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杨柳】“煤油灯”闲话(散文)

编辑推荐 【杨柳】“煤油灯”闲话(散文)


作者:黄自怀 童生,66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28发表时间:2018-12-16 11:57:38

【杨柳】“煤油灯”闲话(散文) 没有,你没听错,我的名字叫“煤油灯”,一盏不起眼的住在大山里的如今已经隐退多年又被重新拾起的煤油灯。
   说起我们“灯”家族,可谓种族繁多,历史悠久。单看有我们“灯”在的词语,就有些令人目不暇接。烟灯、佛灯、笼灯、禅灯、谜灯…… 灯笼、灯火、灯花、灯光、灯塔……灯红酒绿、万家灯火、张灯结彩、灯火辉煌……此外,古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澎湃,“约客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悠闲,曾让我感动无比自豪。我虽然不算古老,但也可以算其他“灯”的祖宗了。
   可是,我仅仅是一盏煤油灯,一盏很不起眼的山里的煤油灯。一个小瓶、一根灯芯几乎就是我的全部。我工作所需要的材料“煤油”,一股臭味传得很远,但备受主人的喜欢,因为那时市场上很不好买。我的灯光虽然微弱,虽然经不住微风吹拂,但在那黑魆魆的长夜里,我陪伴着主人们完成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感受着许许多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么多年来,我目睹着主人们在大山里生生不息的繁衍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回首往事中,几多感慨袭上心头……
   我生活在四川省合江县自怀镇的大山深处的一条源自黔省的小河旁。四周是莽莽的群山,我家主人和其他几十户庄户人家居住在河边的几片开阔之地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生活全凭自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们还在大块的稻田里种“红谷”;在靠山的土地里,则种上玉米,须知,这玉米可是山民们的“主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乐天的诗真是写得形象不过——山里的季节来得特别迟,待玉米收获时,早已错过了大好的天气,秋雨连绵了,所以每家每户都准备了“火炕”。白天他们急着把玉米掰回来;晚上,就借着我的那点光管理炕上的玉米。这种玉米吃起来“阳尘”味很浓,但“习惯成自然”,他们都心安理得地这样吃着,过着……
   惟一值得骄傲的是,我的主人们用自己种出的南瓜、红苕喂出的大肥猪,每条都三百多斤,地道的“绿色食品”。杀猪的夜晚,我就陪着他们大块吃肉,酒,是没有的!
   那时的我,不过是只井底之蛙,认为天空就是两山顶上的那一绺亮亮的东西而已。听他们说,几十里的山外有一个集镇,那里有当干部的,有做买卖的……但由于山路阻隔,要买点盐巴、胆水之类的生活必须品,都是由壮劳力早去晚回。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位老主人,八十多岁高龄还没有去过山外的小镇。
   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有那么一个细节。我们家主人的少爷考上了山外的一所“高中”,每个归宿假都要回家背大米。每当孩子回家的晚上,男主人就把我挑得亮亮的,因为他要用“檑子”推稻谷。这“檑子”呀,是和“石磨”乃同宗不同“姓”的大米加工工具。虽是“木磨”,但推起来也较为吃力,即便是冬天,我的男主人也不需多一会儿就会热汗直流。而我呢,就一直静静地看着他们那样的折腾。那推稻谷时“轰轰哗哗”的声音在夜阑人静时传得老远老远。一阵忙乎,去掉谷壳的糙米出来了,和谷壳混在一起,然后用“风车”进行分离。不过,这“糙米”要变“熟米”,累人的活儿还在后面——
   要使“糙米”变“熟米”,必须依赖“碓窝”,那是一个特意凿制的大石窝,将“糙米”放入其中,用一根两头大中间小的木棒(由于在“碓窝”里可以打“糍粑”,所以又称“糍粑棒)一下一下地使劲舂。直到把糙米表面的米糠舂掉,再用风车或米筛分离米糠,就得到了“熟米”。
   这一番折腾,往往就是大半夜,有时还要在我的肚子里加油,否则,我就会罢工的。这“檑子·碓窝·煤油灯”演绎的故事常常让人感慨,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全在其中了。
   就这样,我的主人换了一代代,但是周围的环境依旧,人们的生活依旧,我也模样依旧,功能依旧……
   不经意间,历史的车轮便辗转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居大山的我听到了一个新鲜词——改革开放!
