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别了,我的陕北(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别了,我的陕北(散文)


作者:安子川 举人,358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52发表时间:2019-01-13 14:21:36


   1
   在陕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我工作生活了整整六年零五个月。此刻,我背起行李,在即将离开这里的时候,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是多么地深爱这块土地,留恋这块土地。
   六年前,当我乘着北上的列车,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这天寒地冻的陕北绥德的时候,正是年将岁末的最后一个月。那一天,开启了我新的生活,那一天,铭刻在我生命的记忆中。
   那是怎样的一个寒风刺骨的早晨。天是灰蒙蒙的,地是冷冰冰的,四周的黄土高坡枯黄、颓败、萧瑟,一阵阵寒风呼啸而至,翻卷着地上的黄土、树叶和纸销向空中扬去,一条横穿南北的无定河水已是顿失滔滔,尽管我和我的伙伴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可难抵挡零下十几度的彻骨的寒。在我们走下火车的那一刻,我的脸如刀割般疼痛,身上如扒掉了衣服般透心的凉。我们在寒冷中向车站走去,我们几乎失去了知觉似的浑身打着寒颤。
   我经历过很多个冬天的寒冷,可像这陕北的冬天,平生还是第一次相逢。
   我们就是在这样如针扎般的寒风中迎来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绥德三个新单位的成立。
   寒冷,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对周围环境欣赏的兴趣,更让我们对每一天的时间度日如年。我们在没有办公楼的情况下,改造老候车室进行办公;在没有宿舍的现实面前,租赁县城的简陋房舍进行居住;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只能把整个身子埋进厚厚的被子里;在没有洗澡的条件下,只能等着休假回家彻底清洗……每一天,我们都在经受着严寒的考验,每一天,我们都在保证着铁路的运输安全,每一天,我们都在期盼着明媚的春天。
   当我们迎来一个个艰苦小站上的职工公寓楼竣工剪裁的时候,我们像迎来明媚的春天一样欢欣鼓舞;当我们入住在宽敞明亮的机关大楼、享受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的时候,所有的后悔、怨气和不平都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无尽的感激和忘我的工作;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小站的面貌如一个个温暖的家的时候,我们为自己是一名陕北的铁路职工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爱上了这块土地,爱上了我们的铁路事业。
  
