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过年】春节散记(散文)

精品 【过年】春节散记(散文)


作者:江苏黄云峰 探花,188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60发表时间:2010-01-07 14:26:15

【过年】春节散记(散文) 过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人们就正式开始忙年了。我们家乡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傍晚,那淹没村庄和城镇的鞭炮声此伏彼起,整个苏北就像已经熬沸的一锅大豆油,突然放进去一大把花椒大料,噼噼啪啪的,顷刻间浓浓的年味便清脆响亮地充满人间。
   第二天开始,家乡人就扫房、杀猪、宰羊、买年货等。过去哪天干什么都有规定。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要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大年三十熬一宿。”年虽然步步逼近,但人间的迎年却有条不紊。
   实际上,一踏进腊月,年就到了。腊八是年的序幕。炎黄子孙腊八这天要吃腊八粥,所谓腊八粥原料很丰富,主要是八种:红枣、花生、芝麻、红豆、杏仁、莲子、麦粒、黄米。有的是黑米。不过,六十年代,虽说我们也是龙的传人,但不吃腊八粥。不是不吃,实际是穷,没得吃。别说是腊八粥,就是水饺子也只有初一那天才能吃到,因为面粉是配给的,只有春节才有,一人供应斤把半斤,初一吃一顿后,面粉就所剩无几了,初三只能是捏一捏,也就是说,饺子包得很少,捏几个吃吃是个意思就行了。
   记得小时候,大雪常常封门,到六十年代末期,雪也是很大的。那时候,我们盼年,首先是盼穿新衣服。那时孩子们穿的新衣服大多是大红大黑大绿,红的就是苏联大花布做的棉袄,黑的是老粗布棉裤,带白布大腰。绿的是罩裤,当然,那是有条件人家才能做起罩裤。头戴的是老虎帽,足蹬老虎鞋。那老虎帽和老虎鞋都是黑的,老虎帽的样子像古时将士的旗牌巾,帽子前面大多镶着铜做的福禄寿喜或长命富贵几个字,字旁边还钉着花花绿绿的小鸡,那鸡有公有母,是用布和棉花做的,栩栩如生,现在这种童帽已经看不到了。老虎鞋就是手工做的方口棉鞋,鞋头绣着虎头。其次,我们就是盼吃好东西。像玉米花糖,花生糖。玉米花糖,就是把玉米炸开成花,然后再用糖熬成团,冷却后再吃。花生糖几乎吃不到,只能啃轧过油的花生饼。当然最想吃的是猪肉。三十晚上家家都能捞到大吃一顿猪肉。因为非常穷的人家,大队会送肉去。说是猪肉,实际上大多是白菜、萝卜、粉丝。上坟给过世的老人烧过纸后,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喝酒的喝酒,吃米饭的吃米饭,家乡人美其名曰:“全家福”。那些猪肉大多是队里分的,不过,那时猪肉特别香,特别肥。因为吃的是青饲料和粮食,长得慢,喂得时间长,不像现在追配合饲料,两三个月就可以养个大肥猪,现在的肥肉炒都沾锅,哪还有肉味。过去一家吃肉,一个村都能闻到肉香味。现在猪肉根本闻不到香味。那时我们盼年,可以盼到看玩乡会,吃过年夜饭后,大队的锣鼓就响了,年年大队排乡会,三十晚上演出,初一到十五,就到别村去“送会”,别村乡会也来家乡演出,各村之间相互交流。那时没电视,电影也少,平时没什么娱乐,文化生活很枯燥,所以乡会很吃香。
   我总觉得过年得有大雪,瑞雪兆丰年嘛。
   可是,今年春节无雪。
   进入腊月,老天对家乡似乎很吝啬,两次只送来几片雪花,便悄然无声地走了。
   去年,春节时还下了两场大雪。在“搅得周天寒澈”的鹅毛大雪中,徜徉于银装素裹的冰封世界,年会变得五彩缤纷,极其绚丽:飘飘洒洒的雪花,厚厚实实的白雪,走到花花绿绿的人的身上,压在青青的屋顶,显得特别温馨;那红红的灯笼挂在贴着红红对联的大门旁,像是伸进洁白世界里的梅花,透露着春的信息;家家户户的大门上,有的贴着彩色的倒福字,有的贴着贺新春的童男玉女,有的贴着威武的门神;门楣上挂着五色门吊子,门吊子上刻着红红绿绿的字,那字或是恭喜大发财,或是忠厚传家远等,阐明着主人的未来夙愿。在大雪的春节里,人们穿着新衣服,有唐装,有西装,有时装,最好看的还是姑娘们的衣服和孩子们的童装。他们说着,笑着,在大雪中走亲逛朋,舞狮子,敲丰收锣鼓,夜晚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看迸发的五彩缤纷的烟花灯火,在房中欣赏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真是雪韵无穷,年乐融融。
   今年虽然无雪,但家乡人对年的情结还是很深的。因为,春节是四季交替和四时肇始的标志;是家庭团聚、亲朋欢宴、感念父母养育之恩、增进家庭凝聚力的契机;是祭拜天地、礼敬祖先、抚慰亡灵、安慰生者的佳期;是劳累一年的劳动者休息的日子。
   虽然,自然在变化着,地球在变化着,年在变化着,人类也在变化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增无减,市场经济使家族血缘力量的影响逐渐减弱,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变化,中国人没有忘记过年。当我们看到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边境站,那些成千上万的人拥挤着抢在年三十回家过年时,当我们在春节前忙着置办年货时,我们就会感到炎黄子孙对年的情结没有减弱。
   总之,过年,这是一种无法言说又无法挥去的中华民族群体性的情结。这情结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潜意识,是家族群体血缘的认同感,是农耕文明历史的积淀,因而是任何外力无法阻挡,任何异文化无法替代的。
   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一半是过年,一半是文化。我很赞同。当现在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观念日渐淡化的时候,我们必须从文化上让人们认识年的精神价值。我们必须振兴春节,复兴年文化。不过,复兴不是复旧,而是从文化上选择和弘扬。
   扔掉传统的年文化,外来的文化必然倒灌,民族的心理就要失衡。没有年味,没有年意识,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实际上,中国人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一次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加强。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的文化。说得干脆一点,忘记了春节,淡化了春节,抛弃了春节,就不是中华民族,就不是炎黄子孙。2007.2.1.于黄府.

