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舌尖上的龙王荡(散文)

精品 【心灵】舌尖上的龙王荡(散文) ——之豆丹


作者:雨春 进士,11483.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3发表时间:2019-01-17 07:22:04
摘要:曾经在《虫中珍馐》那篇绝品散文中,描写过关于灌云豆丹的来历,之所以再次泼墨,是因为前不久一位在龙城打工的朋友,探家时给我带回两斤被称为“灌云致味”的豆丹,一饱口福后,想起应该分享与各位文友。

曾经在《虫中珍馐》那篇绝品散文中,描写过关于灌云豆丹的来历,之所以再次泼墨,是因为前不久一位在龙城打工的朋友,探家时给我带回两斤被称为“灌云致味”的豆丹,一饱口福后,想起应该分享与各位文友。
   ——前言
  
   一、龙王荡的风情和由来
   我的家乡叫做龙王荡,虽然那个地方历史上既没有出现过什么王侯将相,也没有出现过传说中的龙的身影,但偏偏有着这个响亮而富有想象空间的名字。
   曾经的家乡,由于地势低洼,又频临大海,是海水经常光顾的地方;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地势增高,海水退却,变成为了一个滨海平原,一片盐碱之地。芦苇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不知道何时也不知道是以何种方式就“飞”到那里,根生籽出,很快就成为了芦苇的王国,形成了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涵盖了今天版图上标注的同兴、四队、圩丰三个镇和东辛和洋桥二个农场;而当时的贸易中心主要是三个集镇,所以狭义的龙王荡主要是指今天的三个镇,也就是曾经沿车轴河两岸的南北二十队。
   龙王荡原本不仅没有人的居住,更是海水经常光顾的地方,而且到处生长着密密匝匝的芦苇,还生长着一种与它同病相怜的植物叫做海英菜(海英菜,我曾经在散文《海不枯,你不老》的散文中做过介绍,并详细地泼墨。),它是一种曾经为无数处在窘境中提供赖以生存的补给。经过一冬的蓄积,春姑娘的裙裾香风刚一拂过,就唤醒了沉睡的芦鞭,从每一个鞭节处冒出灵气,变幻成为一根根紫红的芦笋,张望着蓝天白云,并捕捉着日月精华,不断地抬高自己的头。清明节一到,芦笋就像一个个布阵中的兵丁,“唰”地一声,竖起了一片片剑一般的绿叶,并不断飘柔,成为胸前的绿色飘带,龙王荡就成为了绿色的海洋。
   到了盛夏炎炎的季节,绿海不断潮涨,掀起了二三米高的浪涛,竹般刚健的芦苇你拥我挤,熙熙攘攘,为大地搭起了幔帐,也蓄积大量的雨水,使得芦苇荡成为了温度适宜的场所。水中鱼欢虾庆、蟹乐、蛤狂,梢头也成为鸟的天堂,成群的欢唱,结对的话情,为了在这种称心如意的环境中,拥有自己的家,纷纷搭巢筑窝,更常常有鸠占雀巢的事件发生,大约这也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缘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不知道《诗经》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但我却深深地体悟到,这首诗就是龙王荡秋日的真实写照,虽然不能够说这首诗的作者曾经来过龙王荡,起码可以说作者曾经出没过和龙王荡一样风貌的地方。风起秋草香,当第一缕秋风吹来时,芦苇的梢头一应地绣出了嫩黄的花穗,风一吹过,绿海洋面上涌动起嫩黄的浪花,大地的精华催生着荻花开放,绽放出灰紫的绒花,舞动着生命的节拍。秋走纵深,染了枫红,也熏得银杏鹅黄,此时的芦苇也换得一身橘黄的外套,梢头的绒花瞬间舞成为洁白,雪花般地飘飞,追随着秋风的脚步,去寻找自己理想的新家园……
   芦苇曾经是建房的主要材料之一,也是织席囤粮的特色材料,引得居住“东海福地”的人们纷纷前来收割,换取真金白银,从而在车轴河的源头应运而生了二个村庄市:大柴市和小柴市,聚集了无数南来北往的巨商大贾。商人就是商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快把世外桃源般的龙王荡的消息,传播到了全国各地,龙王荡迎来了一批又一批许多外地人,拓荒种田,结草为庐,炊烟四起,龙王荡成为了人类的新家园。
   据历史记载,第一批入住龙王荡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姓人家,那是一场政治风云突变带来的结果。位极人臣的外戚王莽利用“汉德已衰,新圣将兴”的传说,悍然篡夺了刘氏江山,不仅不感恩刘氏,反而要将刘氏王室赶尽杀绝,害得无辜的刘姓百姓只好跟随刘秀亡命天涯。那一天,刘氏大军在海州休整时,突遇追兵到来,一批百姓走错了路,误入龙王荡,也躲过了追杀。后来,在他们埋锅造饭时,不仅发现了河水中鱼鲜蟹肥,还发现了龙王荡中土地肥沃,只要砍伐去芦苇就可以种植庄稼,于是,他们就在龙王荡定居下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们死心塌地开垦农田时,时事变迁,时光在白驹过隙般地流淌,十四年后,刘秀南阳起兵,转败为胜,匡复汉室,又建立了东汉王朝。为了报那“王莽追刘秀”之仇,他又来了个“刘秀赶王莽”,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又让一些江南姑苏城里的王姓黎民落难龙王荡。让人不得其解的事:“世仇”的两个姓氏的人们,居然相安无事,共融共处。据传“刘王不分”的传说,就是叙说着这个故事,当王莽追刘秀时,好多刘姓改姓了王;而到了刘秀赶王莽时,又有好多王姓改为了刘,共同特点都是为了躲避追杀。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稳定自己的江山,不仅“炮轰庆功楼”,还又来了一次“赶红蝇”,一时间,灵山秀水的烟雨江南,乌云密布,好多人为了逃命,拖家带口,度过长江,投进了龙王荡的怀抱。与此同时,大批山西陕西的难民又从北方逃避而来,瞬间使得龙王荡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也使得龙王荡又成为了南北文化交融的地方。
   到了清朝末年,官府才发现了这块“飞来之地”,以车轴河为界,划分了南北二十队,实现了屯田制度,更有了“龙王荡”这个名字。
  
