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忆故乡小镇武南的年味(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忆故乡小镇武南的年味(散文)


作者:陈春生 白丁,2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3发表时间:2019-01-13 00:12:45
摘要:人,总是怀旧的。无论在什么年龄,都会触景生情的回忆。这不,人过中年的我,随着春节的临近,在越来越浓的节日气氛中,对儿时故乡年味儿的记忆又涌上心头。

2019年元旦已过,时间已进入新的一年,眼瞅着这中国人的心中的年“春节”,也是越来越近,可那故乡的年味儿,却好象离我越来越远。
   人,总是怀旧的。无论在什么年龄,都会触景生情的回忆。这不,人过中年的我,随着春节的临近,在越来越浓的节日气氛中,对儿时故乡年味儿的记忆又涌上心头。
   掐指算来离开大西北已有二十余载了,虽然离家太久,久居南方,但还是不喜欢南方这没有雪的春节,尤其在城市中过春节,没有炮竹声,没有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感觉。我还是喜欢北方的春节,喜欢故乡那大红灯笼掩映下,漫天飞雪的节日氛围,走在雪地里发出的“沙沙沙”的声响。喜欢小镇那年的味道。也许是书看的多了,在我的观念中,春节就应该有雪,正所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东风吹雪逐年新,洗尽街头万马尘”。“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在南方春节几乎无雪,有的便是潮湿阴冷的阴雨天气,雪与雨不同,少了些急不可耐,她用温柔的情怀,以缓慢释放的方式呵护着冬天脆弱的生命,滋润大地。“飞雪迎春归”“瑞雪兆丰年”。是古今文人墨客对雪最好的褒奖。
   小时候,每当冬天的雪花飘起来的时候,就热切地盼望着过年了。回想起故乡小镇春节的年味,至今还另我记忆犹新。每当立冬后,在寒冷的冬季里围在火炉旁,洗几个洋芋,放到炉膛边上烤熟,那个味道只今难忘,也是我们那个年代冬天最好的乐趣。随着每一场雪花的飘落,小镇附近农村的沟渠涝池全部被冰封。年少的我们就可以带着自制的冰车、冰鞋及各种滑冰工具,随心所欲在冰上玩耍。玩累了,就在街上挖几个小圆坑,玩弹玻璃弹球的游戏。多少年了我已经忘记了儿时玻璃弹球游戏的规则,但是只记得输了就将玻璃球送给赢了的小伙伴。进入了腊月,商店里挂满了各种玲珑华美的花灯笼以及各种年画,柜台里各色商品也逐渐增多,还有新年的主角各式花炮及长鞭炮,小镇上也有零星的鞭炮声响起,空气中也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味,这种炮竹声和火药味会随着年的临近而逐渐加大。这些都是我儿时年的记忆,也是年的符号。也是我内心储存的年味儿,犹如一曲老歌,一部老电影,随着年代的增加越勾起我对它深深的想往与回忆。
   小镇因铁路而诞生,它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底蕴,但它却记录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小镇上多是操着各种口音铁路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因铁路使他们聚集在了这里,因此这里也成了中华语言文化及风俗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在这里春节的习俗也是各不相同,最大的特点就是米饭与饺子,也是小镇饮食的两大派系,南方与北方,“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小镇得以诠释,南方人吃年饭,北方人吃饺子。随着时间渐进,这种南北风俗文化漫漫溶入了本地风俗文化,形成了新的小镇风俗文化。
   那个年代虽然国家很穷,老百姓不富裕,但过年时家家户户却丝毫不会受“贫穷”二字的影响。因为一到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有新衣服穿,有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有电影可看,有爆竹可放,有年可拜,最重要的是还有压岁钱可拿。
   中国的老百姓是勤劳朴实的。他们平时省吃俭用,克勤克俭,但到了春节,却“大方”起来,舍得为购置年货、添置新衣花大价钱。是的,平时吃得简单点儿,穿得朴素些不要紧,但新春佳节要走亲戚串乡门,要逛庙会赴宴会,怎么也要穿得光鲜点,体面些新年新起点。中国的文化体现在春节的方方面面,小镇铁路人也是如此。
   记得小时候,喝过香飘四溢的腊八粥,大人们就开始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那时候没有超市,小镇上只有铁路供应站和综合商店。每到年关,供应站和商店里往往是人满人患,人们早早地赶到那里排了许多长长的队伍,采购过年的年货。那时也没有冰箱,但西北的冬天,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大冰箱。家家都有一个小煤房,存放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燃料,到了冬天这里又成了小冰箱,不怕冻的东西,鸡、鸭、鱼、肉等,全都放在里面储存里。给孩子买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对联,烟花,件件都是大人们必不可少的。令我难忘的还有,每年买的年画,年画在那个年代春节中还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年画内容大多数都是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人民公社、学习雷锋助人为乐、毛主席在我们身边、农村建设新气象,科技在前进,工业大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每张年画都渲染着节日的气氛,几乎构成了我少年时的回忆。
