子书籍,都是厚厚的英文技术资料。吃饭、坐车都捧着看。在技术与管理上,他最怕被外国人说三道四的看不起。经他负责的项目,不但在技术与管理上运作良好,而且都有创新和改进。受到同仁的尊重。
   五六十年代。父亲担任厂长,每天提早上班一个小时,6点半钟就到了厂区。将工厂里里外外巡视一遍:没关的路灯一盏盏的关掉;滴水的笼头都给关紧;发现门房间值夜的偷懒睡觉,都会一一叫醒予以批评。真正是爱厂如家。
   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家庭也是关爱有加。我的曾祖母去世时,父亲刚刚自立。但他自认是长孙,预支了三个月的薪水,将自己祖母的后事料理得象模象样,一口棺材就是楠木做的。
   1949年春节刚过,报纸上每天在刊登解放军要过长江、攻打上海的消息。父亲在香港心急如焚,一家老小八口人的性命安危,全部落在父亲的肩头。他不听众人的劝说,也不顾上司的挽留,义无反顾地回到孤岛上海。他进门的第一句话:这下子好了,生生死死一家子就都在一起了。
   父亲在孩子面前是个好家长,在孩子面前不打扑克不叉麻将,且从不打骂孩子。小姐姐那时读中学,体育课前滚翻后滚翻老不及格。父亲晚上回家就用好几床被褥铺在地板上,教小姐姐在被褥上练习,整整练了三宿才过关。
   我们经常说父亲不该从香港回来,回来以后遭遇到了一波接一波的运动,让人难熬。
   回到上海的父亲,为了想把家庭抚养得好一点,就与其他朋友一起合资办起了工厂。父亲懂技术会经营,自然生意红火。然而,三反五反开始了,莫名其妙的压力让父亲无法全身心地经营工厂,故将办了只有两年的工厂拱手交给了政府,自己响应号召参加大西北建设。
   此后,父亲老老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却不能换来生活的太平。
   “四清”运动屡屡将父亲搞得血压升高数度晕厥。“文革”一开始,就给父亲套上一顶“资本家”的帽子;父亲曾老实地向组织交心,说去香港途中遇台风,在基隆港呆了一周。结果,历次运动成了他的一大罪状。后来上纲上线说他有敌特嫌疑。厂长、校长以及总工程师职务全部不让他干,撵到厂区看大门;看大门只能为卡车进出推拉两扇沉重的铁门,决不允许他接触收发室里的报纸书信。“文革”结束,父亲也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他不计个人得失,只是遗憾一身本事被完全荒废了!
   但父亲也十分庆幸:“亏得自己人缘好,几次上台遭批斗个别人要动粗,都是被大多数工人制止的;否则几顿恶打就可能丧命。”继而他严肃起来:“我这个人是要尊严的。如果遭受污辱,也不用他们结束我的生命,我自己就会解决了自己的。”这话听了虽然痛心,但我们都了解父亲为人的尊严。
   在日本人统治时期。有一次过四川路桥。父亲不知道那天为何下午一点半要戒严。他走到桥头出示证件,不料日本兵一看证件根本不是戒严时能够通行的,于是用铜板厚的封面朝父亲脸上一阵猛抽,又罚他站在太阳下晒了半个钟头。这种怨气实难忍受,这种屈辱永生不忘。后来父亲寻到了一个机会,酣畅淋漓地渲泄了这股怨气。那是日本人请企业界人士新春联欢。父亲借着酒意,掀翻了桌椅,撕碎了餐巾,又用上海话痛骂了日本人,在场的翻译根本不敢说实话。日本人大为不满,又不知道为了何事?几位好同事见日本人要发作,赶忙将父亲推上汽车送回了家。胆小的父亲自豪地说:“这是我人生中胆子最大的一次。”
   可见,上海男人为了尊严也有壮烈反抗的一面。

共 91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诚如作者所说,“海派文化包括了十里洋场文化、洋房文化、里弄文化、市井文化、滚地龙文化甚至流氓文化……”然而作者的着眼点在“有见地、有分寸的都市文化。”因此作者列举了几个有正面海派形象,代表了上海精英层面的典型人物。比如体面、勤奋、本分、有担当、有尊严的父亲,举手投足、处处显得儒雅、有教养、夫妻相敬如宾的严尔纯,年轻有为、奋发向上、不断学习、追求新的目标、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徐俊等,以及即使远在他乡却坚持海派文化、有品位的普通上海人。作者举例的是人,可笔端指向却是别树一帜的海派文化和受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人。作者第一次投稿西风,然能严格按照散文的要求,确立主题,全文如述家常,为观众娓娓道来。语气不疾不徐,全文无别字,读来通畅流利,我为这样的散文叫好!感谢作者赐稿西风,如此佳作,理当热烈推荐大家赏读。【编辑 寒江孤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20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8-12-07 10:58:00
  范老师,有幸能编辑你的大作,并深为你文中洋溢出来的海派文化而感动,欣慰。因为,我也是上海人,尽管做不成老克勒。据说邵家楼在朝古镇方向恢复,有空了我去瞅瞅。
回复1 楼        文友:范文发        2018-12-07 17:22:46
  感谢寒江孤鸿!读了你富于个性化色彩的点评很有感触,知道你也是上海人且住在上海更觉温暖。有机会品茶聊天。
2 楼        文友:衢四海        2018-12-08 18:25:16
  从众多的典型场景、典型事例、典型人物中,提炼出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特征,确是篇份量厚重的好文,拜读学习了。
回复2 楼        文友:范文发        2018-12-09 20:08:53
  谢谢你的点评!“西风瘦马”文章的质量很高,需要我多加学习与借鉴。
3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12-13 06:41:13
  非常感谢老师赐稿西风!此篇寓意深刻,丰富厚重。让大家又重新对上海和上海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好文分享!祝老师创作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3 楼        文友:范文发        2018-12-13 21:37:13
  西风瘦马团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给大家树立了良好的标杆和榜样作用。谢谢海韵波涛社长!
4 楼        文友:杨子        2018-12-22 17:41:26
  老师的水平有目共睹,向你学习。
( (
回复4 楼        文友:范文发        2019-02-14 18:31:27
  谢谢杨子鼓励!
5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23 09:18:41
  恭喜老师!
梦锁孤音
回复5 楼        文友:范文发        2019-02-14 18:32:00
  谢谢社长鼓励!
6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12-30 21:56:05
  年末之际,老师送来这篇佳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写作上,要向您学习!祝您和家人元旦快乐!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6 楼        文友:范文发        2019-02-14 18:32:36
  谢谢海韵波涛鼓励!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