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往事】在迷惘中的读写时光(散文)

精品 【柳岸•往事】在迷惘中的读写时光(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606.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31发表时间:2019-01-05 23:32:47
摘要:看着阳光般的少年,我总是想起我的少年时光,在迷惘中走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不想自我恭维我的时光沧桑而厚重,而是羡慕如今的少年,可以在正能的日子里滋润地生活着。但我相信,我的读写生活,肯定是当下少年不曾想到的,写出来,希望少年们珍惜这个时代给与你们的美好读书时光。

【柳岸•往事】在迷惘中的读写时光(散文)
   淡黄的夕阳在村子一角的杨树林里,铁色的树枝和流动的乌云掠过她的脸,切下斑驳的余晖,洒在地面。我和斧子哥躲在树林,“包子棚”操场上小伙伴在找我们,抬头看看,夕阳也在和我捉迷藏,沉下去了。
   似乎同伴早就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很失落。无聊地走出树林,向巷子深处走去,没有人注意我们,猫着的腰也挺直起来。那是一个死胡同,胡同的尽头向左拐,就是村里的高等学府,我们称之“村农”(村子农业中学)。
   斧子哥的哥哥新哥在教室里扫地。各式样子的课桌,就像村里的孩子,大小和颜色也不一,灰头土脸的,凳子是长木钉制的,结实可不耐看。可比我上学教室里的土坯课桌阔绰多了,我刚上一年级,座儿是自带的一个蒲团,盘腿坐着听课,心想,何时才能长大,用上这样的桌凳,向往很简单,就像寒冬里只要有一把棉花暖暖手,都是让人幸福的。
   我抢着拿过课桌上的一张纸,睁大眼睛读着:打X三家村XX。一个“打”字让我毛骨悚然,我是独子,常被玩伴“打”(欺负),没有谁帮忙,只有斧子哥还护着我。一年级,识字几个,结结巴巴地念着。上面写的是“打倒三家村黑帮”。新哥一把夺过去,白了我一眼,道:“刚上个小学还认字,不想活了?”我愕然。认字与活命之间有什么瓜葛?他揪住我的衣角拉到讲台边,指着一本书,我看见封面有个“山”字,他说:“天黑了,不许说话。”这是一本《燕山夜话》。后来我想起这段故事,心中纳闷,“燕山夜话”四个字就是不允许说话?这个死结一直藏在我的心底,当然,我笑新哥小胆,还不知那些文字藏着一颗颗炸弹。
   新哥是爱护我的,他是我认识的最有文化的邻居。我的轻狂,在新哥的吓唬下,有了几分收敛,总觉得沾上那些书籍,就容易被打倒,可又想不通,那为什么要走进学校跟着老师咿咿呀呀地读书呢?从那以后,我并不能真心投入读书的情境,也很少有读书的快乐。多思的养成,可能也受到了新哥的恐吓影响吧,记得一年级课文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话,我就想,不得瓜和豆,还能得什么!别的孩子摇头晃脑沉浸其中,我表现出惶惑。
  
   二
   《燕山夜话》的风波一时没有平息,那时,村子里和我一个生产队的唯一在县城一中读书的忠凤,好像也是因为对这本书有着浓厚兴趣而被学校树为反面典型,被责令做过检讨。周围的人私下指指点点的。她是一个很高傲的女生,穿一身碎花上衣,布子拧成的衣扣,是特别的黑色,我看着觉得倒像是凌寒的黑梅花。她的左胸前还缝了一个小兜,里面插一支钢笔,这是一个很另类的打扮。这些打扮,与人们对她的认识一样,看她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目光死盯着她,不说话,但眼里不知有多少疑问和不解。
   有文化的大人私下传说,她对一幅对联特别有感慨,写了不少检查。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好有情调啊,关注的是声音,多么缥缈!“事事关心”是对联的“亮睛”之笔。具体为什么因为这副对联而被排斥,我也不知。后来,我成为教师,课堂上教《事事关心》这篇课文,我不敢深入剖析,只讲“比兴”手法的妙用,剩下就是让学生背熟。那年我到无锡的“东林书院”旧址观景,看到这副已经斑驳模糊的对联,还想到了当年的事情,留给我的是一种惊惧,这样的出处,当年怎么就保存了下来了呢。我驻足门外,耳畔还是响起了一片高亢的诵读声,仿佛是从深处传来的天籁之音,不想细辨每个字,只想感受着铿锵的雄浑之音。
