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渐行渐远的相声(散文)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18发表时间:2018-12-26 22:16:38


   不知不觉,2018年在历史的长河也将离我们远去,许多名人也随着2018年的离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些名人中有几个是相声艺术大师,如常宝华、丁广泉、师胜杰、尹笑声、刘文步、张文霞、常贵田等。在为一代相声大师们扼腕之余,为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多了些忧思之后,又在想自己有多少年没听过相声了?情不自禁让我回想起中学时代及年轻时候,经常在邻居家的收音机旁或是独自拿着小收音机听相声度过的童年时光及大学毕业后几年的孤独无助的岁月;回想起从前听过的那些带给我知识和快乐的相声段子。
   记忆中最早的听的一段相声是在1983年4月(上了高中以后)的一个星期天,在邻居家听收音机听到的一段姜昆和李文华的相声《时间与青春》。两人在一逗一捧的聊天中不仅让我感到了语言的魅力更让我懂得时间是宝贵的青春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做一个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不要等几十年之后,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抱怨而憾恨。通过收音机,让我第一次知道了相声,并且喜欢上了听相声。因为听相声不仅能让人们开心快乐,更主要的是在哈哈大笑之余还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风土民情和地域风貌。1989年4月,因为大学毕业后工作不顺心,问姐姐要了二十元钱买了一部小收音机。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综艺节目《今晚八点半》是我的最爱。不仅让我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让我从播放的音乐和相声段子中忘却生活的不如意。
   再后来,常看中央电视台的《曲苑杂坛》节目。创作人将口技与手影、相声与魔术、相声与杂技、大鼓与现代舞等相结合,使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在大胆突破原有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使节目更富于新鲜感和时代感,也捧红了洛桑、胡兰成等人,在随后的十几年里,由刚开始到邻居家听收音机,到自家有了收音机再到自己有了收音机,又到家中有了电视,直到家中有了电脑,听相声也同时听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等说的评书一样逐渐的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让我痴迷、让我受益。对相声的喜爱也是从侯宝林郭全宝、马三立郭荣起赵佩茹、苏文毛马志存、马季赵岩、姜昆唐杰忠、李金斗陈涌泉、笑林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侯耀文石富宽、冯巩刘伟、王谦祥李增瑞、贾继光魏兰柱、李伯祥杜国芝等艺术家们的相声开始的。渐渐地对相声这门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详细的了解。
   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南京夫子庙”。相声最早源自社会底层北京等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流行于全国各地。在清朝是中晚期,一些老艺人为了养家糊口在北京天桥撂地卖艺为生。听众也多是社会底层的百姓。其段子内容大多来自民间笑话。社会万象也不乏相互戏谑插科打诨,这都是相声的一种表演形式。但都是为了生存。相声源于北京,繁荣于天津。虽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却经历了两次危机。1906年九门提督善耆的封禁相声令,让北京城没有了相声艺人活命地方了。相声艺人们的分散却促成了天津,沈阳等地相声事业的大发展。解放后一度有人以段子老旧,脏口荤口多,不符合新时代面貌;相声行业在解放前尤其是抗战中没有什么积极表现;相声行业从业人员少,取缔也不是大事等为由提出要取缔相声行业。那时候很多相声艺人已经有些灰心意冷,比如八德之一刘德智,已经准备去卖酸枣改行了。随后北京方面以孙玉奎,侯宝林,老舍等;天津方面,以马三立,常宝堃,赵佩茹等为主对相声进行改革。在老舍、罗常培、吴晓铃(丁广泉的保师)等作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于1950年1月19日成立。
   改进小组的发起人为孙玉奎、刘德智、侯一尘、侯宝林、罗荣寿、常宝霆、全长保、高德亮、高凤山、佟大方和于世德等11人。改进小组举办了相声演员培训班,由老艺人刘德智、于俊波、汤金澄(汤瞎子)传授传统艺术,孙玉奎负责文化课扫盲。改进小组完全自负盈亏,没花国家一分钱,初步完成了净化相声语言的任务,解决了当时相声艺人们的生存困境,改编了一批相声作品,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相声行业适应新时代的问题。抗美援朝时期,相声界组织了大量的艺人前往前线慰问,同时还创作了很多反映抗美援朝的新作品,相声在前线受到了战士们的热烈欢迎。这些慰问演出也让更多的人看到相声不光可以搞笑,也可以鼓舞士气,可以讽刺,可以宣传。那时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也就没有随后相声的繁荣。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相声”最早的含义是运用口技手段所进行的摹拟性表演,宋代的时候被记载为“像生”,明代被记载作“隔壁戏”,到了清代又被称作“象声”或“像声”等等,这种口技表演对于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的相声来说,只不过提供了一个被沿袭下来的名称而已。相声所以采取最简易(也是最高妙)的对话聊天方式,其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整合与沉积。文学史家们早就认为唐代由“参军”、“苍鹘”扮演,“咸淡见义”、“一主一从”的“参军戏”就是“古代的相声”。但“弄参军”并没有垂直向近代相声形式发展,而是至宋代“滑稽戏”演化成更具行当特征的“五花爨弄”,其中的副净、副末――副净色发乔(装傻),副末色打诨(逗趣)”,反而更向已具雏形的戏剧靠拢了。但由它们以及日后丑角们的晕染,喜剧色调和出入剧情内外直接同观众交流的传统却由此形成,并且始终寄寓在后世成熟的“花部乱弹”之中。相声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艺人们运用说学逗唱的技巧,组织包袱逗观众哈哈一笑。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这一形式在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才在吸纳诸多民间说唱技艺的根基上从戏曲脱颖而出,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即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缝”。