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一路向西(散文)

精品 【流年】一路向西(散文)


作者:候建臣 童生,9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4发表时间:2018-12-11 16:28:24

【流年】一路向西(散文)
   大同往东,有东口;大同往西,有西口。这都是若干年前的事了,也是若干年前的叫法了。西口现在已经不叫西口,叫杀虎口;东口也已经不叫东口,叫张家口。也就是在若干年前,当人们还把大同地区称为边关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段,一队一队求生或者求发展的人,赶着马车,牵着骆驼,或者干脆在身上背上褡裢,一步一步地往东或者往西,走上出口的路程。
   而当年的西口之路,现在人们把概念进行了拓展,与曾经的中国最讲究的路接上了,这条路叫丝绸之路。的确,从西口路上走出去的人,肯定有一部分越走越远,他们带出去的货物也越走越远,最终汇入更大的西去的人流中。
   现在从大同往西,已经不是当年的西口古道,而独特的北地风光就在左云等着人们。记得曾经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一位大同诗人,对远方的客人这样描述过左云:“那地方左边都是云。”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一句话。到了左云,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位置随时作出调整,那么我们的周围就都是云了。所以,这样一想,你会带着神秘的感觉,让自己飘逸地走进左云。
   如果从高速走,过了新荣,走不远的路程,就是左云的管家堡。管家堡是个大堡,它的东边是新荣的破鲁堡。其实破鲁堡曾经一段时间,也是属于左云地界的。关于管家堡,有人说过,这名称跟徐达有关。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他不仅为朱元璋先生奠定明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还为当时的国家边关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离管家堡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村,名字叫徐达窑。据说当年徐达驻守大同地区的时候,就在这里呆过。管家堡就是他的一个管家,在徐达离开的时候,不愿意再走,就在这个堡里住下了。
   管家堡是开始感受左云的云的起点。跟所有的堡一样,管家堡也已经很破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好多名字慢慢地便只是一个名称概念了,好多堡名也就是一个村子的名称了。在管家堡里走着,一只鸡会站下来一直看着你,等你走近的时候才扭着身子慢慢地跑开;你也会闻到羊粪的味道,它们从某一家的大门缝里钻出来,稀罕地与你这刚刚走进来的生人打着招呼,它们是热情的,热情的那味道多少是浓了点。这时候抬起头来,你会看到堡上面的云彩,闲人一样背操着手一步步地走远。管家堡有好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都是一家一户在自家的院子里开的,饭也是地道的农家饭。在这里,羊肉是必须要吃的。这里的羊是地上的云,所以吃这里的羊肉便感觉是一片一片云飘进肚子里了。羊肝煎土豆是要吃的,麻油炒粉疙瘩也是要吃的,这两样东西是地地道道的左云特色。羊肝煎出来的土豆面面的,许是煎得时间长了,羊肝和土豆的味道已经融到了一起,吃了第一口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想吃第三口,尽管你已经把一盘子吃光了,还是感觉那味道在你的牙缝间飘飘忽忽,终是你已经知道了但无法说出来的味道;粉疙瘩则筋筋软软的,不需要怎么咬,那香就一下子渗到嘴里了,也渗到了你全身的各个角落。
   管家堡往北走,是左云最北的一个村子,叫保安。保安也是一个堡,保安的名字也是延续了堡的名字。据左云的朋友们说,保安是左云县人口最多的村子,可见保安堡也是不小的。保安堡的北边不远,就是长城。站在保安堡还算完整的西堡墙上,向北而望,在相对平坦的地方,一条土灰色长龙先是由东向西,然后在某一个地方一折而向南,笔直地延伸下来。而此时,在长城的左边,云也把影子投在地上,让那长城的左左右右,有了大大小小的斑点。左云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一句当地俗语:保安的牛,认不得麻糁。很早以前,左云大大小小的村子,都有油坊。油坊在榨油的时候,用麻丝把胡麻渣子包起来,等把油榨下去之后,就剩下了麻糁。麻糁是喂牛喂马的好东西,左云的好多地方,牛马没活干的时候,只给它们吃草,一旦干了重活,主人就会给它们加料。料有时候是各种豆子,有时候就是麻糁。如果你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再抬起头来看,真是一下子就感觉到了保安附近草的好,好得牛们把它们当成了最好的食物。