   我毕业以后,分配在乡下一所中学教书,得闲便去校图书馆,发现了那本让我难以抹去记忆的书《燕山夜话》,封面已经泛黄了,上面蒙了微尘,登记借书的时候,管理员还怔怔地看了我一会。
   两个夜晚,在昏黄的灯下,那些跳跃着灵性的文字,伴着我的兴奋。一辈子不能忘记的是那篇《生命的三分之一》,其中一段文字,让我对延长生命的见解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那段话是: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几句读都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这段话比那些励志名言还管用。那段时间,我读了不少书,很得意,因为告别了读书考试的模式,一来消遣,二来储备,为后来的教学教研获得了宝贵的资源。
  
   三
   恐惧,过早地在我的心底埋下了种子,不解那时风云,只感觉我那时没有长大成人,没有像那个趾高气扬的忠凤一样。后来有个人给这个高中生一个别名,叫“中风”,那时我们都不懂得,过后想起,应该是“中枪”的意思,是抽风了,只读书不言语,成了我心灵里的一条戒律。可我的心,总是倾向着她。她是我们村那年唯一一个考上大学的高中生。在迷茫中,我感觉前途在书中。她出发去上大学的镜头我没有看见,但在村口围着的、向远方注目着的,都是她的亲属。那种荣耀也刻在我的心中,不敢奢望,但很向往。
   生活里还有一些人,只是从我们的眼前走过,走得那么坦然而光明,记取吧,那是留给我们冲淡以后岁月可能出现的更大阴霾的动力。忠凤,我再没有听说过她的消息,最近一个朋友说起她,在一个外省的文化部门干领导。当年,她只是路边的一朵花而已,或许就是在风中摇曳而被风吹走的荻絮,但她用读书去寻觅自己的人生位子,给自己一个人生着落,为国家奉献着闪光的年华。
   其实,我也不怪新哥的煞有介事。他说,“打倒三家村”的时候,老师引导同学到讲台前围成半圆弧,心怀仇恨地对着那本放在讲桌上的《燕山夜话》。至于为什么这样,他也没有说清,当然他要把恐惧传递给我。
   在迷茫之中的少年,谁会给他一个指引,没有。现在想,如我彼时一般大小的孩子,端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墙角还有“读书屋”“读书角”,架子上摆着读物,比起我那个时候,真的是云泥之别。当他们回忆起读书的少年时光,不会有遗憾,不会有迷茫,更不会有苦痛和复杂,有的是温暖,如果说悔恨,可能都只能低着头腼腆地说,怪自己那时贪玩,还不懂事。
   尽管那时给了我读书的日子蒙上了阴影,但越发觉得读书的宝贵,就是在昏暗的屋子,只要有一丝光线,捧着一本书,我就觉得幸福了,那是一个人的独立世界,幸福就像藤蔓似的,一丝一丝地缠绕着,环抱着心房。
   我更相信,无论怎么曲折,无论怎么迷茫,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节律,无以遗漏,阳光照耀,即使有阴霾笼罩,那些不过是插曲,在迷茫里,摸索着,感悟着,哪怕懵懵懂懂,也是给读书的日子增添了不可多得的故事情节。就像我走进那个破旧的“村农”看到了散落在树枝间的太阳,总有斑驳的遗漏,让我有了迷惘中的发现。
  
   四
   读书写作,成为我的少年时光里最让我自豪的两件事,如果抹去,我不知我的少年还有什么光彩可言,还有什么丰富内涵可说,应该是空白和遗憾。
   我上小学二年级就有了“大仿课”,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描红”。每个周,写字好的老师要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字帖,是老师亲自书写的毛笔字,大约是四行,一共24个字。笔墨砚纸,这文房四宝,对一个贫穷家庭而言,不亚于买了奢侈品,所以,我要好好写,这就是朴素而可笑的写字动力。没有固定的“大仿”老师,是班主任看着我们写,批阅也是他。到了三年级,我的“大仿”已经写得“炉火纯青”了,每次发放大仿本,我的本上是满满的红色圈圈,那些圈代表着老师对所写字的肯定和鼓励。
   每当大仿本发下来的时候,那是我最荣耀的瞬间。特别是那些女生,一贯高傲得不和我们男生说话,可那时一齐围在我的周围,水泄不通,她们习惯的“啧啧”声,不绝于耳,直达我的心底,我希望她们再围绕我一会。