   小镇的年味,最有味的应该是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家户户的兴奋与欢乐在静谧的灯光里流淌。炉膛里印着一家的红火,炸圆子、炸麻花、蒸馍馍、炒瓜子……。那时候,过年能吃到的鱼常常是带鱼。将带鱼切成段,挂上面糊,用油在锅里煎得金黄,还有那卤肉浓浓的香味飘荡在小镇上空,把小镇熏染得芳香醉人。
   小镇上的人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已深深的将根扎在了这里,也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不论来自东南西北皆以吃面食为主,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弄不好会发酸,蒸馒头是个体力活儿。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有的人家还会在馒头上做一些花样,或者塞个红枣做个图案在馒头顶上。在寒冷的大西北,外面寒风凛冽,雪花飞舞,看炉膛里红红的火苗吞吐,家里蒸汽缭绕,这样的火热气氛又是将年味推向了一个高潮。
   除夕之夜,夜幕降临,似万家灯火齐放,灿烂耀眼,释放着满满的爱的味道。每家每户都被过年的喜气笼罩着,家家户户都通宵灯火不断,阳台上挂着红红的灯笼,红彤彤的充满节日的气氛,鞭炮声几乎不间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家人其乐融融,餐桌上的欢笑声语不绝于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享受着此刻的幸福时光,一家人欢欢喜喜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这顿年夜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年的高潮,除非因工作仍坚守在荒山小站或奔驰在铁路线上,一般能争取回家的都争取回家吃顿团圆饭。在小镇,每年父母都要为我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团团圆圆,品着美酒佳肴,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回忆一年来的幸福、开心、快乐之事,谋划着新年的打算,盘算着在新的一年如何开个好头。
   大年夜守岁,守岁,可称得上是一件大事,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现在想想,虽然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电子游戏,可那时的内心,却是由衷的快乐。因为从除夕这天开始,大人会给我们放假几天,不用做寒假作业,平时帮着做的那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年三十开始通通可以不用管,只管一心一意穿着新衣裳、新鞋子,口袋里揣着妈妈给的“压岁钱”,糖果、瓜子、等,然后相约左邻右舍的小伙伴,就在一起“东拉西扯”,嘴里一边含着糖,还一边嗑着瓜子,吃够了,又一起“东家游西家窜”,一边喝着茶水,一边打牌,打百分,捉娘娘……等,看看钟表,到了妈妈说吃饺子的时间,这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互相告别,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白毛女》中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
   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肥瘦肉用刀剁成肉馅,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各家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形成了年的音乐序曲。吃时再配上腊八时泡的腊八蒜,蘸着腊八蒜泡成的醋,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才有底。人们吃着饺子放着鞭炮、烟花等待跨年的钟声。
   在除夕半夜零点的时候,新年的钟声响起,铁路小镇的夜空都成了烟花爆竹的世界,“礼花弹”“钻天猴”“满天星”“冲天炮”“全家乐”……,真是,“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漂亮的烟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那一刻,整个小镇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美丽烟花,整个小镇随着它们的绽放而光彩夺目,让人们看到它的美,看到它的绚丽,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和火车汽笛声,寄托着铁路人美好的希望,寄托着铁路人对新年美好的祝愿,烟花,爆竹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