   二、舌尖上的龙王荡
   随着岁月的流淌,龙王荡的海拔高度不断上升,也由于龙王荡人的开发和治理,海水彻底地告别了云山灌河,形成了如同江南水乡那样的地理风貌,沟河纵横,湖塘密布;同时随着经年的风吹雨浇,河水冲刷,土壤逐渐淡化,使得龙王荡的土地不仅可以种植北方的那些旱植物,还可以种植南方的水稻,成为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苏北小江南和东海福地。
   南北文化的汇流,物种的不断流入,龙王荡成为了物种的聚宝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阎王殿吃小鬼。”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
   在“灌云豆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后,2018年七月五日,中央电视台CCTV7花了三十分钟时间,专题报道了灌云豆丹的养殖产业,使得灌云豆丹再次得到了广为宣传。那么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豆丹,究竟是什么食物加工而成,又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呢?
   所谓的豆丹实际上就是大豆虫,是一种专门吃大豆叶子的大青虫,它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吃掉上百亩的大豆叶子,让大豆绝收,所以豆丹原来就是一种害虫。而食用豆丹也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根本没有网上传说的与天宫那个王母娘娘有关的事,传说中的“路不平,旁人踩”二个人也只是龙王荡人的一句速成口语,意思是“人要讲道理,不要横行霸道,更不能仗势欺人,不然,总有一天会有人出来抱打不平的人来管你,那时就会为时已晚,后悔不已。”
   事实上,对于豆丹来说,首次“吃螃蟹”的人就在我们的村庄上,现在还建在,六十岁左右的人,此人叫王兴连,他是一个性格开朗而又口若悬河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善于思考、不拘小节的人,用龙王荡人的话来说,他是一个“鬼话里脊”的人。
   1972年,一场连续二十天的阴雨,使得龙王荡的大部分三麦绝收,粮食本身就不够家人食用,使得当地人雪上加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偏偏在这一年的秋季,眼看着长势茂盛大豆开花接荚,可细心的队长王兴余(王兴连的哥哥)看到了大豆叶子出现了一个个小洞,走进一看,当时就吓得一跳,原来在大豆叶的背面,栖息着一条条手指粗细的大青虫子,并不停地蚕食着豆叶。
   在没有农药的时代,他只好跑回村庄,拿起广播筒子号召男女劳力赶快到豆田,去捕捉虫子。大多社员把虫子倒进了沟里淹死它,可,王兴连却把它带回了家。首先,他扔了几条虫子给了家中的几只宝贝似的鸡子,没有想到的是鸡子一拥而上,你争我抢,很快风卷残云,都被吃掉了。在鸡子争抢的过程中,它发现大豆虫的体内,除去了一根麦绿色的肠子外,全部是蛋白般细腻的肉子,于是他灵机一动,随手扔了几条虫子到灶糖中,不一会散发出喷香的味道来,当他拿出烧熟了虫子,扒开外皮想一看究竟时,馋猫鼻尖,一旁的大花猫一伸爪子,就抢走一条。正在他觉得好笑时,家中的小狗趁机“旺”的一声,也衔走了一条,还没有出门就吃了,回头又眼巴巴地看着他……
