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的回归(随笔)
小时候,因为性格相对比较内向,所以,书成为那个时候我最好的伙伴。小时候书比较少,大约记得看得最多的是《少年文学》,那也是一个家境比较好同学家里的书。里边很多的文章,大都离不开阶级斗争,地主及其后代们都想复辟之类的文章。尽管是诸如此类现在看来及其无聊的故事,那个时候,也看得津津有味。再大一些,应该是初中的时候,看得书渐渐多了起来,看的书范围也逐在渐扩大,有古典文学,有五四时期小说,也有一些童话、寓言等等。上大学的时候,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开始读一些叔本华之类书籍,好像自己“高大上”了很多,不过最喜欢的还是琼瑶的言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我读书是一件很纯粹的读书,没有什么目的,好像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拿起书来细细地读,多的时候,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更多的时候,是喜欢翻阅书籍时,手与纸张接触的感觉。至今,我还不喜欢阅读电子书,因为没有那种阅读时候的感觉。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习写作,模仿着写一些古体诗和现代诗,大都是关于爱情,现在想起那时候的所谓的“文章”,免不了青涩幼稚,那时候的确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农学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一直也是本专业,与文学风马牛不相及,只是书看得多了,真正的喜欢文学而已。想想自己的水平,最多只是一个爱好者而已。在我看来,文学是一件很纯洁的事情,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只是自己心与文字的交流。现在偶尔也写一些文字,在自己看来,也只是停留在“作文”的水平,没有达到文章的水准,最多也是“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没有达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境界,更不用说“唯其言中有物,是以胸中有泪”了。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跟着一个网友,进入了“江山文学网”,开始是投稿,后来做了社团编辑,似乎能和文学沾一点边了,开始还有些沾沾自喜,后来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很遥远。社团也只是一个小江湖,一样的争权夺利,一样的沽名钓誉,一样的相互倾轧,很多的是功利,没有了心中那种向往的文学的纯洁性;一些所谓的“文友”投稿时,极尽抄袭、剽窃之术,令人恶心,只为争那些所谓的文章“加精”;有的则是持“才”居高,对辛勤工作的社团编辑们不屑一顾,连起码对人的尊重也没有,令人心寒。
来“冰心草堂”则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因为与飞鸿社长相识,感觉她是一个心目中只有纯文学,没有功利且热爱文学的人;来“冰心草堂”只是喜欢,编文随心,写文随意。社团里没有争斗,平平淡淡的,好似自己家里的书房,看什么,不看什么,都随性得很、随心得很。正如老子所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社长南山老兄前一段时间说,社团更名为“回归线上”,想起一个禅的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累,感觉十分疲惫。年轻人大为困惑,便向附近寺庙里的禅师请教。禅师听完他的诉说,微微一笑,带着年轻人到了后山脚下,并交给他一个背篓,随禅师上山。路上,禅师让年轻人遇到漂亮的石头便就捡起来装进背篓。于是,年轻人背着背篓随禅师上山了。起初,年轻人的步履很轻松,也一路上捡起漂亮的石头,并且一直走在禅师的前面。渐渐地,年轻人放慢了脚步,不停地用手擦汗,似乎还能坚持。再后来,禅师走到前头去了,把年轻人甩在身后。年轻人此刻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他吃力地说:“禅师,我实在走不动了,这石头太沉了。”禅师回过头,又是微微一笑,说:“那你随我下山,并且,把捡到的石头里,你认为不漂亮的扔掉。”快回到寺庙的生活,背篓里剩下不多几块石头,这时,年轻人顿悟,心想:是啊,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放弃也意味着在前进。这位年轻人,有幸受到禅师的点拨,明白了放弃的道理。
其实,我们喜欢的文学也是如此。我们在登文学这座山峰时,更多的是应该选择下山,文学上没有功利,网站内“加精”的文章,未必就是真正的传世精品。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种品德上的修行。网站内比“蝇头”还要小的“名与利”,固然可以带来一些风光,但下山与放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新的风景,会学习和感知到文学中更多的深厚内涵。上山当然是人生的一种拼搏,下山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下山是人生征途的新的启航,是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人生在上山与下山之间更换,不停地前进,生活就是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回归线上”,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的回归,更是心灵与智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