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怀念那挑水吃的岁月(散文)

精品 【心灵】怀念那挑水吃的岁月(散文)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0发表时间:2019-01-15 14:30:10
摘要:挑水吃的年代,不仅环境保护得很好,民风也十分淳朴,互帮互助是一件小事。记得当年的村庄里有一位孤寡的老人,六十岁时就因为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而哭瞎了眼睛,村庄里的男劳力就主动轮流地帮助她挑水,姑娘小媳妇也去帮助它打理家务,等到她九十六岁去世时,好多为她挑水的人也到了六十多岁的年龄了,但,从没有人说过半句怨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那个“水”字,却曾经狠狠地折腾着我家乡的父老乡亲。
   我的家乡是一个频临大海的滨海平原,曾经就是一个盐碱地,一逢阴天,地面就向上冒着洁白的盐硝,所以从家庭的浅井取出地下的井水,又苦又咸,不能够食用,只能够食用外使用,而人们的食用水只能够到村庄南边的那条河里去挑。
   村南的那条河叫做“车轴河”,是一条泄洪河,西起隋唐时就开挖出的那条盐河,蜿蜒奔腾了四十公里后,东流入海。因此,车轴河的水位有着一个随潮汕升降的特性,退潮时,泄洪的闸坝提起,放流东海,而涨潮时,闸坝又放下,再储蓄河水。周而复始,使得河水特别干净而清澈,不仅可见河中那些翠绿的水草的飘逸之态,连鱼游、虾行、蟹爬都时常可见。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工业欠发达,环境保护得十分好,河水既无污染,而又天然地甘甜。
   有河就一定有河堤,那是为了保证河水造福人们的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它“脱缰”后的肆无忌惮。村庄南边的河堤曾经是夯土而成的,多年的加固和维修,足足有五十米宽,高出河床大约有十米。水滨和岸坡又生长着将近二十米宽的、密密匝匝的芦苇,加上岸边密密地栽种着粗大的柳树,形成了一道厚厚的、绿色的围墙,遮挡着车马行驶而扬起的尘埃。
   为了方便人们天长日久地去河里挑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就铺就着三个码头,清一色的十米多长、一米多宽、六十公分厚的青石板,顺坡而下地从河堤一直延伸到河面十几米处,无论河里水位如何、是否枯竭,人们都可以随时去挑水。浸没在水中的石头的表面,早已滋生着一层翠绿色的青苔,恰似包覆一层天鹅绒,还神韵地点缀着无数粒玛瑙般的田螺,从而也说明了水的质量很好,完全符合饮用标准。
   挑水吃的年代,家家户户都少不了三种物件:一根早已被肩膀磨得光滑铮亮的扁担;一副用既轻巧、又耐潮湿的、带有提把的水桶,大多是用劲木箍成的;还有两口高和粗都在一米二左右的大水缸;同时它们似三个兄弟一样,整天几乎形影不离地存放在烧锅屋(土语:厨房的意思)里,而水缸的盖子上总是放着用成熟的葫芦锯开的、一破为二的水瓢。之所以一户人家往往要存放着二口水缸,那是因为从河里挑回来的水,再清澈也难免会有些许杂质,首先要将水桶里的水倒进那口放了适量明矾的缸中,进行二天的沉淀处理,待水彻底澄清后,再用水瓢舀进另一口缸中,供家庭食用。
   因此,每一次挑水前,就多了一个刷缸的序程。刷缸,要保持缸中有一定的水,不仅要将缸内四周和底部全都刷干净,同时还要将缸移到院子里,将缸扳倒,倒掉缸中的一切后,再移回原来位置。所以,为了移动方便,制缸师总是把缸设计成口大于底的直径。另外,在供家人食用水的那口缸中,为了安全,聪明的人家总是在缸中养上几条小鱼,长年监测着水的质量,一旦发现鱼死或者不正常,就会立即处理掉缸里的水,确保家人的安全。
   在土地归生产队公有并集体种植的年代里,男劳力都要去上早工,而负责家中去担水的人又大多是他们,总是要在天刚刚麻花亮的时候,担着水桶去挑水,同时也是因为河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显得特别清澈和干净。一根扁担二个大桶,强壮的他们行走起来快步如飞,来到河堤就放下扁担,提起双桶几步就走上码头,“咕咚”二声,直接将水桶抛进河水,然后双臂一用力,就将水桶提出水面,就势一转身后就快步地冲上了河堤,拿起扁担,一低腰就担起水桶,一路小跑地往家里赶去。
