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云(散文外一篇)
威海的云总是特别的多,多到让你无法忘记,又无法让你想起。看那漂泊不定的云,那云的变幻,那云的图案,都有一种源于天空的湛蓝。这云啊,是自由的向往,也是雨前的彷徨,白云乌云都已承包天空,漫无目的的流浪,不知道像不像王羲之书法那样潇洒,而我却说一定有海子那样的放荡不羁。
云是天空的情人,情人的模样总是乖巧,这乖巧的云是最调皮的,一会向左,一会向右,天空任它游走,因为知道云最向往自由,没有边界的漫游,逃不走的是天空的心头。
威海的秋天忽冷忽热,云彩却没有断续过,当云恰巧挡住太阳的那一刻,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一文中的语句,换了事物就成了,真的云敢于面对炽热的阳光。多么有趣,又多么恰当。我不知道云的温度,却喜欢看它陪太阳日出,在海的那一边,云彩掺杂着阳光,显的火红,或许就在你一眨眼的时刻,太阳就从海的尽头、云的包围中蹦了出来。这个时候云的色彩最为丰富,也最动人。
当在沉睡中,睁开眼看到云,这时一个幸福的场景就会浮现,这不是推崇,这是生活。天空像海,云像船。游走的云轻轻的,缓缓的划过天空这个海平面,风的力量支持着这艘船,让云聚集在一起,下一场农民和诗人最喜欢的雨。
曾经记录过的云都走了,走的无影无踪,或许又以另一种形态在身边陪我。最难忘记的是雨天中的白云,那又似乎是一种矜持,不畏惧雨的侵袭,不畏惧雨滴穿身而过的悲愤,任自己等雨停了,再去寻找意中人。天空从不怕空旷,有飞鸟、有闪电、更会有云……
我喜欢四季的云,也为此拍过很多云彩的照片,闲暇的时候也会盯着云走。能让云走的不仅有风也会有思念。我注视着威海的云漂洋到故乡,故乡的云也来来往往,带来老家最温暖的凄凉。温暖的是故乡,凄凉的是流浪。有时候常常幻想用内心最真挚的想法,让威海的云带我回家。可是这自由的云太放荡不羁,我也不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心怀故乡的云,走到哪里都是它的家。这云永远是天空的情人呀!近在咫尺,仿佛又远离天际,带不走的,只有回忆。
万里无云的日子还是会有的,那时候的云总觉得特别稀有,好像没有它就不能活。只不过这个时候的天空会更加的明亮,伴随着浪漫的浅蓝色铺满了整个天空,与海水相互倒映,便成了此水应是天上水。
相比而言我更加喜欢白色的云,尤其是那种和阳光处在一起的时候,变得浓烈,更加具有云的壮观。这洁白的云像极了诗人醉酒后的洒脱、也像歌手开场的独白,我热爱的云彩,我会用一生去倦怠我对那云不可一世的挚爱。
可是后来,天黑了,云也走了。
我与先生阿然
我与阿然先生度过的青春只有半年,如此短暂,从相见相知,在交往过程中也没有发生太难忘的事。源于熟悉的初识到后来密切而又体贴的聊天,我信这一段记忆会很久的保存,也信长久拥有。阿然是个脾气很好的人,人品和衣品都是有模有样,着实精致。
盼望着与阿然先生在海边邂逅,扶持着栏杆看那别具一格的海上公园,然后一起顺着石头铺成的小路走下去,嗅一嗅君子兰,看一看那艳丽的牡丹。水泥色的凉亭似乎专为我们两个打造,我属于比较怀旧那种,阿然先生则比较喜欢复古建筑,意识一致皆为两个人的精神共鸣的表现。
《边城》中有一句“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我对这句话具有由衷的语言信仰,凑巧的事情相对而言是具有偶然性的,最终这冥冥之中的偶然性积少成多,汇聚成必然发生的宿命。说实话,关于阿然先生的诸事种种无疑是我生命中必然的宿命,从偶然走到必然,期间如同春天里欣欣向荣的迎春花,迎春花的向往是春的习性,我向往的是阿然先生那种骨子里的清新脱俗。当然,阿然先生的优点并非我所皆知。与其说向往阿然先生,不如说她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典雅,以柔软心除忧伤。
阿然先生对我说:“我也想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迷茫。”我不知这句话来自她喜欢的哪一本书籍,但我有足够的慰藉来享受,就像再温柔平和的雨滴,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安抚着静谧的岁月,荡漾着恬静的芳心。
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这样评价阿然先生的为人处世是恰到好处的,她从不畏惧也不轻视,每每谈及如同这般的事情,阿然先生总会说:“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不要做一个身心虚无的摆渡者,反反复复漫无目的选择彼岸,否则只会身处孤独。”我与阿然先生忠于同一见解,孤独是孤独者的落寞,独处是独处者的沉默。
彳亍一条宁静漫长的路上,阳光大道是身为人知的,羊肠小道会有稍歇的。路旁有山野青花,也有水溪游鱼;有春雨绵绵,也有冬雨漫漫,有时候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甚至白天黑夜都在争风吃醋。不如走在桃花开满的乡间小道,愈见愈远,再无愁绪。
我之所以称之为先生,是源于我与她冥冥之中精神意志的共鸣。总之,我们新鲜,我们净郎,我们华美,我们芬芳。
上海这座城市是阿然先生一直挂在嘴边放在心上的,我也相对来说对上海有着莫名其妙的喜欢,比如看那夜晚的霓虹灯、白日里黄浦江的大渔船。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必为多情善感的人所向往,阿然先生曾不经意间谈及关于上海,她说她喜欢上海世纪之前的平凡也喜欢如今上海空前的繁华。我想人的确应该有两个故乡吧,一个为自己所向往的精神寄托,一个为现实生己育己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