   很快,我也有了“雅号”:“大仿王”。的确不是浪得虚名,至多画圈的字,一篇居然有22个,那时,我不是找那两个无圈字的差距,心生一股失望,老师为何就差那么两个圈,也不是费事,随笔圈点就是,可那不是可圈可点,我的心思太幼稚。
   “文革”已经如火如荼了,尤其我们村,大人们分成鲜明的两派,是势不两立的两大阵营,就连我们的上一级学生,也停课闹革命了,成立了声势浩大的“铜鼓班”,整天鼓点齐鸣,人心震颤,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成员,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典型。我的心也当然很失落,恨自己生不逢时,为什么不能提前一年来到这个世界,成为其中的一员!
   写好字,唯一的作用就是抄写毛主席语录。那时,我还学会了写仿宋体,在规定的方格里,先用铅笔勾勒字形,再拿红色蜡笔填涂颜色。写的最多的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邻居获悉,大人们也来索要,但都是自带几张厚纸,头天说好,隔日我放学就来取,有的早就站在门口笑脸相迎了。
   那天放学路上,我被两个高年级的同学拦住。一个叫“大敬”,一个叫“国财”,他们是我的邻居,不会对我怎样,我也担心对我不轨,怒睁圆目,拳头紧握。
   “大仿王!革命如火如荼,你加入我们的组织!”
   令我自豪的外号,不容分说的“拉拢”。
   “我们的战队名字就是“剑锋无产阶级造反司令部”,像一把利剑刺入保皇派的胸膛,这是立场问题!”
   就三个人?三个无知的少年?我惶惑地摇摇头。
   “司令,副司令,笔手,都有了,还要多少人!”
   我已经被要挟了。原来他们俩已经从村造反兵团那里领取了毛笔、墨汁和旧报纸。我跟着他们走进一个死胡同,头上是一个朝北的大门,进院子是两间旧房,里面湿气很重,地面还有虫子在爬,中间放了一张破桌子。
  
   五
   那天晚上,我们如火如荼地战斗,一直到深夜,是国财去通知我父母夜晚暂时不能回家,他没有告诉我们窝藏在何处。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从兵团领取了浆糊和刷子。按照指示,在村路中央部位张贴。那里是村代销点所在,据说房子曾经是村地主留下的,墙面被铁钻子钻得很平滑,靠上是一色的青砖。当我们把十几张用幼稚的毛笔字书写的大字报贴好后,转身看,一排人,都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那种喜悦和兴奋,是从来没有的。每个脑袋都像被手掐住提起的鸭子,眼睛里不知是什么表情,无论怎么样,人们可以驻足观看,就是对我们一夜狂书的肯定。我站在一角,试图从他们的脸上读出给我的赞美,或者是意不经心的一两句点评,但那时候,没有人随便说什么,眼睛能够表达的,不能用嘴。
   内容,我早就忘记了,无非是那些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路线上的冠冕堂皇的话。好像后来我们司令部又推出一期,兵团头目还亲临那间屋子鼓励我们。实现大联合的最高指示一经下达,我们这样残渣般的小团体,马上就瓦解了。这段懵懵懂懂的投入革命的经历,让我想起来就觉得好笑。那时,人,有时候是被裹挟着进入一间屋子的,来干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后来,即使不自动解散,我们司令部的副司令似乎兴趣不在这些破旧的报纸上,他喜欢上了样板戏,他喜欢哼几句,要我跟着听,接受无产阶级文艺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革命思想。
   那时,我10岁。居然可以持笔挥毫,居然可以在纸上天马行空。我怎么也不明白,这个年龄,应该是用童心盛装日子的时候,手中应该是握住一大把花花绿绿的蜡笔,在那些雪白的纸张上涂鸦,是把美好放飞在幼稚的构图上,可我过早地参与了一场让我无知的闹剧。
   有时候,岁月就像一把剑,硬是要插进胸口,就疼就流血。如今回想,我是想把胸口这把剑插到黄土里,让剑身生锈,失去锋利的光芒。剑可真正刺敌,而不是自伤。我想舞剑于广场,做一场云龙优游鹤立观云的曼妙剑舞,享受时光的浪漫,可那时怎么可能!