   来到缸边,扁担的靠缸远的一头降低,同时也抬高的另一头上水桶,当水桶高过了缸口后,一偏腰就将水“哗”地一声倒入了缸中,再一转身又将一桶水倒入缸中。接着继续出门去挑水,一口缸往往需要五到六担水,才能够装满。
   倘若是家中的男劳力出门在外,那就苦了家庭主妇了,好多妇女只能够用体积小一些提桶,他们首先用水瓢将水桶装满,然后为了防止途中水面震荡,还要摘取几片芦苇的叶子,在河水中洗净后放入水桶,最后再莲步风生地来来往往;倘若在途中急匆匆地相遇,看不清是谁,就是一句:“你早!”后,就消失在对方的视线里。回家后,将水先用水瓢舀一些水到缸里,再将提桶里水全部倒入水缸。然后再一溜小跑地来回穿梭,表面上看是生怕迟了就会淡了许多月华,其实,如果真的迟了,就错过了挑水的时段,水就不怎么干净了。因为很快就会有勤快的妇女到码头上,去浣洗衣物。
   我曾经在《车轴河之夏》那篇散文中,这样描写过那码头的:一到了早晨,车轴河水里充满着欢声笑语,悦耳动听。大姑娘、小媳妇纷纷提篮拎桶,踏上那三个用青石板铺成的码头上,去浣洗昨夜换下的衣物,长长伸入河面的青石板上,不宽的石面上往往会蹲着七八个人,远望,恰似栖息在电线上麻雀,叽叽喳喳着欢乐的话儿,让河水也笑开了颜,爽朗的笑声溅起潋滟的波光,不断地向四面扩散,惊醒一河美梦的船家大哥,迅速地唤起船娘,荡起双桨,溜圆的撒网凌空而起,唰地一声落下,河面顿时绽放出一朵巨大的银白色的金丝菊,捞起了活蹦乱跳的鱼虾,也捞起了船家的幸福生活。
   水,人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水是生命的源泉。居住在集镇上的人家,在没有通自来水的时代,同样也需要挑水吃,可,由于集镇上的人家大多经营着生意买卖,一大早就需要打理生意,常常顾不上去挑水,只能够出钱去买水,于是在三百六十行中,就多了一个行当,出现了挑水卖的行当,虽然一担水也就是一、二分钱的事,但,集腋成裘,也能够养活一家老小。
   记得,我有一个同学的父亲曾经就是一个挑水卖的人。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又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哑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虽然也是居住在集镇,却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工作安排。他只好顾及不了任何面子,毅然决然地担当起家庭的担子,从一个公子哥蝶变为一个挑水卖的人,不仅养活了一家老小,还在“文革”结束后,将自己的五个儿女都一一“送进”了大学的校门,后来各自成为了对国家有用之才。
   对于挑水,我自己到没有具体的体会,那是因为我在家中兄弟姐妹九个中排行小,挑水那种活儿根本轮不到我去干;刚刚成人后,就走出校门后又走进了城市,所以此生与挑水无缘了。但记忆中只和姐姐一起去抬过一次水,严格地说是抬过一桶水。那是一个孟夏时节的早晨,我的兄弟和父母都去生产队,参加抢收三麦了,家中就剩下了比我大两岁的二姐和我,在厨房做好饭的二姐说:“缸里水没有多少了,得去抬水了。”当时只要十岁的我,高兴地拿过一根扁担,人模狗样地抬起一只水桶,向那个码头走去。
   舀水装桶,比较容易,可抬水上河堤就难了,五六十斤的重量扛上肩膀,还要一个一个台阶上去,幸好水桶主要靠在二姐那头,我才连滚带爬地上了河堤。到了下河堤时,二姐只好又转换到前面走,好不容易将水抬到平坦的路上,那水在桶里好像成了精一般,不停地要向桶外跳跃……经过一个芦苇沟时,突然想起水桶里只要放二片芦苇的叶子,桶里的水就可以平稳了,于是再次将水桶放下,采了二片芦苇的叶子放进桶里……那一次,把那桶水抬到家时,把我累得浑身是汗,气喘吁吁。
   挑水吃的年代,不仅环境保护得很好,民风也十分淳朴,互帮互助是一件小事。记得当年的村庄里有一位孤寡的老人,六十岁时就因为儿子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而哭瞎了眼睛,村庄里的男劳力就主动轮流地帮助她挑水,姑娘小媳妇也去帮助它打理家务,等到她九十六岁去世时,好多为她挑水的人也到了六十多岁的年龄了,但,从没有人说过半句怨言。