   人们在“劈里啪啦”响成一片的爆竹声中吃着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也是新年第一顿饭,饺子里包进了钢镚儿、糖果、枣、核桃仁……等,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是寄予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祈盼。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别的什么节日可以不过,唯独春节必须要很有特色地度过,“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一句话说到了多少奔波在外的游子们的心坎里了。这些年在铁路上工作,每年春运返乡的客流尤如潮水,春运可谓排山倒海,不可阻遏。过年大团圆的合家饭是年的最高潮,“年夜饭,”是一个很诱惑的春节习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与家人团圆在一起吃年夜饭,从四面八方翻山越水,历尽辛苦赶回了家乡。它像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炎黄子孙心中的火苗,“年夜饭”是母亲渴盼的眼睛,千万里外的游子为了她归心似箭日夜兼程。这份情愫是通过目光和思念辐射的,连接着脉络般交织的城乡道路,交会在友情亲情欢聚的大小驿站。在每一个村口街口路口,以及窗口门口,该有多少踮起脚尖的痴情守望,该有多少喜泪交集的深情拥抱。我为中国人的这种刻骨铭心的对家的忠诚而感动。返家的潮流,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阖家团聚、和谐吉祥。世界上没有哪一种魔力有如此强大,能够一年一度地调动起如此动情的滚滚人流,春节,它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能够凸显出故乡和家庭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这些年每逢春节都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年味的淡化。淡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城市的高楼大厦,使人们邻里关系淡化,以往的邻里之间的亲情也消失殆尽,所谓的“远亲不如近邻”也只能在书本上记忆中见到,二是由于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燃放烟花炮竹和祭祖等等。传统的习俗似乎早已成为了遥远的回忆,使其失去了魂魄。年夜饭是团圆与凝聚的魂,年画和灯笼是喜庆与幸福的魂,放鞭炮的魂是驱邪与欢乐辞旧迎新,拜年的魂是祝福与和谐,贴春联福字的魂是祈福与祥瑞……,现在带点年味的活动似乎也只剩下了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只是如今连鞭炮也禁止然放了,在那些禁了烟花炮竹的城镇,大年夜显得格外冷落像是在过周末,固使其年味也越来越淡。
   年味是什么?是母亲那一桌年夜饭,是饭桌上合家团圆的笑声,年味是三十的饺子,年味是除夕夜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年味是那春联、大红灯笼,腊梅花伴着飞雪组成的“飞雪迎春”中国画,年味是初一早晨大家见面时的祝福,这就是年味,也是中华年文化的组成。
   著名当代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文艺家冯骥才先生说过:“春节,时处大自然四季周而往复的节点,也是生活积极性的起点。人们心中的寄寓与祈望就来得异常深切,民族特有的情怀也分外张扬。在民间生活中,这种精神的东西都要以民俗为载体,所以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这里也有民族和民间的精神传统、道德规范、审美标准和地域气质。如果我们不从文化上、从精神上去看节日,就不明白节日为何物,不经意间随手丢掉。失去的可能是最重要的东西。
   记得梁实秋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过年须要在家乡过才有味道。” 我想,这种味道决非在家乡吃几顿饭或品尝一二种土特产所能涵盖,而是一种深入骨髓浸透灵魂的年俗文化。现在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除夕之夜也不在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也听不到那一声声祝福的拜年声,让“爆竹声中一岁除,红红火火过大年”,不在呈现,让欢乐喜庆的“春节”这一重大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它往日的色彩,城市不在喧嚣热闹,每逢春节城市显得格外冷清,似乎成了一座空城,公交车不在拥挤,马路变的格外宽敞,出行的人们不在为堵车而烦恼。人们想往过去,回忆曾经的春节红火热闹的场景,人们逃离了城市,去小镇,去往乡下,去找回过去的开心欢乐,去感受那纯洁的人间真情的“年文化”,去品味那记忆中曾经的年味。
  

共 49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总是怀旧的。无论在什么年龄,都会触景生情的回忆。这不,人过中年的我,随着春节的临近,在越来越浓的节日气氛中,对儿时故乡年味儿的记忆又涌上心头。”非常优美的文笔,推荐师友们赏读。感谢老师赐稿丁香,祝新春愉快,文乐冬安【丁香编辑:粉红莲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9-01-13 15:40:02
  希望丁香的管理人员,尽最大的努力,让丁香再现辉煌!谢谢为丁香无私奉献的管理编辑人员!!!
峥嵘岁月
2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9-02-10 01:17:37
  感谢老师赐稿丁香,谢谢支持丁香社团,新年祝福送给您。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3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9-02-10 01:18:17
  谢谢月姐对丁香的厚爱与忠诚。微笑敬茶。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