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往事】回想编炕席(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往事】回想编炕席(散文)


作者:一杯白水 童生,73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8发表时间:2019-01-17 07:27:52

改革开放前的十多年间,我们家乡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家都搞过一种副业──编炕席。炕席分竹席、苇席、秫秸席等好几种,我这里说的是秫秸席,使用的原料是秫秸即高粱杆。能掀起这么个热潮来,纯是穷字把人们逼的。那时候,生产队的工分值很低,一天挣不上一元钱,“又没有别的来钱道”,只有这个“项目”切实可行。它的特点是:第一、不用投资,高粱杆属于烧柴,家家都有,并且编席的剩料能还原大部烧柴;第二、不限人数,人多人少都行,男女老少都行,一个人也能干,当然人多更好;第三、可以随时干随时收摊,不会“撂不下”,也不会因为半路停产遭受损失;第四、不愁销路,公家的供销社收购,并且供销社的各分销店每两三个村就有一个,离家不远,背着去卖就行。一家带头,熏染全屯,很快就都干上了。
   编秫秸席用的材料是高粱杆叶库里面穰子外面的那层硬皮,须经三道工序才能取出来制成“编料”,这个编料学名“篾子”俗称“迷子”。首先要把秫秸外面的那层叶库刮掉,叫“创秫秸”;然后把刮净的秫秸根据秫秸的粗细破成三瓣或四瓣,这叫“破秫秸”;第三步是把破开的秫秸瓣里面的穰子刮净,这叫“刮篾子”;在刮之前还要用水把秫秸瓣浸透。以上三道工序都需要用工具,分别是创子、锼子、刮篾刀。其中“创子”是将旧剪刀的两股刀刃弯成半圆自做的,一撇安个手握的木把,另一撇固定到一根木桩上;“锼子”有卖的,也能自做,不过难度不小;“刮蔑刀”就是杀猪用的锓刀再配上一块旧锄板。这种“篾子”不光能编炕席,还能编穴子、笼子、锅盖、酱缸帽子、草帽等。编这些东西当然也能卖钱,不过销路很小,所以除了自用,都以编炕席为主。供销社大量收购,并非都是用来做铺炕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发往砖厂等地做苫席,所以往下就称之为席子。在编席子的时候就不用工具了,全凭两只手,有块地方就行了。
   编这一领席子的整个流程,最快也得三个工日。一领席子卖两元五,还得是一等品,往下每差一个等级就少四毛钱;一天只能挣八毛钱,还没扣除秫秸的本金。有的人家曾经买秫秸编席子卖,一领席子的秫秸本钱是一元,剩下一元五,每个工只值五毛钱了。所以必须白天在队里干活,挤空贪黑干这个,以求“自家工夫不打钱,挣点就比不干强”。真不容易呀!
   那些年,我家劳力最多,家里也宽敞,条件是最好的,但是我家的政治地位低下,各个方面都受限制,所以我们家的副业效益却是最差的。搞家庭副业收入曾被定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们家就更不敢“走”了。直到家家户户都干的热火朝天了,我们家才战战兢兢地迈出了一小步。
   我家“出厂”的第一领席子是由我背去的。分销店离我家只有二里地,与工作人员都相互认识。到了那里,卖席子的也不少,得等着人家检验。轮到了,人家瞅瞅我,瞅瞅席子,“三等!”小心翼翼地回问了一句:“差在哪里?以便改进。”“哪儿都差!卖不卖?不卖卷走!”这哪是验席子,分明是验身份嘛!我家的政治地位虽低,但供销社是公买公卖的地方,我凭货卖钱,难道我家的货也得低人三等吗?压了我的等级就提高了你的前程了?我一股怒气,卷起了席子。走出门外时,听那人说:“再来卖还不收你的呢!看你有啥招?”回来后,有人问我:“你的席子多少钱认可卖?”我说:“二等就行。”人家把我的席子裹在了他的席子卷里,不用费话就卖了一等,轻松地就赚了我半天工资!
   在那十多年间,这个副业只能利用冬季搞。虽然那正是“农业学大寨”的年代,但是高潮总是紧一阵松一阵的,队里也没年年把冬闲变冬忙,也有轮班出勤的时候。三天轮一班,在队里干一天,在家里呆两天。不编席子你干啥去?但是,我家编出来的席子,还怎么上供销社去卖?
   我南跑北颠地打听销路,得知北边三十里外的乔庄砖厂收购席子,不用供销社推销。可是怎么能弄到那儿去呢?我家唯有一辆自行车,只能用它!
   我在自行车的货架子上绑了一根横棍子,将席子卷了两捆,前头担到车把上,后头担到木棍上。新编的席子一领十多斤重,把两捆牛腰一般的卷筒绑到车子上,得两三个人一起伸手才能架上去。人在后面推着席子卷,让车子自然向前走,需要拐弯的时候,想往哪边拐,就轻轻地向哪边歪一下车身,挺容易掌握的。多少路人看了,都投来惊奇的目光。其实砖厂也不多给钱,但是舍近求远去那里,就是为了免遭歧视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好转,人们都用不着再挨那个累了,就连自家铺的,都变成光鲜华丽的炕革了。并且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那个地方很少种高粱了。前些日子我想编一个笼子,自家有两捆秫秸。可是那三件工具其中的“创子”缺了一撇,固定的那一撇在柴房的房箔下别着呢,而手握的那一撇却找不到了,肯定是掉到柴禾堆里了,翻找它的“工程量”可就太大了,不如到别家找找吧。好嘛,这一找让我找遍了全屯,差一点没逼得我再做一个!都说:谁还留着那玩意儿?有啥用啊!──听吧,老传统都他妈的丢光了!

共 19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那个特定的年代,留给人们不尽的回忆。那时的“我”,挤出时间编席子,用这微博的收入来贴补家用,由于自己成分不好,常常受到歧视,而所编席子卖不到应有的价钱。所以不得不用自行车推到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去卖。作者在有声有色地叙述,有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但逝去的岁月,终究是美好的。那时的高粱杆席子、芦苇席子、竹席子,以及编织的过程,都历历在目。能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的,唯有那埋藏在记忆中的点点滴滴。作者的散文瞄准了那些真实的记忆,叙述生动,很耐人寻味。极力推荐文友赏读!【编辑:宫国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宫国军        2019-01-17 07:31:02
  把珍藏的记忆嗮出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作者美文点缀柳岸。柳岸因您而绚丽!
回复1 楼        文友:一杯白水        2019-01-17 09:33:15
  “柳岸因您而绚丽”这句话让我受宠若惊!承受不起!给您鞠躬了,宫国军老师!
2 楼        文友:安平静好君        2019-01-17 09:50:39
  欣赏优美灵动的文章,小时候见到过农村亲戚编炕席。欣赏点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