   “既然它们都争着吃,那,人一定可以吃,可,怎么去加工它呢……”就在他一筹莫展时,突然想起其它人将虫子扔进水里时情景,那些虫子不一会就喝饱了水,圆滚滚地飘上水面。于是他将虫子全部倒进了一只洗衣桶的水里,当飘起来时,拿出自家擀饺子皮用轴子(短小的擀面杖),在粘板上用力从虫子的头部向尾部擀,首先出来的肚胀,只要轻轻一拉,就和洁白的虫肉分离,丝毫不留地将虫子肉全部擀了出来。
   他本身并不是什么厨师,可,不知是他天生就有着使不完的点子,还是他歪打正着地巧遇,他居然想出了下一步操作方法。简直是一个天才,接着,他将虫子肉一起倒进了锅里,燃起急火,很快烧开了水,就在他揭开锅盖的同时,一股让人舌下生津的鲜美之味,瞬间冲进了他的丹田;他赶紧向锅里望了一眼,下意识地咽下了一口口水,原来瘫软的虫子肉收缩为小指粗细的大约裹子装,乍看就是一只只煮熟的田鸡腿,足以让人垂涎三尺。
   虽然他祖籍山西,有着祖传的吃野生动物的经验,譬如春天里捕鸟、抓蛇,夏天里捉田鸡、捡地衣,在秋天里拾蜗牛、网蝗虫,大雪纷飞时去挖田鼠、捉黄狼子,总之,还是能够助餐饱腹的野味,都敢吃,也会吃。可,这回遇上了“螃蟹”,他观察到家中的鸡鸭正常、猫狗无恙后,才放心地开始琢磨怎样烧“螃蟹”。
   他跑到了自家的菜园里,东掐几根青绿的葱,西摘一把鲜红的辣椒,然后拔出了一颗黄芽白(注意,这种菜既不是黄芽菜,也不是通常说的白菜,更不是小青菜,而是一种黄芽菜和白梗菜杂交的菜,这种菜叶似黄芽菜,梗似白梗菜,长势喜人,就是不卷心,倘若用它去烧牛肉,吃剩下的肯定是牛肉。)一阵锅碗瓢盆的交响曲后,顺着炊烟飘出的鲜美之味,立刻醉了前家后院,也馋了左邻右舍,纷纷端起饭碗“串门”来了。
   当过了馋瘾的人们问他是什么东西时,他急中生智地回答道:“豆丹。”“什么叫豆丹呀?那哪里卖来的?”一个女人追问道。王兴连笑了笑:“这个嘛……这个嘛……”问得他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那个女人看到他不怀好心的笑,先朝自己身上看了一下,并没有什么值得可笑的地方,然后大声地说:“什么这个那个的,快点说呀!”“你真的想知道?那我说了你千万别怪我呀……”他继续看着那个女人脸上的表情,得到她首肯后:“哎,它就是我们上午捉的大豆虫呀,哈哈……”“啊……”那个女人啊了一半,就“哇”的一声呕吐起来,恨不得把肠子都呕出来。她的呕吐倒不是因为豆丹又什么副作用,或者说是有毒,而纯粹是她的心里的条件反射。因为上午她在参加逮豆丹的时候,就有点毛骨悚然的感受。
   其实,豆丹虽然是大豆的害虫,也正因为它是吃豆叶、饮晨露生长出来的缘故,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据后来的专家说,它是富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品,做出菜肴十分鲜美,同时还有治疗胃寒病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效,还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高血压以及动脉硬化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种药食兼备的美味。
  