   2
   多少次,我们被陕北的红色革命旧址所吸引,多少次,我们被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所感染,多少次,我们踩着红色的足迹,行走在千里铁道线上,以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不忘初心,激励前行。
   在吴起镇,我看到了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第一站,看到了著名的吴起镇会议旧址,了解了“切尾巴”战役的前因后果,感受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陕北作为革命大本营的无比正确的抉择。
   在延安,我看到了毛泽东当年住过的窑洞,看到了美国著名作家斯诺采访毛泽东时的照片,了解了党中央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情景,对着那本已经发黄的《西行漫记》,我久久不忍离去。
   在瓦窑堡,从我走进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旧址的那一刻起,我如走进当年的会场,亲耳聆听毛泽东的演讲,那洪亮的声音,那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如奏响的一支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序曲,在陕北大地上经久不息。
   在杨家岭的窑洞,我看到了毛泽东奋笔疾书的身影,著名的《论持久战》,如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了抗日战争夺取胜利的艰难历程;我听到了毛泽东和斯特朗谈话时的爽朗笑声,让“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伟大论断,迅速回响在世界的上空。
   在杨家岭的大礼堂,我穿越时间的隧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一个坚强领导集体的雄才大略敬佩不止。
   在王家坪,我仿佛经历了一次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经典的几次战役,看到了一位领袖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严厉的要求,在惊叹毛泽东的卓越军事才能的同时,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毛泽东的慈祥、仁爱和博大的胸怀。
   在凤凰山革命旧址,我看到了毛泽东亲自完成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16篇载入史册的经典文章,看到了一个领袖对一位外国医生的高度评价:“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宝塔山上,我看到了钟亭里悬挂的那口大洪钟,正是这口钟,在最激烈的战争时期,它成了预防日寇飞机轰炸延安的坚强卫士,为保卫延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清凉山上,我看到了当年中共中央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感受到了一份份党的重大决策从这里飞向全国的那种宏大的声势和巨大的影响力。“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在延河边,看着日夜流淌的延河水,我仿佛看到一个个革命战士在河中饮马、在河边洗衣的情景,听到他们欢乐的唱歌、快乐的嬉笑的声音。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在南泥湾,我仿佛走进了江南水乡,大生产运动的群雕塑像,让我再一次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陕北的好江南。”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壶口瀑布,我听到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一个民族的咆哮。正是这种咆哮,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奋勇杀敌,还我河山。
   在洛川会议旧址,我看到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繁体字抗战标语,看到了毛泽东所做的重要报告《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是向全国吹响全面抗战的胜利号角。
   在小河村,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依然在讲述着当年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时采取的“蘑菇战术”。像闹秧歌一样的与敌人在千沟万壑之间绕圈子、扭辫子,把敌人拖在陕北、消灭在陕北,谱写了最为辉煌的战争典范。
   在黄帝陵,我又一次看到了矗立在碑林之中最醒目的那座石碑,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依然清晰地在向人们昭示,这是一篇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号召全民族抗战的宣言书!一篇誓为抗日救亡之先驱的“出师表”!
   在杨家沟,我走进了十二月会议旧址,看到了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听到了毛泽东那铿锵有力的声响: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并向全国发出了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在吴堡的黄河渡口,我看到了那滔滔奔流的黄河水,在一次次地向人们讲述当年毛泽东及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走向胜利的故事。十三年的战火纷飞,十三年的风风雨雨,十三年的艰难岁月,让一个最初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浩浩大军,这是一个多么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太多太多的红色足迹丰富着我的人生,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纯洁着我的灵魂,我无法把它们一一列举,就像无法数清天上的星星,但是,我的每一步前行,都有一种无穷的力量,我的每一次成功,都来自于用鲜血凝聚而成的精神。
  
   3
   在陕北,红色足迹遍布于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峁峁梁梁,红色精神传唱在黄土高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心。
   当我迎着刺骨的寒风,巡视在千里铁道线上的时候,我就想起我们的红军战士忍饥挨饿,和敌人浴血奋战的情景,想起那些长眠于地下,有的至今也不知道姓名的无名烈士,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不朽的精神。此时的我,即使冻得手指不能直,浑身冰如铁,也无怨无悔,信心倍增。
   当我深处艰苦小站,被孤独缠绕,前途渺茫,悲叹命运多舛的时候,我就想起那些随处可见的红色革命旧址,想起发生在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上的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那些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热血青年和外国友好人士,他们是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延安,他们是从条件最优越的大城市来到这最艰苦的黄土高坡,他们是为追求真理、献身革命事业而来,和他们相比,我的这点寂寞和孤独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面对暴雨袭击、铁路线坍塌、列车中断,将近一个月都战斗在抢通铁路的第一线,身处雨水之中,来回奔波不息,忍饥挨饿,彻夜奋战,筋疲力尽的时候,多么想停下来歇一歇,给家里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可是,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刚到陕北的“切尾巴”战,转战陕北的“三战三捷”,放弃延安又收复延安的《延安保卫战》……这一个个战争的胜利,无不是用烈士的鲜血换得。而我此时的抢险,苦点累点危险点,又算得了什么?
   当我们用勤劳的双手,把我们的小站建设的如家一样温馨,吃饭有食堂,住宿有标间,活动有场所,学习有书屋,散步有花园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庆幸自己能生活工作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正是这代代相传的延安精神,让我们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旺盛的热情,甘愿以站为家,奉献陕北,建设铁路,抛洒热血。
   当一趟趟列车呼啸着从我们身边而过,把南来北往的货物安全的送达目的地,让一个个怀揣梦想的旅客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我就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祖国富强、人民富裕的成果里,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因为我是这块土地上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当我们所维修的铁路设备始终处在安全状态,铁路运输始终处在安全畅通,铁路的发展日新月异,陕北高铁建设的蓝图已经绘就,正在展开紧锣密鼓的实施的时候,我就感到做一个铁路人是多么的光荣,做一个陕北铁路人又是多么的幸福,我可以在红色精神的鼓舞下,继承先烈的意志,贡献我全部的光和热。
   陕北,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陕北铁路,我日夜坚守的岗位。
  