   八十年代前,党和政府一直重视河道的疏浚和清理工作,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各个生产队都要派出一半以上的男劳力,去“上河工”(土语:兴修水利),一去就得二三个月,期间,留守男劳力不需要谁去说一句,都会主动地去帮助左邻右舍挑水,那怕是曾经因为鸡毛蒜皮的事而发生过口角,此时也会放下“前嫌”,一视同仁,而恰恰是这个挑水工作却又在无形之中化解了矛盾,使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重归于好。
   春、夏、秋三个季节,挑水相对方便一些,唯独是冬天,特别是冰冻三尺的时候去挑水,就比较困难一些。要好几人轮流抡起大榔头,才能够将厚厚的冰敲上一个大冰窟,然后人要站在并上去取水,那碎冰倒成为了天然的防震器。天气特别寒冷时,一波挑水的人走后,待到下一波人再来时,冰又结上了,只好再次敲击。
   遇上鹅毛大雪飞舞的时候,往往将大地覆盖上厚厚的雪,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片白雪皑皑,分不清道路后,人们一般不会去挑水。一旦缸里的水不多时,人们就将干净的雪铲到缸里溶化,或者直接放进锅里熔化,从而解救了人们的燃眉之急。还有一种天气时人们是不会去挑水的,那就是盛夏季节多瓢泼大雨,闲在家中的农人,会急中生智地将家中的缸、桶、盆等一切可以囤雨的器皿,全部放到露天里去,不一会就会盆满钵满。当时的雨水确实甘甜而清凉,特别适合夏季直接饮用,赛过今天任何品牌的矿泉水;用雨水煮的饭也显得特别香甜,粘糯可口。
   1993年,随着环境的不断被污染,车轴河的河水也越来越浑浊,水,成了当地人们的心头之痛,为了家人的健康,富了起来的村民们自发地集资,请来了工程队开始打井,尽管前三次打出的井水都是苦涩的,不能够食用,村民们还是狠下心,继续集资,进行第四次打井,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从村庄的西北角喷出了甘露般的井水,既打破了日本鬼子当年的错误断言:龙王荡无第二个可以食用的泉眼,也结束了方圆二十公里内居民靠挑水吃的日子(随即在井上建立了自来水厂)。
   尽管我早已走出了那个村庄,走进了城市三十多年了,可在我的心海中,还依然怀念那些挑水吃的岁月。

共 38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怀念那挑水吃的岁月》将我们拉回到往昔的岁月中。在中华的大地上,在那个年代里,无论是北方和南方,大凡是在农村的人,恐怕都是有这种记忆的。担水一般是到井里,像《怀念那挑水吃的岁月》这篇散文中描述的,到河边去担水,却是不多见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那个时节河水的质量是非常好的。作品语言优美,叙述清晰,把写景叙事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幅多彩的风情画,生动描述出那时的情景;又像是伸出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人轻轻牵引着,带到了过去,带到了车轴河边。车轴河是美丽的,但车轴河同样经不起污染,散文的最后也描述了这个问题,好在这个问题最后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怀念挑水吃的岁月,怀念逝去的时光。一篇值得品铭的散文,推荐阅读。【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118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5 14:30:37
  一篇值得细品的散文!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5 14:30:50
  拜读大作,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5 14:31:51
  恭祝朋友创作快乐,新年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