  
   六
   如果说给我留下多少东西,唯一的就是对写字有了痴迷。那时候还不兴时髦的字帖,可遇到手写的好字,我都举手在空中比划着,揣摩着字的结构,对字的美感有了自我的认识。我的字,是先从毛笔字再到钢笔字,打破了学字的一般规律。上高中了,老师发现我写字好,被擢拔到学校板报组。那时,学校有一个姓于的干事,刻钢板字非常漂亮,字体很长,长到夸张,读书看到苏东坡说苏小妹的脸长是“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还未流到腮”,那时我就想于干事的字也是如苏小妹的脸一样,他的脸盘也是那样。
   我参加板报组,主要任务是为公社驻地的大黑板写板报,人要站在两三张桌子架起的半空写字,很悬乎的。
   我参加高考那年,语文分数出类拔萃,老师说,你的作文好,可能沾了字好的光。其实,我还是不服气,本来就是我作文也好。当然,那种情绪不易外露,只是心中得意而已。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书法,虽未临摹王欧赵柳等大家的字体,临摹的是不知名的小学老师的字,但那种在字里追求美感的心早就按捺不住了。参加过几次书展,被中级层次的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可我的爱好始终不在书法上,往往在揣摩书法的美感上,对书法欣赏有些毛糙的观点,见解也让行内的人欣赏。那年,书法家张仲愈先生回乡,相约谈了几个晚上,他约我写一篇书评,我恭敬地应诺下来。
   我把他的书法著作置于书桌,特别舍弃了电脑打字,持一支小狼毫,在宣纸上飞笔。我想体验那时在黑屋子里写那些无聊的大字报的情境,但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到底干了什么,记忆仅仅停顿在持笔那一刻。也许我太幼稚,也许那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既然不堪回首,大脑就生出了拒绝的门岗,不允许那些情境闯进来。但对一个少年而言,那些让人发笑的经历,毕竟是他成长的一个低低的音符,嘶哑,噪杂,不协调,都是时光里有过的一段,无法回避。
   有人说,记忆和回忆,是一种相聚的方式,我不想铭记于心而不褪色。忘却是自由的一种方式,可我又不能忘却。人或许就是在相聚与自由的空间和夹缝里冲突吧。
   我不想对人说出那段并不阳光的经历,但如鲠在喉。哪怕是一段受苦受难的日子,曾经挨过去了,如今灿烂地生活着,我可以笑着说出来,把快乐留给自己,那才是真挚经心染色了的快乐。而那段时光到底给了我什么?也许是过不去的一道山梁,我只能踯躅在山脚;也许是凝固的一片空气,我要憋住呼吸,冲出来,才有可能畅快地呼吸阳光下的馨香。
   人生可能有很多迷惘,可都如挡住去路的蜘蛛网一般,抬手轻轻一抹,那些灰色的网可以不堪一击,无法左右自己的前路。我庆幸过,也侥幸,毕竟我年少无知,无知成为无罪无责的开拓。
   阴霾也总会散尽,阳光是每个日子的常态,尤其是在如今人生时光正逢难得的时候,对比去看,没有了少年时的坎坷,没有了无端到来的风暴,更没有在无知与恐惧下跌跌撞撞,时光如今才温好,温暖得不愿意去想那段时光了,不是回避,是时代的宽容与灿烂,照耀了尘埃。
  
   2019年1月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7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且读书,你就活了两世,且写作,你就活了三世。“在昏暗的屋子,只要有一丝光线,捧着一本书,我就觉得幸福了,那是一个人的独立世界,幸福就像藤蔓似的,一丝一丝地缠绕着,环抱着心房。”纵使有阴霾笼罩,只不过算是微不足道的插曲,也不能阻挡对于读书的热情。与书相伴的日子,是质感厚重的幸福与清欢。这是作者读书的初衷,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然而,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读书却成了不敢那么光明正大的事,更没有言论自由。那时,人,有时候是被裹挟着进入一间屋子的,来干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以至于过早地参与了一些无知的闹剧,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身不由己的无奈,让人愤慨,这对于一个自小就有着杰出的读写天赋的少年来说,似乎是有点太过残忍地摧残人才了。