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荷塘】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赏析)

编辑推荐 【荷塘】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赏析) ——吴敏树的科举之路


作者:铜盆孤雁 举人,4966.7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28发表时间:2019-01-07 20:48:23
摘要:吴敏树为什么要参加科考?自然是为了做官。他做官为了什么?是为了发财吗?不是,他家原就富有。是为了一展抱负吗?也未见他有什么宏大的抱负。那是为什么啊?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始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终止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这个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历史这么久的科举取士,肯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虽然也是弊病丛生。在这一千三百年里,只要是读书人,都会在这只汤镬里翻几个滚。
   晚清文学家吴敏树生活在十九世纪,也就是这个制度在最后一百年垂死挣扎时期,他自然也是在这只汤镬里翻滚的人。
   科举取士,简单地说,读书人凡是想要做官,就必须通过参加科举才能出仕,县一级考试通过了,就是县学生,出来大概可以做个私塾先生;州府一级考试通过了就是秀才,出来后也可能就是个书塾先生;省一级考试(又叫乡试)通过了就是举人,出来后可以做个教谕或者训导;朝廷一级考试通过了就是进士,出来后可以做个知县。还有两级殿试,那是更高级别的考试,考取了出来后也就是高官。
   考什么级别的试就做什么级别的官,不需要谁提拔,也不需要送银子,你考好就是了。
   科举考试的好处就是让寒门子弟也可以走进官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大家的机会是平等的。
   科举考试,一般考八股文或试贴诗,它们都是有程式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试贴诗也有程式。你的文章写得好,你的八股文不一定写得好;你的诗写得好,你的试贴诗不一定写得好。反之亦然。那时,许多有学问的人,文章和诗俱写得好,他们就是考不上举人,考不上进士,只因为他们的八股文和试贴诗做得差。
   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参加科举考试,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做官发财,有的是为做官一展抱负,有的是为父母争光,有的是为证明自己的实力,总之,是很复杂的。
   我们再回转来看吴敏树的科举之路。
   1818年,吴敏树14岁,参加童子试,考入县学。
   1821年,吴敏树17岁,参加县试,取为县学生。
   1822年,吴敏树18岁,去长沙参加乡试考举人,未考取。
   1832年,吴敏树28岁,去长沙参加乡试考举人,考取。
   此后,吴敏树在1833年、1836年、1844年和1852年四次进京参加考进士,均未考取,于是就放弃了考试。
   吴敏树为什么要参加科考?自然是为了做官。他做官为了什么?是为了发财吗?不是,他家原就富有。是为了一展抱负吗?也未见他有什么宏大的抱负。那是为什么啊?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
   吴敏树是个顶聪明的人,熟读四书五经,熟读史记汉书,熟读唐诗陶诗,他熟读到何种程度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他的诗文里可以看到,他说对于杜甫的诗,他几乎可以包本背下来。
   我总以为,能够包本背书的人,一定是智力非凡的人,我曾经背过《离骚》,背过《李将军列传》,背过《孙子兵法》,背过《唐诗三百首》,事后又通通还回去了,这样一对比,我就佩服吴敏树这个人。
   有人会说,吴敏树既然绝顶聪明,为什么就没考个进士呢?这完全是受了他先生秦石畲的影响,秦先生不喜欢八股文和试贴诗,他也就不喜欢了。