相声的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续发展。解放后相声经过老艺术家的改革,提炼去掉不少糟粕,但是仍然保留了不少插科打诨,互相戏虐的表演手法。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还包括要钱、口技、开场小唱、数来宝、太平歌词、白沙撒字、倒口、怯口(学说地方方言、方音。传统相声以北京话为语言核心,运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声的“怯口活儿”,是找寻不同方言之间因误说,误听而制造的误解,从中调笑,或可从讽刺里反省。方音过去多仿学河北省深县、武清县、饶阳县、安国县的家乡话,后来逐步发展到仿学冀东、天津、胶东、河南、上海等省、市的方言方音。真正学会“倒口”,不能局限于从相声段子里学,而必须走到哪儿学到哪儿,日积月累,才能见真功夫)、柳活(即唱分歌柳、戏柳)、贯口(用麻利的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之说)。
   相声的基本功很重要,首先你要通今博古,熟读百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正史野史无所不晓,相声首先是“说”。再者就是“学”,那就是学什么像什么,学谁像谁,不要全像起码也是七分像。其三就是“逗”,一个逗字包罗万象,每个段子讲究铺平垫稳,三翻四抖,通过逗哏和捧哏的默契配合最终达到“逗”的效果。最后就是“唱”,这个唱字就是相声本门的看家本领“太平歌词”。相声演员的功底深厚,可以通过填词和唱看出来,这绝非一日之功,不经过专业训练,文化底蕴不深的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因而相声泰斗马三立说“相声演员肚子里是杂货铺。”就这样,我国戏剧以外积千年而凝聚的诸多幽默源流:民间的、文人的、艺人的,以及语趣、意趣、情趣、理趣,也包括说书的故事性、唱曲的抒情性、戏剧的情境性、模拟的智慧性等等,通过相声的“说学逗唱”的多元与综合中得以完美展现。
   相声的流派按内容分有讽刺相声、娱乐相声、歌颂相声三种。讽刺是相声的第一功用。按著作时代粉传统相声(清末民初到建国前)新相声(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后期)当代相声三种。按地域分有京派和津派京派潇洒稳重,篇幅短而合理;津派俏皮解气,篇幅长,零碎多,一气呵成。北京相声侧重表现的是一种“满足式的炫耀”,而天津表现的是一种“空想式的吹嘘”。北京的相声演员感觉比较大气,上来就透着气势,很少拿自己开涮,都是以呵斥、教导别人居多。而天津的相声则出自民间,以马老及“少马爷”为代表的津派相声更多地是反映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共鸣。按代表人物分著名流派有以常宝华之父常连安为代表的常派;以马三立之父马德禄为代表的马派相声;以侯宝林、侯耀文、师胜杰为代表的侯派;以苏文茂为代表的苏派;以马季为代表的马派。当代相声一路以姜昆为代表,他是主流文化中的精英,其追随者主要从事组织领导工作;一路以冯巩为代表,他将在影视界广泛尝试的经验用于相声表演,尝试大胆出新,他的追随者以中央戏剧学院相声表演大专班学生为主;一路以侯耀文为代表,他全面继承相声艺术本体规范,讲究说、学、逗、唱全面发展,追随者以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为主;一路以李金斗为代表,他坚持为基层百姓服务,以北京的相声俱乐部为代表。
   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现在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即相声鼻祖是张三禄。但人们都把朱绍文“穷不怕”当作相声的祖师爷。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活跃于京津一带的相声大师不仅有著名刘德志、马德录、焦德海、李德祥、李德钖、周德山、裕德隆、张德全凳被称为相声八德。还有20世纪三十年代京城著名的相声五杰(高德明、张杰尧、朱阔泉、绪得贵、汤金澄)"八德"的共同特点是会的多,使得活多。一个演员至少会几十段,甚至上百段。"八德"是京津相声界耕云播雨的开拓者,是相声初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他们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
   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文化大革命中,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被允许演出。文革之后,相声得以恢复。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的欢迎和喜爱。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居多。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21世纪初,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2005年之后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并让中国大陆看到相声复兴的希望。

共 17011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是语言艺术,也是幽默的艺术,用诙谐的说话,尖酸、讥讽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为目的的一种曲艺形式。而就是这种幽默艺术,为那个贫困时代带来了许多的快乐,最著名的马季、姜昆、侯宝林、侯耀文、师胜杰,他们是主流文化中的精英,更是国粹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从收音机时代走向如今的人手一机的时代,追求快乐的形式也趋向多样化。而说学逗唱的相声,它是我们传统艺术的根,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一位听过相声的人都会以最笃诚的心,祈愿相声这门艺术更加繁荣辉煌!全篇文字精炼,张弛有度,详略有序,对相声深有研究,令人佩服!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2-26 22:16:53
  我小的时候,就是从收音机了听相声,听评书,听戏曲。所以对老师的这篇文章深有体会!感谢老师让我回到从前时光,回想起那时的单纯的快乐与幸福!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2-28 22:01:03
  老师对相声的演变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随着那些老艺人的去世,传统相声也会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和老师的心愿相同,我也希望德云社或者更多的曲艺社团能够把中国的相声发扬光大,好好的传承下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