   出了保安,沿着新修的长城旅游专线,黄土口的黄、黑土口的黑,相距不远的两个地方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土色,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地质学上的谜语。
   长城蜿蜒向西,像一条蠕动向前的蛇,爬过了一个土梁,又越过一条沟,翻上了一段山头,又顺着山坡折了下去。
   在徐达窑段长城边上,有一个建筑遗址,人们说那是宋朝时期的幽州城遗址,原因是在前一段时间,有人在这里挖出了好几吨宋朝时期的钱币。一下子能出土这么多的钱币,可见这里不是一般的地方,应该是一个曾经十分繁华的地方。于是一些当地的民间专家就断言,此地从其遗址规模和所处位置来推断,应该就是当时的幽州城。
   游到此处,看着虽然破败但当年雄伟气势仍在的长城,看着分布在长城两边的破砖破石筑过的痕迹,你会想到这地方肯定是有过与别的地方不同的历史的。而在这地方南20来米,立着一个土墩,一看就用砖块包过。远看,这个土墩很像是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它的傲岸,也在进一步印证着你的判断。
   这时候如果抬起头来,头顶上面的云会告诉你事实的真相,而你暂时还听不懂它的语言。
   当然,还得继续向西。远处还有更好的风光,还有更好的云,在左边或者左边的左边一直等着你。
  
   二
   当然,站在徐达窑段长城,你会极目远望。往北望,是一座长长的山脉,晴朗的日子里,山脉高低起伏,大致轮廓看得十分清楚。有云的时候,一片片云影投在山的上面,像是盛开在山上的黑色花朵。当地的人会指着山脉的最东边说,你看,那像不像一个马头。马头当然不太像,但跟你说的人会继续说,你看你看,那两个马耳朵是不是很像。确实是,有两个高一点的小峰,朝前方翘着,看得时间长了,似乎还真是有点像马头了。如果从这里的长城的一个豁口沿着一条路一直往北走,到了内蒙一个叫圐圙的村子,再看那山,还真是马头前倾,马耳高翘,俨然一匹骏马整装待发,傲视着前方。那是马头山。
   关于马头山,传说不少。当然都是与边关与长城有关的。最形象的一个,说的是秦始皇时代的事。传说秦始皇筑好第一道长城后,一位大臣在巡边时发现把一座雄伟峭拔的山圈到了长城之外。这位大臣站在山下连连发出叹息之声,回去以后就向秦始皇禀告了这件事,说雁门郡北的某段长城把一座很高的山圈到了外边,此山拔地而起,雄踞北方,如果能把它圈到长城之内,居高临下抗击北方敌人,定是很好的军事要地。听了这位大臣的话,秦始皇便命人赶快修筑第二道长城,把马头山圈进来。第二道长城筑起来了,把马头山圈到了里边,可就在筑好长城的第二天,人们惊奇地发现马头山又移到了长城外边。秦始皇听后,又命令修筑了第三道长城。不料第三道长城筑好后,马头山再一次神奇地自动移出了外边。秦始皇听说后感叹地说,看来真是马不入口里啊。而老百姓则总用这个故事来说明长城以外的草好。
   徐达窑为长城大边和二道边的交汇点。长城二道边即由弘赐、镇鲁、镇河、破鲁以北的东黄土口、西黄土口、黑土口,在徐达窑汇合。徐达窑往西,地势较为平坦一些,大地似乎在这里脾气平缓了,难得地露出了一点儿平静的表情。然而从守卫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地势,是最让人头疼的。所以这里的长城看上去更加巍峨,更加完整。沿着长城边上,随处可以见到许多土堆,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还能看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有的已经只是一个纯粹的土堆了。那都是一个一个的烽燧,当地人把它们叫成墩台。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墩台,这里的许多村子的名字都跟墩台有关,比如榆柏墩、太平墩、三台边、二台子、八台子、元台子等。
   再往西走不多远,就是有名的威鲁堡了。威鲁堡离长城大约有一、二里的样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堡墙包砖完成于万历年间,堡墙高三丈八尺,周长二里二分,开东门一处,接东堡墙又建土关一座。关墙三面210丈,开东关门一处。威鲁堡北面是阴山山脉,南边是较为开阔的平川地带,视野比较开阔,站在堡上周围的一切一览无余。因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明代和清初边关重地,属明代西路边堡之一。威鲁堡既是明清口岸,亦是蒙汉商贸交易中心和茶马互市之地。若干年前,威鲁是左云的一个乡,乡政府就设在威鲁村。虽然现在已经撤乡,但旧门市、老街巷、政府机构遗址等这些痕迹,让记忆得到了延续,当若干年以后这些东西消失不在,是不是又会给喜欢注目历史的人留下许多值得探索的古旧话题。
   威鲁堡的正北,在长城边上,是一个残破的土堡,这个土堡看上去也并不是有多么特殊,却有一个十分诗意的名字,叫“月华池”。我专门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查阅了一下“池”字的意思。所谓“池”,是指旁边高、中间低的地方。与池相关的词有“水池”“花池”。从字面上看,水池是装水的,花池是种花的。那么“月华池”呢?它是不是存放“月华”的?