   只记得那一天,我家主人的院子里聚集了好多人,说要修什么“公路”。我虽然听不明白,但也知道“公路”是可以跑车的。这样的山里也要“跑车”了?我真真的激灵一下,火焰都差点熄灭了。随后,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千百年的山沟,一条宽阔的碎石公路直达大山深处……紧接着,一根根“电杆”立起来了,一条条电线进入了一户户人家。通电那天,我异常兴奋。天刚黑,主人把那开关一拉,整间屋子都亮堂了,比我那点光要强得多。我正盼望主人来点燃,但主人却轻轻地把我放到了窗台上,不理我了。起初我还不得其解,但瞬间我就明白——我被淘汰了!
   没有了我的事,倒乐得清闲。我就这样静静的待在窗台的一角,看着、听着、想着、盼望着、憧憬着……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山外的客人更是纷至沓来,那边老村长的小院里,常常霓虹闪烁,欢声不断。我不知道那是干什么,后来才听我主人说,老村长将自己的住房改建成“农家乐”了,那些唱歌跳舞的都是从外面来休闲避暑的游客。就这样,原本寂寞的大山热闹起来了。
   那一年的一天,满是灰尘的我又听主人说,一位叫“夜郎更夫”的领导、专家带着一批人马来视察,准备把这里建成一个风景区。我有点不信,因为以前听说过,风景区是像峨眉山、都江堰那样有名气的地方,这个小山沟怎么会成风景区呢?但我又错了,在“夜郎更夫”的带领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主任旁边建起了第一座宾馆——乾坤山庄!
   从那以后,山沟里祖祖辈辈昼出夜宿的山民们,也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
   那一天,我又听主人在那儿说着什么,开始时没在意,但我仔细一听,吓了我一大跳——我们主人也要拆除旧房修建“农家乐”了。那样,就意味着我要被当作垃圾扔到野外,永无出头之日了!想到这里,我本该流下伤心的泪,但我早就油尽灯枯,还有什么“泪”呀?真幸运,我家主人把我混在其他废旧玻璃瓶中,作为垃圾倒在了屋后较远的野地里,灯芯也不知哪儿去了,就剩一个空瓶子被卡在了一道石缝中。这也许就叫因祸得福吧,让我能够一直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随着景点一个个被开发,我所在的山沟沟身价也越来越高。我周围的景点中,什么中华岗、红岩沟、水帘洞、八戒望月等都成了客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夏天,我家主人建起的“农家乐”里,也是笑声不断、歌声不断;酒香不断,菜香不断……主人虽然早就记不得我了,但我为主人现在的生活而乐在心头。
   日子,就这样换一种模式过着。我也常常感叹:时代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呀,换在以前,无论怎样也不会相信有这般变化,这样的生活真是到了极点呀!谁知,我又错了!
