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旷(邝)氏风云(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旷(邝)氏风云(散文) ——中华姓氏文化与旷姓渊源


作者:旷钦凡 布衣,25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634发表时间:2018-12-19 21:14:33


   泱泱华夏,浩渺神州,几千年里,多少连绵战火,多少悲凄灾祸,更有多少君弱宦强,多少政乱史朽,家庭消散,部族离析,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华夏儿女漂泊史。至今社会稳定、国强民富,作为地球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繁衍出最大族群的黄色人种,今天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已遍及全球,在许多方面对全球产生重大作用。
   姓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伴随着炎黄子孙,中华文明萌于夏商周,固于秦汉,盛于唐宋,僵于蒙元,衰于满清。姓氏文化在周朝已相当完善了,周文王姬昌,其次子周武王姬发,以姬为姓,周朝在文王和武王的精心经营下,成功打败商纣王,取而代之为周朝,商纣王,姓殷,帝号辛,周朝恶谥其为纣,更早的夏朝以姒为姓。史料有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或者:姬、姜、姒、嬴、妘、妫、姚、妊。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如:陈国,杞国,宋国,虞国,虢国,齐国,鲁国,曾国,管国,蔡国,卫国,杨国,魏国,霍国,秦国,吴国等,众多国家经过诸侯争霸,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各国名成为其国后人的姓氏。
   现在的姓氏是作为一个整体,但在起初,姓氏是分开的,秦汉之前,人们的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代表血缘联系;氏源于上古时期的父系社会,代表部落联系,所以从母为姓、从父为氏,将姓拆开后是:女和生,即姓为母亲所生,中华文化最早是属于母系社会,从文字可窥一斑,以女为偏旁组成的文字多达数百个,如:姑、娘、妈、奶、妇、妹等等,上古八大姓均有“女”字组成,而男属于组合字,为“田”和“力”组成,简单表述就是好好干活才是男人,在现在社会里意思还是一样,不好好赚钱就不是好男人,以财富代表成功,这是自古文化中的糟粕。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风姓,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现在法律规定三代以内属近亲。
   在漫长岁月里,姓氏一直演变着,上述因国名得姓,还有其他原因而得“姓”名,姓氏主要来自以下方面:第一,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但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第二,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第三,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第四,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徒为上古时代官名;第五,以山名、河名为姓氏;第六,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如:东郭、西门;第七,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尉迟、呼延;第八.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第九,以谥号为姓氏;第十,因避祸、避仇所改的姓氏,田: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意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第十一,帝王赐姓氏,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以数量词、天干地支为姓氏,万山子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字为姓氏;第十三,少数民族汉改姓氏;第十四,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第十五,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第十六,容易读错的姓氏,区ōu;黑hè;盖gě;查zhā;教jiào;任rén;曾zēng;缪miào;晟chéng。
   中华文化里,姓氏一直保持庄重的色彩,国史方志家谱,家谱是许多家庭代代相传的典籍,正是有了保存完好而丰富的家谱,众多血缘关系历经战乱和岁月变迁后还能得以确认。
   《百家姓》是一本专门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开篇的“赵钱孙李”并不是按人口数量排列,而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排列前四位为李(9530万,占比7.94%)王(8890万占比7.41%)张(8480万,占比7.07%)刘(6460万,占比5.38%),现在中华文化里有多少姓氏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实在太多,至少以千位计,许多姓氏人口很少,其之所以保留自己独特的“姓”名,也是中华文化中祖宗之物不可丢使然。
  
