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轻舞】婺源熹园:那一年,朱熹种下了一棵苦槠树(散文)

编辑推荐 【轻舞】婺源熹园:那一年,朱熹种下了一棵苦槠树(散文)


作者:姜光丽 进士,737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89发表时间:2018-12-31 11:08:00

婺源熹园,有一棵郁郁葱葱的槠树。它是朱熹47岁回家省亲祭祖时手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棵古树。
   据说2013年熹园开园,林业专家对古树进行保护登记时,测量出这棵树的主干周长四点七米,树冠东西向二十三米,南北向二十四米,两两相加四十七米。朱熹父亲朱松四十七岁去世,朱熹最后一次回乡,也在四十七岁那一年。都是四十七,不仅让世人惊叹,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心灵相通?
   远观槠树,先是一臂擎立,然后开枝散叶,铺排了半边天空。树的旁边,有古井一口,据说有一年大旱,到处井水枯竭,唯有这棵苦槠树下泥土湿润绿草如茵,挖开之后,发现一眼好泉。
   行走乡村,江南的古村古树,一般以香樟、银杏居多,也有杉树、松树,但朱熹却在祖籍地种下一棵苦槠树,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熹园——曾经的朱家庄里,仔细探寻缘由。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
   史料记载,现在的熹园所在地——朱家庄,是朱熹先祖居住的村落,也是朱熹二世祖廷隽公、三世祖昭元公、以及五世祖振公原配汪氏三娘的安息之所。朱熹虽然远在福建,但对家乡却是“未尝一日而忘父母之邦”。于是在宋淳熙三年(1176年),第二次回到婺源祭祖、拜望宗族长老。并在朱家庄植下了这棵槠树,作为自己的化身,朝夕陪在先祖身边,一尽孝道。
   百度槠树,又叫苦槠树,槠树别名苦栗,大叶橡树,有甜槠、苦槠之分,花期一般在5月。10月果成熟,为褐色坚果,上有细毛,可煮熟后食用,有苦味。槠树寿命非常长,树干高耸,枝叶茂密,四季常绿,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分布在长江沿线,号称标志长江南北地区的“分界树”。坚果外表像板栗,里面含有淀粉,可以做“苦槠豆腐”,如果去掉硬壳,将果仁磨成浆,加热调成块状软糕,再加作料精煮,就是“苦槠糕”。
   我特意询问了长住熹园的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这棵树是苦槠树,因为果实是苦的。虽然已经八百多岁,但现在还是盛产期,每年都能收几箩筐苦槠子,做出的苦槠豆腐,味道特别鲜美,听得我馋涎欲滴,不知道“朱家宴"里有没有这道朱熹种出来的特色菜。说实在话,即使是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江南的人,苦槠豆腐也是一道不太能经常吃到的美味。
   《婺源历史文化旅游丛书》里,对朱熹两次回老家婺源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第一次是绍兴十九年(1149年)冬,朱熹刚刚考取进士后。朱熹回婺源故里,主要是祭扫先祖的墓地,省亲访友。在家乡,他受到族人亲友的盛情款待,还与文人学士饮酒唱和,非常欢畅。一次,朱熹在聚会上吟诵《离骚》,他声情并茂,吐音洪畅,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县城名士俞仲猷听说朱熹书法艺术有很高的造诣,于是求了一幅大字。文人董颖看后赞叹不已,题诗说:“共叹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朱熹这次返乡还了却了一桩心愿。当年他父亲朱松去福建做官举家迁移时,因家境困难盘缠拮据,不得不把祖业田亩全部典当。曾在福建剑州为官的婺源同乡张敦颐在告老还乡后,慷慨地为朱家赎回了田地,还多次催朱熹来婺源作个交代。所以,朱熹这次回婺源要登门面谢张老,并将赎回的田地交给族人管理,以便每年可用田租来祭扫和修理祖墓。
   淳熙三年(1176年),47岁的朱熹第二次回到婺源。他寻找祖墓,一一祭祀,在先祖墓前诵读他刚撰写的《归新安祭墓文》。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墓坐落在风光秀丽的九老芙蓉山,朱熹还特地在墓的四周植种了24株杉树。
   朱熹这次回来住在西郊汪清卿家。汪清卿也是位饱学儒士,收了一些求学的门生,因而邀请朱熹为其学生讲学。朱熹对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解答,诲人不倦。为了表达对主人的敬意,他还为书斋题写了“爱日”匾额,撰写了《敬斋箴》。
   期间,朱熹还亲临县学,向学校藏书阁赠送了《程氏遗书》《程氏外书》《经说》等书共10多卷,并撰写了《婺源县学藏书记》,阐述了书的重要作用。他在文中告诉乡人说,读书是为了增加知识,要尽心竭力,才能善其身、齐其家,而及于乡、达之天下、传之后世。
   三都滕璘、滕珙兄弟二人拜朱熹为师,一直是通过书信讨教学问。这次老师归里,他们执弟子之礼,邀请先生游朱绯塘。朱熹见朱绯塘一带山水幽静,好像梦中到过似的,便问:“这地方叫什么?”滕璘说:“叫朱绯塘,我们的祖业都在此地。”朱熹闻后十分感慨地说:“难怪,我与你早有神交了。”于是要滕氏兄弟在这里作亭讲学,并为之亲书“草堂”二字。也许是朱绯塘那汩汩不息的泉水引发了朱熹的灵感,因而写下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千古绝句。
   朱熹这次返乡,发现有些祖墓因年岁久远已很难找寻,于是与婺源族人商量修朱氏宗谱。他说,叙世次,展坟墓,非谱不存。
   并确定以先祖朱瑰为婺源茶院朱氏的始祖,而自称为茶院九世孙。他还亲自为新修的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撰写了序言,要求徽建二族的后裔“不忘宗谱之谊”,“其墓在故里者,持有薄田于其下,得以奉守不废”。
   朱家庄还有朱熹留下的另一个印记,那就是朱氏宗祠门前的“孝字碑”。高高的青石板顶端,刻着一个细细长长的“孝”字。当年朱熹别出心裁,饱含深意,亲笔写下这个字,不懂的人,只道是朱熹龙飞凤舞好书法,细细研读,才会发现这个“孝”字的奇妙之处——以一撇为界,上面像一个孝子捧着一个老人,父子二人开心快乐,下面一个不孝子孙神情猥琐被棍棒驱赶。“百善孝为先”,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必将被社会所指责和唾弃。
   朱绯塘边,紫阳书院里,学子们正在集体诵读先祖先贤朱熹的《朱子家训》。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在《朱子家训》的诵读声中,我久久地凝望着这棵苦槠树。树种卑微,却同样顶天立地,寿长跨越千年;果实味苦,可以降火饱腹,增添人生滋味。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不管出生何地,不论身处何方,不争论,不抱怨,不放弃,永远做最好的自己,这应该就是朱熹种下的苦槠树带给我们后人的启示。
  

共 28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看先生的人物传记特别有滋味也有着特别的腔调,江南文人的闲适博学多才与潇洒,不爱用中规中矩的文字偏喜略微轻松幽默调侃而也语重心长的语言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纲举目张着重点要点读点,所以特别不觉得一般传记的死板与枯燥。这样的胸有成竹只能说明作者的博学多才与心得颇深。欣赏美文同时还能学习知识,美哉妙哉。【轻舞编辑:健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姜光丽        2018-12-31 17:43:59
  感谢辛勤编辑!南方下雪了,你在北方吗?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