   月华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这里曾经是一个随军妓院?月华是一池水?这里曾经是边关将士的澡堂?听到这个名字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赋与月华池某一种猜测。
   边关冷月、残墙破砖、西风黄土、蓑草狼烟……无论任何一种地域特色符号,都无法与这个名字相配。也许就是因为差异,才更能激起想象。
   在某一年晚秋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与几个朋友走近月华池。天上,是清冽冷艳的月亮。长城从这里向东向西而去,月光却似乎都留在了这里。越过月华池的土塄,看月华池里,我一下子惊呆了。在平时碎石和野草混杂的池里,浸满了脂一样的月华,它们似乎是到这里聚会来了,拥着挤着,亲热得不行。又似乎是,它们一直就待在这里,从容地过着它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而且永远不会离开。就像一个城池里的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不断繁衍,努力延续。
   那一次离开月华池的时候,走出去很远很远了,我还能听到从月华池里溢出来的月华们窃窃私语或者大声说话的声音。
  
   三
   古代的市场城,应该跟我们现在的经济特区差不多。
   在北方长城沿线一带,曾经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城池,它们不是为了驻军,也不是为了防守,而是货来物往进行着交易。这样的城池,在大同一带,就有不少。它们有一个普遍的叫法:马市。
   其实“马市”就是中国历代王朝在北部边塞开设的互市贸易场所,关内的汉民用金、帛、茶、盐等物品与游牧民族交换马匹和畜产品。因为北方民族主要是以马匹、牛羊等畜产品进行交易,而且以马匹为主,所以统称马市。看到“马市”这个词,我总会联想到曾经在县城见到过的骡马大会,那个场景十分有趣,一匹一匹骡子、马拴在操场上,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毛光水亮,有的色暗神疲。它们大多头朝着一根柱子站着,鼻子偶尔喷喷,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摇摇,看上去不像是它们自己在摇,更像是风吹的一样。也有的马许是站得无聊了,突然就吼出长长的一声来,像是旧时农家出殡时吹响的大号,把所有的马惊得抬起头来。而那些牵来牲口的主人们,没事一样,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生意或者天气。若干年前县城或者乡镇的骡马大会,其实就是物质交流大会,只是会在某一个地方专门设置一个供马匹交易的地点。
   这骡马大会,不知道是不是当年马市的延续?