   二
   本人以“旷”为姓,从小到大,一直想探究自已是何出处,由于自己姓太过生僻,时时会碰到惊讶的目光,他们惊讶世上还有这个姓氏,似乎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稀少姓氏的人不该在世界上,还有就是怕念错字嘴嘟嘟半天迟迟发不出音,还是要本人大声读出念(Kuàng四声)才放心读出音来,一个小小的姓确实带来不少困扰,以前没有网络,也没有典籍可查,家人也是一无所知,懵懵懂懂地带着疑惑生活着。
   以前看家谱,自家的旷氏谱断断续续缺页少纸并不完善,有些词庐江郡、南阳堂等不知道说什么,族谱里本村名为“峡水“,而实际现行行政村名为“峡陂”,何时改的一无所知,近年好象旷氏后人都有联系,河南南阳、江西吉安、湖南衡山、广东、四川等,还成立了全球旷氏宗亲联谊会等,本着追本溯源和多了解些姓氏知识,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旷(邝)姓的一些知识。
   在姓氏上旷与邝不分。
   旷(邝)一种来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名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故称师旷,目盲,善弹琴,尤长于辨音,卫灵公至晋,命其乐师师涓为平公弹琴,他听曲后认为是亡国之声,随即加以制阻,晋平公铸大钟,众乐工都认为音律准确,他独不以为然,后经师涓鉴定,证明他的判断正确。
   师旷生而无目,自称“盲臣”,曾担任晋国大夫,精音律,善弹琴,相传其谱作有《阳春》《白雪》等著名琴曲,也会鼓瑟,师旷撰《宝符》100卷。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左传》记载了师旷的民本思想,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晋悼公问师旷对卫人逐君的看法,师旷直言:“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比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要早得多。
   师旷艺术造诣极高,为世人所共仰;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在后世的传说中,他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及瞎子算命的祖师等;政治上,师旷主张为政清明,德法并重,国君应“清净无为”,“务在博爱”,同时,还应借助法令来维护统治,“法令不行”,则“吏民不正”;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对德才兼备者应委以国家重任,如果“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就会埋下乱政的隐患;经济上,师旷主张富国强民,民阜才能政平;师旷禀性刚烈,正道直行,他娴于辞令,却从不趋炎附势,具有不畏权势的正直品格。
   旷(邝)另一个来源于传闻的古旷(邝)国,宋朝罗沁《路史》说:古邝国之后有邝氏;清朝的《姓氏考略》说,邝即旷姓,古旷国,即荒浦,春秋时舒鸠之地,故地在今安徽舒城东南;《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要多此族”;《姓解》:“邝,音荒”,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据代代谣传所言,古旷国起源于五代古国之首,辖管江南东部一带,始祖流落他乡为不忘家国而以国为姓;邝,源自此姓的用途,从字的组成来分析,由广和邑组成,广的甲骨文字形是屋室之形下一个黄字,表示住人之屋很大,邝人应是与两广的地域有关,当时,两广地域广阔,在那广阔的大地上建起房屋和城堡,四周荒无人烟,有一支擅长建筑城堡的群体被称为邝氏族,邝入所居之城为邝邑,由此产生了邝姓。
   邝姓在2012年年末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为中国第256位大姓姓氏,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0.024%,邝姓在中国国内总人口为32万,邝姓人口的第一大省为广东省,其中在粤邝姓人口占全国邝姓人口的比例为46%。据2013年广东省统计局的统计:邝姓在广东省姓氏人口排名中位于第78位,广东省邝姓人口有149476人。
   第三种说法是据考证现在有些旷(邝)氏后裔是因避难改姓,唐时有名将黄宣,因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战乱失职被处灭门,为保血脉将黄宣裔孙黄旦、黄丞,易姓为旷(曠)和邝(鄺),俱隐“黄”字于其中。
   黄宣因何失职,史料没有详叙,唐末朝廷的衰落与百姓的苦难生活相伴而生,体恤民情和忠于朝廷其实是一个矛盾,黄宣名门名将与反叛首领黄巢,说不定还有过同门兄弟情谊,在无情的战场上由不得相顾两边,可能黄宣情感的天平偏向了起义军,从而被朝廷处以最高刑罚:灭门,由此致晚辈改姓而逃,并引出当今旷(邝)氏族谱的一段“旷(邝)”世之迷。
  
   三
   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曠),黄丞易姓曰邝(鄺),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共 72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旷(邝)氏风云》这一篇文章,作者文写带着为探究自已本人以“旷”为姓是何出处的缘由,为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宿,几多资料查询,从国史、方志、到家谱;旷氏根源追溯,以方志的写法描述,全文分四个章节,既把中华姓氏文化介绍,又将旷姓渊源历史描写。总之,文记条理清晰,有方志的特征。全文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华姓氏文化,及旷姓渊源历史。欣赏了,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8-12-19 21:21:15
  姓氏探究,问祖寻根,方志特征...
2 楼        文友:程南        2018-12-19 21:23:04
  旷氏追溯,历史渊源,本人之姓,出处显现...
3 楼        文友:程南        2018-12-19 21:24:00
  问候作者,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程南        2018-12-19 21:25:29
  旷氏探究,族人感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