共 22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苏北的春节,与祖国华夏大地都一样,很据有过年的传统文化节日,那浓浓的春节,就从作者文章里的腊月八开始。正如作者文章最后写道:扔掉传统的年文化,外来的文化必然倒灌,民族的心理就要失衡。没有年味,没有年意识,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实际上,中国人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一次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加强。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的文化。说得干脆一点,忘记了春节,淡化了春节,抛弃了春节,就不是中华民族,就不是炎黄子孙。 一篇优秀散文,推荐给广大读者欣赏并学习。【编辑:王万兵】】【江山编辑部•征文精品推荐2010024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赤水河王万兵        2010-01-07 14:27:11
  苏北的春节,与祖国华夏大地都一样,很据有过年的传统文化节日,那浓浓的春节,就从作者文章里的腊月八开始。正如作者文章最后写道:扔掉传统的年文化,外来的文化必然倒灌,民族的心理就要失衡。没有年味,没有年意识,这是当代中国人的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失落。实际上,中国人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结的加深,一次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加强。年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存的文化。说得干脆一点,忘记了春节,淡化了春节,抛弃了春节,就不是中华民族,就不是炎黄子孙。
   一篇优秀散文,推荐给广大读者欣赏并学习。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协会首席特约副秘书长,贵州省作协终身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作品》网络版编辑,中国作家第一村作家工作室成员,观音山文学社副社长兼贵州分社社长,《塘厦文学》特邀副主编。《新文报》总编
2 楼        文友:古渡        2010-01-09 08:07:57
  过年本应是中国民俗的集中表现,可现今除了一个吃,过去那浓浓的年味早荡然无存了。老哥的文章又将我带回了过去,重新忆起童年的年。如果可能,多想回到过去,再过过那时的年啊!谢谢老哥!
3 楼        文友:江苏黄云峰        2010-01-09 17:12:24
  谢谢古渡和王万兵的点评
编辑、记者、作家
4 楼        文友:铁禾        2010-09-15 20:50:25
  小时候是那么的向往过年,现在呢,长大了,觉得过年没以前那么有意思了...
铁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