   历史上大同地区一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的地方,各民族为了各自的利益,时战时和。到了明代前期,北方边塞形势异常紧张,明朝廷与北方蒙古部落战争不断,长城增筑、加固等工程耗去了许多财力、人力。随着形势的变化,边塞军民和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大多人心思定,隆庆年间,在张居正等一些议和大臣的主张下,明朝廷与俺答汗签订了议和条约,罢兵议和,设市交易。隆庆五年,也就是1571年,明朝在大同镇设置官办马市3处,分别是新平堡马市、得胜堡马市、守口堡马市。到明隆庆六年,又在大同镇开辟许多新马市,包括助马堡马市、宁虏堡马市、灭胡堡马市、云石堡马市、迎恩堡马市、杀胡堡马市等,从而使大同长城成为“中三边”马市最多的地方。
   岁月匆匆而过,却一下子湮没不了曾经的过往。现在那些曾经十分热闹的马市大多还隐约残留着痕迹,而这些地方,人们的叫法大多不太一样,有的叫马市楼,有的叫市场城。比如在左云的黄土口附近,就有一个市场城遗址。
   据《左云县志》(1991—2003)记载,市场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管家堡乡西黄土口村东北的内长城外侧,建于明代,是内地与蒙古通商后开放互市的集中点。其遗址东西长321米,南北宽250米,南倚二边(内长城),东西北筑有底宽5米的城垣,开东西两门。
   沿着黄土口村东一条田间土路,一直往上走。正是盛夏,大地之上到处绿意葱葱。这条小路的两边,草不高,也不算太茂盛,可见这里的土地也属于相对贫瘠的地带。在大同地区这样的地方很多,说是山,又不高,但相对又比别的地方高一点。早些年还种一些高寒耐旱的粮食作物,也不抱多大希望,能收多少收多少。后来政府退耕还林,就集中起来种上防风固沙的林木了。
   市场城四边的痕迹还很明显,残存的土垣围成长方形,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也曾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市场城的中间,突兀起一座土台,看上去跟长城周边的墩台一样。它残破,却孤傲,孤傲得就像一个曾经的帝王,虽然已经垂死,然而却并不放下曾经拥有过的威严。也许就是因为它身上有着一份让人不寒而栗的东西,有人在它的南面依墙凿出一个小窑,不知道安放了一个什么泥像,变成一个小庙。小庙里零乱的鸟粪和不知放了多久的贡品,忍不住会让人想到那样一句话:“出身无法选择,但路可以选择”。这当然是说人,但从这座小庙和庙里的神来看,这神不仅出身无法选择,连路都无法选择,否则它何至于那样寒酸呢?
   长城边上的大多数堡都建在长城的南边,而市场城却依在长城的北边。这段长城是人们说的小边,也就是汉长城。根据这一点,左云长城研究学者刘志尧先生大胆提出了市场城应该筑于汉代的说法,而且从墙体特点、出土砖瓦残片年代、周围汉墓分布等进行了分析。
   站在市场城四边的土垣之上,四周风光尽收眼底。北面,地势开阔,草木茂盛,村庄隐在树木深处,似古诗词里的村庄;明代长城若隐若现,墩台相守相望,似乎还在坚守着岗位。南面则不如北面平坦了,有沟有壑,有高有低,时有上了年纪的“小老杨”一群一伙地聚在一起,尽管腰有点弯了,还在咬着牙与岁月和风做着较量。
   看东看西看南看北,大北方的空旷与壮阔在此一览无余。抬起头来看天,天很高云很淡,忍不住会像一位叫陈子昂的诗人一样,大声地吟诵出那首千古绝唱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古人是有的,来者也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但天地悠悠,真是会在一片云淡然地飘过之后,让你莫名地流下泪来……

共 580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大同这个词对编者来说,不陌生。记得小时候听父亲常常说起这个地方,很神秘,也很有故事。那个时候,父亲在国家地质队,去过大同搞地质勘探。今天看到作者的这篇文,终于知道,大同为什么会留给编者如此深刻的印象。大同一路往西,经过的地方如左云、如马头山、如市场城等,这些古代有,现代还有的地址或区域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能证明这些物种经历过的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变迁。编者在作者追根溯源的笔下,走过杀虎口,走过左云,走过管家堡,走过长城,走过徐达窑,走过马头山,走过月华池,走过马市,走过市场城……一个个堡子,一个个路口,一个个盛满故事的地名……作者仿佛就是一位有资历的导游,引领编者一路向西,从古穿越到今,读完后犹如经历了千年沧桑。与这些事物一同经历从盛到衰的哀伤(在作者的笔下,编者更愿意理解为,这就是哀伤),不管现在如何修补包装那些残存的遗迹,但遗迹里的故事,还是会在某一时空走出来,让你感受他曾经的、或风华正茂或悲壮惨烈,也如作者结尾写的:“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古人是有的,来者也在离你不远的地方,但天地悠悠,真是会在一片云淡然地飘过之后,让你莫名地流下泪来……”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213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8-12-11 16:32:07
  问好老师,拜读佳作,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