所幸的是,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作者一直未曾远离钟爱的读写,并且渐入佳境,用读书去寻觅自己的人生位子,给自己一个人生着落,一生为国家奉献着闪光的年华。一段往事,如今笑着说出,把快乐留给自己,回首已是坦然。时光给了一个人苦难的同时,也赐予了他一定的营养。那就是坚韧与顽强,还有积蓄,对生活的冷静思索与判断,独特的感悟与认知。厚积薄发,必成大器,因而就有了今日如此优秀的作者。阴霾散尽,阳光下的日子,照耀了尘埃。时光静好,现世安稳,祝福作者。感恩读到此文,老师文采斐然,佩服!此文给人以震撼的力量,如今的孩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与学习呢?拜读学习美文,力荐文友共赏!【编辑:我是一片云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10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1-05 23:41:18
  读了又读,除了欣喜就是感动。能够编辑此文,实乃荣幸。先前只知晓怀才老师文笔了得,篇篇文章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日又了解到老师书法功夫也如此深厚。老师的修养与才华,佩服至极!若有机会,定要讨要两幅字画,老师可不许推辞哦。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6 07:29:15
  非常喜欢云儿老师精彩的编按,极尽了赞美之词,怀才抱器知道这是鼓励。有时候,那些过往的东西扑面而来,不是春风,因太沉重,也就走进去了,是感慨,更是因当下3的美好而想告诉自己,别不珍惜。读书习字是我的爱好,可惜书读得少了,字也是半瓶醋,勉强提笔而已,云儿索怀才的书法,若练一段时间,有了长进,一定奉送指瑕。哈哈。遥握!
2 楼        文友:我是一片云儿        2019-01-05 23:42:48
  问候老师冬安,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6 07:29:52
  谢谢云儿老师问候。遥祝云儿老师冬安,创作丰收。
3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1-06 07:27:00
  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听说怀才老师也喜好书法?您的毛笔是抢,您的墨汁是浩瀚的革命海洋,您大笔一挥,泼墨书写战斗的激情。。。听,号角已经吹响,文墨的浪潮再次高涨,学习吧!朋友!战斗吧!战友!2019年已扬帆起航,踩着柳岸花明的春天,前进!再前进……!(*^▽^*)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6 07:37:07
  安平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怀才抱器振奋。可惜啊,那时是一个人心被扭曲里的时代,故事里含有的是辛酸。总算走出来了,读书丰富自己,书法以为怡情。钓蟹安平老师鼓励。遥握!
4 楼        文友:韦思祎        2019-01-07 19:14:31
  很美的散文 读写对于一些人来说是陶冶性情的,可对于我来说,读 写却是生活的寄托。问好老师,创作愉快!
何止文学专栏作者。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7 20:11:04
  非常感谢韦老师到访赐玉,祝你快乐。遥握。
5 楼        文友:晓文        2019-01-08 15:29:30
  读了作者很多篇文字,篇篇堪称经典。
   尤其是:《碗里盛着乱红》,《储雪待煮》记忆深刻。
恰好你来,恰好我在。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08 15:34:15
  非常感谢晓文老师到访赐玉,但愿怀才抱器的小文可以给先生一点兴奋,谢谢赐玉!小文多指点,问安遥握!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