   吴敏树周围的人物对吴敏树的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影响。
   他父亲研田府君年三十,困于童子试,临终,戒子孙曰:“愿后世不失为读书善人,富贵非所望也。”
   大哥友树年三十才考个秀才,然后,七入乡试,都未考取,四十岁时,他叹气说:“吾年四十无成,命矣夫,将以付吾弟。”
   父兄两个对吴敏树这些后世的愿望是不同的,父亲的意思是考什么不重要,读好书做个好人才重要。大哥的意思是“我”在科考路上的未竟事业就托付给弟弟了。
   吴敏树第一任老师孙先生七十几岁了,从吴伏一徒步走到郡城走几十里路,参加他的最后一次童子高等试,还是未考取一个秀才。
   他的第二任老师秦先生,五十五岁了,还只是一个秀才,去郡城参加乡试,差一点死在郡城,中国的各体文章他都做得极好,只有八股文没下死力研究,就考不取一个举人。
   吴敏树最要好的一个朋友叫毛西垣,与吴敏树同一年同一月出生,二十八岁那年同吴敏树一起参加考举人,也没考上,又过了几年才考上。再考进士,就是考不上,以至于死。
   只有方稼轩是个例外,少年得志,一路顺风,二十八岁就考到了进士一级,只可惜命不长。
   吴敏树身边这六个最亲近人的仕途对于吴敏树无疑有着重大影响,他不能置身科考之外,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得去这只汤镬里翻几个滚。
   科举考试苦不苦呢?千千万万的考生也许悟不出,但是,河南一个老农却比他们悟得透彻。
   1836年,吴敏树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河南遇一老农,说到科考,老农打了一比方,吴敏树据此写成一诗《苦水铺》,诗曰:苦水铺甜水铺,甜苦两名殊。行人怪其故,道旁老翁微笑言,请君自家心上论。来时进京争状元,出手风云如等闲。归时执热汗流体,满面尘堆何处洗。君试思量君自知,甜水来时归苦水。
   你试着想想你就知道,甜水来了最终归于苦水。考不取是常态啊!
   那时候的科考真是苦不堪言,试想一下,那个时代,没有航空,没有铁路公路,通常所说的舟车劳顿,那是指船只和牛车、马车、骡车,靠它们来解决远距离交通问题。
   从湖南到京城若走水路,只能从洞庭湖坐船走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这要弯大半个中国,是不可取的,考生们往往选择牛车马车赶路,那就是走湖北、河南、河北、山东。这是一条直路,但是路途上有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拦住去路,你得设法渡江渡河。
   1833年,吴敏树第一次进京赶考,写了一首《渡黄河》,诗曰:兰阳渡口风色恶,千里吹尘走大河。浊浪东驰细雨下,中原北望寒云多。沙头待渡冻犹立,舟子乱流随所过。径问酒家村里宿,夜来大雪吾酣歌。
   风沙、浊浪、细雨、寒云,渡船在黄河水里冲得乱跑,船上的人随时有葬身水底的危险。
   这年赶考在回程中,吴敏树写了《南归途中感怀二首》,他说:
   年轻时作为一个山民,很有点厌烦做一个蓬蒿人。现在来到京城长安街上,才知道旅途的劳顿。刚来的时候,这里还冰天雪地,现在回去,日子就很热了。京城黄沙漫天,眯住我的双眼,漆黑的尘土污染我的长袍。艰难使得羁旅心安,时而吟讽几首诗歌。时而吟哦出燕赵之声,闲人的慷慨悲歌在呼号。二十几岁的男儿,意气是多么的雄壮!坐在使者的车上,前面的人擎着旗帜前驱。我用好言好语告诉我的书童,这是你们出力的时候了。
   二十几岁的吴敏树,意气雄壮,即使北方的条件是那么恶劣,一点消沉也没有。路上带一书僮,一马车夫,车子上坡过坎,书僮都要下去推车。
   再看——
   烈日下,马车已经跑到了中午,坐在车上,热得像在蒸笼里被火烤着一样。浑身疲乏,精气神不能集中,昏昏欲睡,听到的车声也不像车声了。梦见站在书斋的北窗下,窗外的竹色入眼,凉透肌骨。手里拿着一本《南华经》,睡在凉席上,伸展着筋骨,任由清风吹拂。一觉醒来,舌根僵硬,尘土糊住了我的两腮。梦中的事情有根由吗?那是我去年写诗写过的事。归途上已经走了月馀,这种乐趣犹可追忆。马儿已经累得瘦骨嶙峋了,南行的归期就要到了。
   烈日下,坐在马车里的人像蒸饺子一样,拉车的马就更辛苦了,从京城跑到武昌南边,它都瘦骨嶙峋了。
   这样的辛苦,考试一次就要经历一次,旅途上要么是大热天,要么是严寒天,而且,为了赶路,往往是天不亮就要出发。
   1836年,吴敏树写了一首《真阳晓发》,诗曰:家山梦里无千里,忽漫惊人听马蹄。茅店一灯行客去,晓星残月汝南鸡。
   梦醒赶路,点灯前行,晓星残月,苦不堪言啊!
