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往事】情结《桃花源》(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往事】情结《桃花源》(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3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39发表时间:2019-01-15 06:25:03


   董尚昆是我的两姨连襟,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所以来往很密。有一年春节期间,他来我家串门,带来两本杂志让我看,说是新从县城买的。
   这是我们县文联1999年出的“文学双月刊”《桃花源》。一本是创刊号,另一本就是第二期。他说:他在摊上就买到了这两期,现在出到第几期他就不知道了。
   那时候,我们俩平时都爱瞎划拉点文字,但是还都没有把它变成铅印的东西呢。大报刊根本不敢想,所以我俩都把本县办的刊物当成娘家一样亲热。我俩互换翻看着这两本杂志,并且各自显摆地说哪位哪位作者我知道。其实当时也就是“知道”而已,连一位也不认识呢,那已经就把我们骄傲得不得了了。翻看完了,我对他说:这份杂志将来对我们会有大用,你好好保存着吧,别弄没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非常不幸的是,我那亲戚患了尿毒症,一次去县医院透析,竟死在了医院里。我痛失契友,我那小姨子痛失丈夫,说不尽的悲哀。料理完后事,为了生计,我那小姨子委托了看房人,安排了承包地,之后独闯天山,打工走了。“将来对我们会有大用”的那两本杂志,成了我心中的惦念。
   一晃几年过去了,期间我曾托人到我那亲戚家给查找一下那两本书。不是“主人不在家,不知扔到哪儿了,不好乱翻”,就是“找不着了”,最后一次是“都烧了,你就别惦记着了”。
   有一次,我租车送一位朋友到我那亲戚住的那个屯,顺便又打听我那小姨子。得到的消息是,她已经回来了,在附近的一个合作社上班,工作很忙,白天总不在家。我想,即使不在家,我也到她门口瞅瞅,怎么也不差这几步道了。到了那,只见大门敞开,人正往晒衣绳上搭衣服。我大喜过望,老远就说:“哎呀!听说你总不在家,今天怎么没上班啊?”她说:“我这不是正等着你嘛。”
   开门见山,我直奔主题。她说:“应该还在,只是不好找。等以后我翻着了,给你捎去。”我说:“你就别推我了,你没看我是打车来的吗?你若没时间,让我自己找。”她只好领我到那个藏书的地方,其实那两本杂志就在上面明放着,不费吹灰之力。我说:“归我了。”她说:“你不能给弄没了。我孩子长大了如果要,你得归还给我们。”我说:“那完全可以。不过,你别以为这是出土文物,价值连城了。你若心疼,说个价,卖给我得了。”她说:“你给一万块钱吧。”我笑嘻嘻地说:“干脆你把我押到这儿得了。”她回了一句:“快滚蛋吧。”就这样,书到我手了。
   已近十年之隔,重新再见,真有一种世事沧桑之感。睹物思人,我首先怀念的是我那短命的两姨连襟,他再也不能写不能看不能同文友们相交相处了;其次,我很惋惜我们县文联丢弃了这个阵地。它的存在与否,对那些大腕来说,也许没啥影响,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无名之辈来说,没了这块园地,可能终生都圆不了心中的那个梦了。创刊号的封二页,登了一张众文人的合影。如今我已经认识其中的几位了。这张照片又使我产生出了第三个惆怅。文学杂志不仅是文人发表作品的平台,也是互相结识的媒介。我这几年认识的文友,全靠报刊做红绳。一个本地杂志的消失,也使我这类爱巴结文人的小读者失去了追星的目标。
   我将两本杂志的封皮封里和目录都拍了照,并且复印了一些文章,等于做了一个备份。这样,我就不怕我那小姨子敲竹杠了。逝者长已矣,愿我那志同道合的亲戚在天堂安息!
  
   二
   一晃又过去了将近十年。重新浏览了一遍两本杂志里的文章,我觉得这份小小县级级别的非公开发行的刊物,其水平并不比某些省级杂志低洼。
   目录中的那些名字,当年“知道”的,如今有的已经认识并且成了朋友,有些仍然陌生,特别是那些真假难辨的名字。曾经活跃在我县文坛上的诸位大仙们,如今天各一方,各忙各的事情。有的已经淡出文坛,有的仍然在编织锦绣,甚至成了大家。就说主编和副主编这两位头领吧,如今也都是远飞的大雁,一位客居在数千公里之外的三明市,而另一位更远,侨居在大洋的彼岸。我猜想,他们俩若看到了这两期杂志,肯定就像见到了失散了多年的孩子那样百感交集。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反正是我在《桃花源》之前,没有听说更没见过我县定期出版的综合性文艺刊物(也曾出过几期临时性的为纪念某个重大活动的集子,大概不能算吧)。我觉得《桃花源》的诞生,应该是我县文学艺术界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一次在文友的聚会上,我提起了《桃花源》,有好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和先行者都为之惋惜。就是在那个酒桌上,我才知道,它只出了两期就夭折了,也就是我那连襟有幸买到的那两期。因为万般可惜,我还傻乎乎地追问原因。圈内人对这话题都极其敏感讳莫如深,只说主编和副主编两人之间“出了点事”,刊物办不下去了,只好停刊。并说第三期已经编出来了,但是没有下厂付印。
   其实事发时我尚未涉足文坛,身处局外,与两位头领均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惋惜刊物,并不刺探人事秘密。文友们怕说多了不好,其实我也不想多知道,知道这些就行了。
  
  

共 198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实验的物是人非,往往目睹的是风景,而曾经在风景里的人,已经不止去向了。而作者却在一本县级的文艺杂质里看到了过去,感念那些物是人非的往事,怀念那本勘误的同时,更多地是表达一种哀婉。连襟因为喜欢文学,在小摊上顺手买下两本杂质,居然是唯一的两期,连襟身患重病,结果作者再没有看见那两本杂质了,小姨子因为生活不得不出走,终于把你断去看书的念头,大车前往,她家遇旧知了。刊物,文章,是作者人生朋友的一根红线,是放飞自己文学梦的一个园地,爱之有加。想想,那些当年参办杂质的作者,已经天南海北了,作者不胜感慨。一些物件虽然老去,但总是牵动着人的情丝,勾起人的回忆,留住很多难以失去的感情。这篇散文,取材特别,表达出一种特别的感情,看见作者爱文字爱文学的感情由来已久。文字生动,叙述的情节也很婉曲,所言真切。文章既是一种怀念,更是一种对自己文学梦执着的追念。推荐赏读,问候作者。【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15 06:26:08
  一本小杂志,这样牵动一份情,故事里装着的是一颗心。推赏读佳作,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19-01-15 11:48:27
  谢谢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