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记忆中的大米(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记忆中的大米(散文)


作者:草原格桑花 童生,70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51发表时间:2019-01-05 09:49:07
摘要:或许,正是这些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痕迹,让我回味起那一段渐行渐远的生活经历,也让我更加体察到上一辈人在面对时代境遇时的那份从容、那份坚守。如果没有父辈们经历过的冰与火,没有他们的“吝啬”“小气”,没有那些曾经的“疯狂”与“尴尬”,向着阳光生活,我们又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荷塘】记忆中的大米(散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十年来,这首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一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妇孺皆知。
   前几天在“腾讯大家”网页看到一篇文章《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掉,是心疼学生还是心疼牛奶》,“在一所简陋建筑的下水道前,一群孩子们拿着一盒牛奶,挤向下水道内。下水道里,乳白色的牛奶向黑洞洞的下水口淌去,整条水沟都变成了乳白色。”平时去学校调研检查工作,也偶尔会看到有的学生竟然把大块大块的肉丢进垃圾桶里,一顿饭下来,就是几大桶剩饭剩菜。
   我那时候上学的生活特别艰苦。因为平时在家里没有什么好吃的,可以吃的东西都吃得很香很甜、很有滋味。只要学生下去劳动,生产队长就会安排几个村里饭菜做得好的年纪较大的村民为我们做好饭菜。等田地里的活计干完了,田边地角的空地上,上百个大瓷碗,一只大木榛子,满满的一榛子饭,要么是大米饭,要么是两掺饭,要么是洋芋酸菜汤,要么是酸菜红豆汤,酸菜比红豆多,汤又比酸菜多,但感觉特别爽快、香甜。没有一个学生会把饭吃剩了的,连汤都不会剩下一滴。
   合作社时期,一家人要在家里好好地吃一顿大米饭,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一家人的口粮最终只能分到几十斤谷子,几百斤包谷,几百斤洋芋。越是没有粮食,家里的老鼠越多,家家如此,户户一样。老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地买一个竹编的大箩筐,用稀泥拌上牛粪糊在外面,等到稀泥、牛粪干了,再把谷子或包谷装在里面,盖上一个大大的木盖。一定要等到春节期间,父母才会把木盖揭开,把谷子或包谷拿出来。
   一个村里,一般情况是在村子中央地段安装一个舂米的大碓窝(石臼),碓窝是石制的,圆圆的,安放在土里,周围需一块平整、光滑的地面,不能有任何沙粒。旁边架一粗大木杠,木杠中间穿过一木方,两侧镶个石槽,杠端装一节木杵,几个人一起用脚踏动木杠的另一端,木杵自然就上下起落,慢慢地脱掉谷皮。一旦进入腊月十几,全家老小天不亮就要起来,大箩小箩地背到舂米的地方,有时是几家十几家排队等待。你帮我家踩几脚,我又帮你家踩几脚。宣传队的美少妇刘三妹一边背着一个娃,一边踏动木杠,一边唱到:“二毛二毛你别哭,半夜起来舂糯谷。舂出米来熬米汤,一锅熬出三大碗。二毛吃了快快长,长大去当放羊郎。”惹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再后来,各家各户都分到几亩田地,基本上吃穿不愁。有了更多的稻谷、玉米、洋芋和荞麦,父母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了。馋嘴的孩子也总能想出很多办法来满足自己欲望,春天,凡是蜜蜂采过的花朵,我们便摘下花朵,从花的底部轻轻一吸,品尝到新鲜的蜜汁;冬天,把糖水放在室外,一会儿便有了冰块来解馋。
   在我们村,田里种植的稻谷一般是两种:籼稻和糯稻。逢年过节,正月初二三的,就得去走亲串友,哪家要是吃不上大米,人家就会说你怂、懒,拖连二杆的。我家还好,不仅有足够的大米,还有黑糯米(紫米)。这种“长寿米”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姨妈从千里之外热带地区寄来的,颗粒均匀,颜色紫黑,产量高,味道又好又粘。借叔父去元江出差之际,我去带回了10斤紫米谷种,父母专门隔出一块秧田,精耕细作,施足底肥,秧苗绿油油的,比谁家的都壮实,稻穗照样长出来,丰收在望。可惜的是,秋收时节谷穗不少,却几乎没有一粒是饱满的,父母并没有过多地责备我,他们把秕谷照样拿到村里的加工坊,先用风柜煽除秕谷,再把饱满的倒进碾米机。一百斤秕谷最多也就十来斤小米、碎米。母亲用一只攀枝花树的木榛蒸出来,比本地的大米好吃多了。
   这些年来,大米成了农村人的主粮,苞谷、洋芋、萝卜、白菜成了牲畜的饲料,“舂米”“碾米”这两个词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那“吱咯吱咯”地延续了几千年来的舂米工具已经很难见到了,就连后期机械化碾米机“轰隆轰隆”的机械声也消逝得无影无踪。走进“农耕文化馆”,抚摸着那些带着温度的锄头、风柜、犁头、犁耙、石磨,我那不离不弃的目光,似乎还在寻找它们的过去,寻找那个时代的标记……

共 16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记忆中的大米》这一篇文章,作者以回忆的文笔,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习、生活往事一一叙述,把那一段渐行渐远的生活经历回味;以对比的手法,从“腾讯大家”网页看到一篇文章《贫困县学生把牛奶倒掉,是心疼学生还是心疼牛奶》引入,从而把上一辈人在面对时代境遇时的那份从容、那份坚守叙说。文记感悟深深:“如果没有父辈们经历过的冰与火,没有他们的“吝啬”“小气”,没有那些曾经的“疯狂”与“尴尬”,向着阳光生活,我们又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的灵魂?”综览,文写泛泛而谈,主题表述让人深思。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9-01-05 09:53:08
  作者文写关注社会现象,关注教育,关注生活,所叙问题,让人深思...
2 楼        文友:程南        2019-01-05 09:53:44
  问候作者,创作快乐!祝冬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