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回不去的童年(散文)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总能激起我们这一群快奔不惑之年之人的怀念,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失去才懂得珍惜”。但在我们的印象中,那时的童年可以用“苦并快乐着”来形容,当然了,这其中的“苦”就是指当时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快乐”就是指纯真、稚幼所带来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快乐”现在已很难追寻及体会到了!
我是典型的八零后,出生于苏中平原,号称“银杏之乡”、“教育之乡”、“建筑之乡”的泰兴,由于家乡出了一位伟大的抗美援朝革命烈士——杨根思,后来家乡也就随之改名叫了根思乡,用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同乡。
在我的印象中,童年的时光是不幸的,由于脚疾,家人带我辗转各地寻医求治,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后来父母又带着我来到了大上海。在上海一住就是四年,经历过三次手术,最长的一次手术历时八个小时,但结局依然遗憾,最后只能靠一个拐棍走路。回到家乡的时候,可以说已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由于看病还欠了一屁股外债,但这些,都没有在父母的脸上表现出来,仍用他们特有的坚强与乐观感染着我,继续操劳着这个家。
在童年的记忆里,没有现在孩子丰厚的玩具,也没有什么电视电影,有的就是整天和泥土、小溪、菜地、鸡鸭鹅羊打交道,我的家乡属于苏中平原,没有所谓的高山流水,有的就是平坦的田地,丰沛的河流,我们经常和玩伴们在地上堆泥人,去小溪里捉小鱼,油菜地里游荡,追赶着一群鸡鸭鹅……每天不玩到天黑,衣服不玩到脏是不知道回家的,而父母面对我们,虽有怨言,也只是苦笑一下,毕竟,孩子有天性,“玩耍”是孩子最初的本能。在现在看起来虽然有些苦,但却充满了快乐!
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社会也在发展,物质条件也慢慢改善,而我也和别的同龄的孩子一样走进了校园,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一步走来。遥记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加入少先队的激动;第一次考试得满分那骄傲的神情;第一次犯错挨老师仗责的疼痛;第一次不听话被父亲罚跪的委屈……多少个第一次构成了我完整的童年。
那时候期盼着过节,比如,六一儿童节,可能会放半天假;过中秋节,可能会有月饼吃;过春节,可能会有好吃的,会有新衣服穿等等。那时也是容易满足的年龄,记得那时候身边有个几毛钱,那已经是“巨款”了,可以在学校门口的小摊上买瓜子、买糖果,有时候甚至累计到一定的金额,去购买那向往已久的玩具手枪。放学了,三五成群,一边往家走,一边玩玻璃球,边走边玩,毫不觉得累,赢了很开心,输了很难过。这些都是孩童时本真的表现,细细回味,还是意犹未尽。
我记得在家乡,儿童节的时候总是和家里的农忙结合在一起,俗称过麦场。在农村,农忙是父母最苦最累的时候,那时候家里还养着鸡鸭猪羊,我和姐姐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猪喂食,我烧柴火,姐姐用铲子铲,每当看到猪吃得“点头晃脑”的时候,别提有多开心了。另外就是大忙的时候堆麦杆,就是将已经去了麦穗的麦杆堆积起来,以便日后生火煮饭用,印象中我尤其喜欢堆麦杆,父亲在上面堆积,我在下面一瘸一拐地扔,那时候扔麦秆还是技术活,左手拿着麦梗,右手拿着麦尾,“嗖”一下,如同发射火箭,一下子扔到上面,让父亲堆积,边扔边邀功,那是一个乐呀,在帮忙干完农活,还得赶紧写作业,每天也会到很晚才睡觉,不过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有劲也有趣。
记得洪战辉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苦难的经历并不是我们博取别人同情的资本,奋斗才是最重要的。是的,苦难的童年虽然让我们无法享受到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也间接地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我们的坚强、乐观的心态,让我们更接地气。虽然现在远离了家乡,但每当回想起儿时的光阴,内心总是一阵的酸楚与怀念,也许这就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特有的家乡情、儿时情、伙伴情吧!
谨以此篇祝福天下所有的儿童快乐、幸福的成长,同时也纪念一下自己再也回不去的童年……
2018年06月01日于抱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