   三、我的豆丹情节
   万事开头难。一旦有人吃过豆丹,而且口味鲜美无比,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再出逮豆丹时,就学着食用。很快就马上传遍了芦苇荡,进而使豆丹飘香在云山灌水之间,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佳肴,从而保住了灌云县是大豆之乡的美名。
   在芦苇荡,叫捕捉豆丹为“拿豆丹”,在商贩那里买豆丹叫做“称豆丹”,而去收割后的大豆地里去挖豆丹,叫做“刨豆丹”,而将豆丹加工为肉的一连串工序,有叫做“擀豆丹”,到酒店里点豆丹这道菜,更是玄乎其玄:“灌云致味”……
   少小在家上学时,拿豆丹与我们无干,那怕是星期天,豆叶上布满了豆丹,也不允许孩童去拿豆丹,主要是怕孩童被惊吓而践踏大豆。到了豆叶上有豆丹时,大豆往往已经将近一米高,已经进入了开花结荚期,孩童们胡乱走动,势必影响产量。其二是在用手去拿豆丹时,要使劲将豆丹来下,而一旦脱离豆叶时,本来软软的、圆滚滚的豆丹,会突然一使劲,并左右弯曲,挽住人的手指,毛毛躁躁的八对爪子冷不丁地在手指间“乱踹”,会吓得孩童大惊失色,胡乱走动,势必伤及大豆。
   同时,拿豆丹的时间一般是早晨,豆丹喜爱就着露水吃豆叶,一旦晶莹的露水被风吹日晒干了,豆丹就会离开豆丹叶,隐蔽起来。我曾经偷偷地看过社员们拿豆丹的场景,他们清一色地用塑料薄膜围在腰间,肩上背着一个用芦苇编织的鼓型的篓子,外形像极了捕鱼人的鱼篓子,只是体积要大一些。他们的手里每人一根一米五左右的细竹竿,一面用竹竿子轻轻地拨开豆叶,一面仔细地在豆叶子的背面去寻找豆丹,一旦发现豆丹,就用手去拿下豆丹。好多豆丹吃饱喝足后,劲还不小,稍不小心,往往连叶茎也一起被拉下,然后放进自己的篓子里,一个早晨大约二个小时的时间,他们每人可以拿到七八斤的豆丹。

共 75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美食的散文作品,又是一篇描述一个地方产业的文章。这一次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是在灌云久负盛名的食材——豆丹。看了作者栩栩如生地介绍方才知道,所谓的豆丹其实就是生长在大豆上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它们以大豆叶为食,是大豆生产上的害虫。它们在豆田里渡过自己的幼年和青年时代,在历经了入土冬眠,化蛹之后,最后成为蛾子,从而完了一个轮回,再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之路。看了作者的介绍,方知以前的人们是不吃豆丹的,是一位叫着王兴连的生产队长,一位普通的农民,无意发现了天机,试着将豆丹做成菜肴,这一发就不可收拾,那美味人间少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害虫的豆丹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了一代名吃,满足了不知多少老饕的胃口。作品语言优美流畅,架构完整合理,将写景记事抒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体现出了作者一惯的风格和扎实的功底。作者从古至今娓娓道来,让人大饱了眼福。的确是一篇好作品,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透明秋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9012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7 07:22:56
  感谢作者带来的美文!点赞!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2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7 07:23:36
  拜读大作,的确是一篇好文章,值得细品。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3 楼        文友:透明秋语        2019-01-17 07:24:02
  问候朋友,新年快乐,创作快乐!
在这里相逢是我们的缘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