   回程中进入河南,这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吴敏树写了一首《河南道上苦热》,诗曰:北方翻早热,夏仲如三伏。火流风并烧,烟起尘相逐。嗟我小车行,何由长路促。卧装痛烙肤,汗滴忍消肉。夜来饱蚁蚋,爪烂成疮毒。瘦躯无佳餐,婴此恐不足。却思枕簟清,坐敞轩窗读。辛苦走天涯,岂无好园屋。
   气如火流,风如火烧,肌肤烧烂,大汗淋漓,夜喂蚊虫,爪烂成疮,吃不好,睡不好,这时候想的是在家乡北窗下坐在凉席上读书的清凉景象。
   只有到家了,幸福才一起涌到身边,1833年,吴敏树赶考回到老家,写下《到家二首》,诗曰:(1)作客几千里,离家才半年。老亲惊欲涕,壮弟喜如颠。拣米争炊饭,磨刀快割鲜。京都容细问,今夜且安眠。(2)饱识天涯味,归来意爽然。路长欣少病,乡远仗多钱。儿怪爷行久,妻言母念专。平生少游语,深叹马文渊。
   亲情是不可替代的,一回到家,母亲喜极而泣,老弟惊极而泣,儿子说,老爸你怎么现在才回来,只有妻子说得含蓄:老母亲日日念你啊。其实就是她自己天天在叨念!淘米洗菜,杀鸡宰羊,一家人忙活起来。
   吴敏树参加科考当然是为了做官,对于做官,他的态度似乎又是模凌两可的,做也可,不做也可。
   1844年,吴敏树被朝廷放了个浏阳学官,两年后,才亮明身份是浏阳训导,从八品,来到浏阳,又见这学官无事可做,就去书院教课了。罢官后,曾国藩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曾邀请吴敏树出来帮他做点事,他拒绝了。再后来,一个在陕西做大官的湖南人邀请他去做书院的院长,他也拒绝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几岁了,科考也好,做官也好,还有什么没看破的!

共 365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说起,不言而喻,它既有利也有蔽。不管怎么说,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做官的必经之路,有多少人一辈子为它苦、为它乐。本文作者探究了吴敏树的科举之路,他身边的父兄、老师均未考取功名。这些人对于吴敏树无疑有着重大影响,他不能置身科考之外,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得去这只汤镬里翻几个滚。从吴敏树写的诗中得知,进京赶考不是易事,路途艰辛,严寒酷暑,非常疲劳。等回到家中,亲人非常想念他。但最后吴敏树的官却比较小,从八品又不是要职,六十岁以后对当官更无追求了。【编辑:莫道不销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9-01-07 20:50:11
  从吴敏树身上,看到了科举不是易事,当官更难!唯有心态平和,不要有过高的功利心,才能平淡度此一生。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2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9-01-07 20:51:36
  作者的语言功底深厚,原来背过许多书呀?不一般,果真是研究型的学者!佩服佩服!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3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9-01-07 20:53:52
  吴敏树的系列文章还有多少?感觉无穷无尽呀,一个人身上可写的东西真多。向老师学习。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回复3 楼        文友:铜盆孤雁        2019-01-07 21:23:32
  谢谢你的审读,吴敏树就是个宝库,我很想在哪里寻宝,不知能否寻着。
4 楼        文友:莫道不销魂        2019-01-08 10:14:36
  老师找到宝库就细心挖掘吧,认定了的事就执着的走下去。
用点滴文字,守候心灵家园。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