   前几年,我又听到了一个新鲜词——脱贫攻坚。
   最初我简直不懂是咋回事,还认为要打仗了呢!可随后的所见所闻,就让我大开眼界了。原来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大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小康路上不能落下一个。确实,在我的身边,虽然“农家乐”多起来,但那天碎石公路早就不适应发展了,虽说年年维修,但坑洼太大,许多游客望而生畏;就当地群众来说,也还有好几户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要在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户,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确实是要“打仗”,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
   科技人员来了,帮扶干部来了,村上还多了一位“第一书记”。他们与当地群众一起,通过精准摸排,给那些实实在在的贫困户“建档立卡”。
   轰轰烈烈的帮扶工作开始了。帮扶干部与村里领导们一起商量,说要从根子上脱贫,首先是要改善交通。于是他们立项目、跑手续,很快,从山外小镇到大山深处的碎石公路变成了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通车那天,大人小孩都欢欣鼓舞,鞭炮放了好多好多……我好想跑下去和他们一起欢乐呀,无奈身子被石头卡主,只有望而兴叹了。
   随后,那些帮扶干部们,开始了一对一的“精准扶贫”。他们帮助制定脱贫措施,从改建住房到产业发展,从医疗卫生到读书就业,把贫困户当着最亲的亲人。很快,剩下的几家土墙农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楼房;大片的荒地不见了,变成了药材基地、蔬菜基地……
   现在的山沟沟呀,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你看那:红岩沟、豪须沟;乾坤洞、水帘洞;洞口湖、二坝湖;仙女潭、三星潭……真个是:沟沟锦绣,洞洞珠玑,湖湖波荡,潭潭清幽!再看那:乾坤山庄、叠翠山庄;三星潭宾馆、鸿湖宾馆;龙泉驿站、悦来驿站;春红酒家,迎宾酒家……恰又是:庄庄豪华,馆馆幽雅,站站热情,家家周到!还有那:一家家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腊肉飘香,野菜飘香,土酒飘香……人们都说,来这里旅游,有说不尽的快乐,道不完的享受!
   哎,我又听错了吗?那天我的主人突然说起了我的名字——煤油灯!我没有听错,主人终于想起我来了!当时那份感动呀,真的无法形容。原来,为了满足山外游客的希望,主人他们准备把当年的“老物件”展览出来,让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小孩子能够在欣赏中感受时代的变化。于是,斗笠、蓑衣以及和我一起为主人服务的檑子、碓窝、风车,都将重新走上殿堂,成为本土“文物”。
   当然,主人是不会找到代表我的这个旧瓶子了,重新找来了一个墨水瓶,装上很白很白的棉线“灯芯”,和蓑衣、斗笠、风车、檑子、碓窝等摆在了一间大厅中显眼的位置,还分别贴上了标签。我以前的躯体虽然还卡在那石缝之中,但那就是一个废旧瓶子了,我的灵魂早就被主人召唤回来,换一副崭新的模样迎接着远近客人。
   呜呼!深居大山千百载,不及改革四十春呀!我煤油灯总算没有白活,等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如今呀,我虽然失去了以前的作用,换一种方式活着,但我精神振作,丝毫煤油被淘汰的感觉,和山里山外的人们一道,每天迎接着绚丽的朝阳!

共 37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灯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窗口。煤油灯,也叫“洋油灯”,人们用“如豆的灯光”来形容油灯的亮度再恰当不过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还没有电。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个或几个煤油灯。煤油灯的结构极其简单,煤油灯是用一个白色玻璃瓶做为灯座,上端覆盖一个圆形的鉄片,中间穿过由多股细线捻成的油捻子,一直拖到盛油的瓶肚子里。瓶肚子里的透明液体我们叫做煤油(老人们通常叫做洋油)。本文通过煤油灯的自述,斑驳的记忆,将那段黯然的岁月定格在墙角,被搁置的已烙上时代的印记。在那贫困岁月里,一灯如豆,光华微弱,却凝聚着旧时岁月的朴素、温馨,凝聚着人间亲情的真挚、温暖,凝聚着父母亲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煤油灯的灯光照亮了一个时代,也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发展。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青州大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8-12-16 11:59:37
  煤油灯在我小时候还有,直到八十年代如今,煤油灯已不见了踪影,成了远去的乡村风景。不过,偶尔想起煤油灯,想起关乎煤油灯的一些往事,心头还是会涌出一丝温暖、一丝温馨的感觉。
2 楼        文友:青州大浪        2018-12-16 12:00:07
  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杨柳!杨柳因您的文字而精彩!
3 楼        文友:天天天蓝        2019-09-03 11:33:56
  拟人手法,托物言志,时代变迁迅速,改革面貌可喜,积极乐观精神跃然字里行间。欣赏!
爱好广泛,待人真诚,追求真理,营造高质量人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