   4
   本以为我可以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工作下去,真正成为一名陕北铁路人。可是,一张调令,又一次地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不得不离开我生活工作了六年零五个月的陕北和陕北铁路。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地感到我是多么地离不开这块土地,深爱着这块土地。这里有我可亲可敬的一线职工,有和我并肩作战的铁路同事,有我百般呵护的铁路设备,有供我遐想的无定河水和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有催我奋进的红色精神和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感人故事,有我的根,我的情,我的魂,我的生命!
   别了,我的陕北;
   别了,我的陕北铁路;
   别了,我所有走过的一个个红色足迹。
   尽管,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并肩工作,不能和你们一起坚守铁路小站,维护每一台设备,走完每一段线路,确保每一趟列车的安全畅通,但我的心却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
   尽管,我不能再那么方便地走进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进绥德师范学校,感受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李子洲光辉灿烂的一生;感受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在绥德积极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轰轰烈烈的场面;感受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场面;感受绥德师范学校作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在地委书记习仲勋领导下,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干部奔赴革命岗位的送别场面。但我却让这些红色基因融化在血液里,成为我奋勇前行的无穷动力。
   尽管,我不能再那么方便地去黄河渡口看看,去壶口瀑布看看,去杨家沟看看,去袁家村看看,去小河村看看,去我曾经不止一次去过的红色旧址看看。但是,我身体的每个细胞里都浸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毛泽东东渡黄河后那深深地回目,《黄河大合唱》那雄壮豪迈的旋律,袁家村高原上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优美词句,杨家沟会议上那句浓浓的湖南口音:“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都时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在我的耳畔回响。它们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全部,一刻也不能离开。
   尽管,我不能再那么方便地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走进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再一次感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怎样在小小的窑洞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战役的情景;再一次感受毛泽东怎样在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书写了一篇篇指挥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鸿篇巨著;再一起感受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用他们超凡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个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和华侨领袖;再一次感受毛泽东为了民族的大业而不顾个人安危,乘飞机奔赴重庆谈判的情景;再一次感受毛泽东关心延安保育员、陕北公学、延安新闻出版社的情景……但是,延安精神却牢牢地扎根在我心中,它就像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照亮着我前进的路程。
   尽管,我将离开陕北,离开这块红色的土地,但我的心却没有离开。在今后的道路上,不管我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陕北永远都是我的家,我永远都是陕北铁路人。初心不改,激励前行。
   呵,陕北,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陕北,我永远爱你。

共 510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陕北的绥德工作和生活了六年零五个月,在陕北的这块红土地上,作者把深深的爱,写成很多散文发表出来,是很感人的。而在陕北的这块红土地上,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积累,写出了很多伟人和很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和生活所发生的故事,故事平凡中透视着伟大。而这篇散文,同样也透射着浓浓的深情,在即将离开这块土地之时,其难舍的深情,其源源流淌的记忆,是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表述完整尽了的!所以作者的这篇散文,是浓浓的深情酿造的美酒,是散发着很浓郁的芳香的。好散文!倾情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编辑:黄江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江山        2019-01-13 14:22:36
  好散文!倾情推荐赏读!问好作者!期待作者更多精彩继续!
《江山文学》永远都是最棒的!
2 楼        文友:安子川        2019-01-14 13:02:01
  作者对陕北红色革命根据地和老一辈革命家那份浓浓的情和铁路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那份热爱以及对陕北黄土高坡的眷恋感染了我,虽没有很华丽的词语,但语言的纯朴就似陕北山坡上的一股清流让人寻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