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往事】远逝的童趣和风景(散文) ——兼《山园小梅》赏析
一
小时候,农村还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脑、游戏机之类。然而,我们的童年,依然充满欢乐。儿时游戏的特点是,游戏工具简单易制。比如“打蛋儿”,只消一根木棒、一个废线球;“杠瓦”只需一片瓦片;而“捉迷藏”,那就根本不需要什么工具了。我们于奔跑嬉戏中,锻炼了体魄、保护了视力,也留下了童年的美好记忆。
离我村西北约三里远,有一条小河。当河水水量较小时(断流最佳),我们几个伙伴就相约一块儿去捉鱼。我们光着脚丫踩着松软的河底,专拣面积小而浅的水洼。在小水洼里用泥巴垒一个城池把鱼圈住,或者把一个小水洼的水直接陶干,徒手抓鱼。
河水清澈见底,水洼中或有几棵芦苇和蒲草,在清水和碧草间,有银色的鱼儿在游动。
忙活一下午,或许只捉得几条寸许长的小鲢鱼。当我们用罐头瓶装着劳动成果,兴高采烈地回家时,我们的快乐,绝不亚于打了一下午游戏而头晕眼花的现代孩子们!
没有电灯,晚饭后孩子们大都不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呆着,大街就成了欢乐的天堂。夜晚的月光也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银色的月亮喷涌出无尽的光华,洒满院落、地面。
仲春时节,柳枝吐绿,月光倾泻下来,在地面形成斑驳的树影,在月下看这一片树荫,犹如一洼清澈见底的浅水:透过树叶间隙撒上月光的地面,是泛着银光的水底;枝叶的荫影是生长在水底的杂草,又像波纹的暗影;轻风拂柳,引起树影摇动,似是泛起层层涟漪,更添几分水的韵味。我们在大街上进行各种游戏,嬉戏奔逐,当跑到村头的大柳树底下时,有时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就是生怕误踩到水里去。有时踮起脚尖,往里迈上几步,跺跺脚,脚下还是干燥的地面,这才放心地跑过去。形成这种风景的条件是树叶疏密得当。冬天树木只有枝干,树影太稀疏了;夏天树叶稠密,尤其是杨树,树影太密实了,都不行。当然,形成这种风景的条件还必须是月光。日光照射下,一切都很真切,不会有如水的效果。
白天也有一种如水的风景,比这“月光之水”更像水,那是在太阳底下看见的。
二
春天气温升高,地面蒸发旺盛。在春天的原野上,远远望去,由于光线折射等原因,蒸腾的水汽,就能连成目光可见的一片“汪洋”,村庄、树木、人物倒影其中。那时,我们也常常放情地追逐这虚幻的阳水,自然是永远追不上。
后来在中学课本上,学到林逋的咏梅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当我读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立即联想到了月下柳影如水的情景。只不过,无论是当时的课本上还是其它文学书籍上对该诗句的解释并非如此。其大意是:梅枝横斜交错,池水清澈见底,两相交映成趣云云。现在在网上搜索这首诗,其解释也是大体如此。这种解释,未必确当。
全诗以山园小梅为题,先从整体观入诗:“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写小园中百花未开,唯独梅花傲寒怒放,独领一园风骚。这是从大处对梅的整体欣赏,是白天所见景色,重点是梅的花——“独喧妍”。白天日光所照,五颜六色,是一个彩色的世界。在万木萧疏,处处都是土褐色的单调背景下,怒放的一丛丛梅花,或红、或白、或粉,是最惹人眼球的。接下来,由欣赏梅花的本体,到欣赏梅花的影子,其重点是描写梅花的月下风姿,时间也由白天转入夜晚:“疏影横斜水清浅”——横斜交错的梅枝、花影,在如水的月光衬托下,展现给人们的是眼前一丛丛梅花,花丛下明明不是但又看见明明是一洼清澈见底、波光星点的浅水。正因为这“水底、波光、水草”情景交融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水清且浅的感觉。接着,是写梅的香:“暗香浮动月黄昏”——幽香阵阵袭人,像黄昏的月光那样似有还无,朦朦胧胧,进一步增强了梦幻般的美感。
“水清浅”和“月黄昏”是一种意象修辞方法,用来修饰“梅影”和“梅香”,并非写实。这样理解,才能使整首诗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才能领会到“疏影横斜”和“水清浅”是那样地和谐自然,因为二者是一体的,是一景。如果“水清浅”三字是写实景的,一边站在梅前欣赏吟哦,突然冒出几个字写远处毫不相干的池塘中的一洼水,赞叹一番,有这么写诗的吗?有这么咏梅的吗?
白天是色彩的世界,五颜六色的鲜花,最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退一步说,即使梅花欣赏够了,去欣赏梅花虬劲的枝干,也是去欣赏枝干本身,不会去看枝干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吧!白天的树影没什么好看的,诗人总是把最美好的景色呈献给读者。而在月光下,如果说洱海烟波浩渺,说春江波光潋滟,那是说得过去的。而一个小小池塘中的水是否清澈见底,是看不分明的,也没有可欣赏性,不会入诗的。
其实,如果是单纯的影子,晚上的树影也没什么好看的。一颗树干的影子或是浓黑一片的杨树影子,有什么好看的?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有吟咏这样的影子的吗?恐怕一个也没有。林逋之所以吟咏这横斜交错的“疏影”,是因为它在月光衬托下,使人产生了视觉上的变化,有一种如水的奇幻之美,别有一番风韵。作者用点睛之笔,把它吟咏成了传诵千古的咏梅绝唱!
古人的生活环境,比我们更贴近自然。那“月下梅影如水”的特定景色,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只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我们越来越难体验到了。我们小时候玩得津津有味的游戏,在今天的孩子们身上已经不见了,就连晚上大街上孩子们的喧嚣声也听不到了。今天的孩子们,晚饭后大都宅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或上网玩了。不仅如此,许多美好的东西,如唯美的乡村画卷——幽幽蓝天、清清河水,也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树影月下如水,有林逋、苏轼与我同见,不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