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水源之游(散文)
去水源,尽管计划了很久。但去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一些仓促。
我们先是在转山营走着,在暖暖的阳光照耀下,实在禁不住春天美色的诱惑,就驱了车,去看看春天里的水源,到底长了什么样的颜色。同行的人都有着相同的爱好,喜欢在山山水水中,放慢脚步,看看风景,寻觅一些自然的情趣。
到大沙坝煤矿,停下车,我们便沿着河溯流而上。河的两旁,两山夹峙,一条河,清清澈澈,在河床上平平缓缓地流着。水深处,倒映着两山青翠,也浸泡着蓝天白云,有一些很诗意的境界,让人自然理解“溶溶春水浸春云”的含义。水环山绕,山连水行,那流水,时而平波如镜,可于水中闲看山中景致;时而清波激越,从奇石狭缝流出,形成激流险滩。一股水,静则妩媚,动则涤荡,颇有气韵。峡谷之中,没有“猿声碎客心”的幽邃。除了水声,峡谷中的静寂,却让我们触摸到春天里的羊场河所流淌出来的悠悠诗意。
中国的传统,饱含着丰厚的山水文化因子。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其意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而置身于峡谷,我更喜欢这句话的另外一种诠释,即智者之乐,如同流水一样,阅尽万象,仍是悠然淡泊。仁者之乐,就像大山一样,岿然矗立,自生安宁与崇高。这水,从山谷奔来,从石缝穿过,潺潺而流。虽历尽坎坷,也让我们体悟“上善若水”泽被万物的德行和品性。遇方则法方,遇圆则法圆,遇直而直,遇曲而曲,至柔至性。想想,天下最大的善性,还有什么能比过水么。“君子交如水淡”,更是体现出人与人道义交往上的纯净透明。在水面前,它的清澈透亮,实在可以让一切虚假昭然若揭。水至柔也能至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也是对水性的另一种品性的解读吗?高山流水,山高水长,流出的自是滔滔不尽的山水文化,朗润自然,也朗润着我们骨子里流淌的一线血脉。
刚开始走的地方,是峡谷中最平缓的一段,还属于羊场河的上游。碧水青山,香花野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往峡谷深处,河水淙淙地流着,两岸风光旖旎,沿河而居的乡民,也尽得羊场河的哺育和滋润。春色渲染,水波清凌,两岸桃红柳绿,逸兴怡情宜居,颇有桃源之意。偶见几棵老树枯藤,树根裸露,枝桠盘虬,长一片两片的新叶,却也张扬出一些生命的活力。水从树下流过,清绿托梦,春水流波。累了,我们就坐在滩涂的石上,任一地的情思晒在阳光下,有一些迷蒙。河岸上有三五人家,红墙青瓦,在这山水中安然而卧。稍远的地方,山腰上、草坡上,一片一片的白,那是棠梨花,苦刺花盛开的景象,很美。一坡坡的梯地,任由蚕豆花,油菜花热热烈烈地开着,也能见到一些小麦葱葱绿绿地生长。很诗意的山水画卷,就在徒步行走的旅程中一一展现出来。
继续往前,山渐渐高起来,山上的树也浓密了很多,气氛越来越清幽。河道变窄了,河谷里的巨石也多了起来,它们相互支撑,堆叠着积压着,我们就从这些石头上小心翼翼地弯着腰,跨着步,艰难地跳跃着,攀爬着,迂回着。一边听着流水潺潺,一边看着潭水幽幽。乱石成堆,在河滩上堆出一些零乱的景致,诗画就在这种不规则的景致里茵茵地生长。山,因水而青黛巍峨;水,因山而清波粼粼。干干净净的山,清清澈澈的水,就在这谷中洗涤着人的情思和心灵了。一种返璞归真,欲辨忘言的自然真谛,就在默默中得到了解读和领悟。
峡谷中最惊险的,是靠近水源的一段。山峰奇秀,峭壁险峻,山谷幽深,滩石嶙峋,淙淙河流蜿蜒于幽谷之中。山鸟啼鸣,杂树相交,让人生幽情幽趣。在这里,一步一景,处处惊险,步移景换,时时皆有惊喜。一湾碧水从山谷流出,巨石嵯岈从水中伸出。石无生根,却岿然而立,水无源头,却能见其形,能闻其声。石头流水,在这样的依偎中,一份淡定,就迷漫在薄光斜照的河谷幽深里。岸上,有一些藤树相缠,根须伸于水中,被冲涮浸泡出一些飘逸的风情,缠缠绵绵地伸着,婀婀娜娜地在水中荡着,不动声色地捕捉一些生命的朝气。看这一景象,便能领悟到水润万物,万物皆柔的的意思。
我一直认为,在传统的文化里,山水是不可分拆的。犹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一样。山之巍巍,水之汤汤,一幅写意,尽显山水真韵。山如眉,水如秋波,在古人的眼里,山水在视觉上的无所羁绊,会让人的心灵得到纯净和升华,视野得到舒展和开阔。置身山水,气爽神清,顿有通体澄澈明净,胸襟豁然的感觉。这是山水给予我们的开悟。水,可为云为雨为雾;山,可为峰为崖为谷,山借水润而生机勃勃,水借山势而激情涤荡。山水阳刚便由此而生,不缠绵不虚幻,自心中空灵而出,这是一种对山水情怀多么奇妙地诠释和解读。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山可樵,而水源的水,却不可渔,水清无鱼的缘故吧。渔樵之乐,我们没感受到,内心有少许的失落。但来到这里,我们却沾染了一些山水灵气,也感受到了山水涤荡的正气清风。在这里寻幽探秘,可涵容客旅羁思,可品山无言自立,无欲自刚之德行,可思水无言自流,无欲自清之操守。由此,这山水,我们实在可以之为师了。
到了水源,才发现,这里并不是羊场河的源头,羊场河真正的源头不在此处。常说的水源,原来是羊场煤矿的取水点。那水,自山洞而出,进入洞中,有一些凉意,水声隆隆中,我们仿佛与世隔绝了。从水源回来,山水的方圆直曲,便被我收入了怀中。那种达人心怀,脱人俗气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心,却越来越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