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福山路3号(散文)

精品 【流年】福山路3号(散文)


作者:俞敏 布衣,18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74发表时间:2019-01-17 14:46:16

【流年】福山路3号(散文)
   一
   那是2018年8月16日的上午,秋阳高照,湛蓝的海水间或泛着银子一般嬉眼的光波。
   我驻足在青岛福山路3号的门前,铁门面无表情地关着,全然没有77年前的那个8月热情。
   彼时,两扇门是敞开的,一扇是杨振声的心扉,一扇是闻一多的胸襟。
   门里面的房子高耸在半山腰里,这是一座刚建好的混合着东洋、西洋风格的建筑,“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29岁的沈从文拎着一只老旧的皮箱,绕过脚底下还未来得及清理的瓦砾,攀登过三十余级石阶,才到达建筑的一层。
   这是一幢地上三层的建筑,还有一个地下室。这里被安排了12个人居住,基于沈从文的名望,他得以独居一室。他来到自己的房间,放下一路上变得越来越沉的皮箱,那里面装了厚厚的数十叠信笺,是带彩色格调的那种。
   沈从文将信笺在靠窗的桌子上摆好,信手推开窗户,天空是一轮新月,不远处是幽暗的大海,无孔不入的海风捎来了海水与礁石私语的声音。
   沈从文细捋了一下信笺,顺手开了桌边的台灯,一缕黄色的光便映出了自己有些疲惫,又有些强打精神的身影。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沈从文的这个一瞬,对于青岛而言,便是定格,便是永恒。
  
   二
   沈从文在桌子前坐定,尽管钢笔已经旋开笔帽,或者砚台里已储满了磨好的墨汁,他却没有立即写信的心情。
   窗外黄海的风,将他的思绪飘出去很远,是去湘西,也是去北平。
   沈从文叫沈岳焕的时候,他还在湖南凤凰县读小学,14岁那年入了行伍。当更多的人投笔从戎的时候,沈岳焕脱去军装,摇身一变,叫了沈从文,这是1922年的事。这一年,沈从文年方20,他来到北京,要读大学。
   对于一个只上过小学,连新式标点符号都不懂人,要考取大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沈从文打着工,一边在北大蹭课;一边在亲戚朋友那里蹭饭,等到亲戚那里蹭不下去的时候,就径直蹭到了郁达夫的头上,郁达夫留下的三元三毛的找头,温暖了他好几个冬天。
   过了几天,郁达夫写了一封《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像你这样一个白脸长身,一无依靠的文学青年,即使将面包和泪吃,勤勤恳恳的在大学窗下住它五六年,难道你拿毕业文凭的那一天,天上就忽而会下起珍珠白米的雨来的么?你能保得住你毕业的时候,事情会来找你么?”
   又过了几天,郁达夫将徐志摩介绍给沈从文。然后,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三
   沈从文提起笔,是在月光下,也是在灯光下,要在有些花哨的信笺上落下心中的文字。
   这信一定是写给张兆和的,他心中的版图已经心甘情愿地献给了这位至高无上的女神。
   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信,胡适知道,公学的师生知道,这是一个上海人都知道的秘密。
   沈从文到上海教书,是徐志摩起了作用。张兆和便是他的学生,说是师生,也只是8岁的间隔。
   张兆和那时十八岁,皮肤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身材壮壮胖胖,样子粗粗的,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
   对张兆和动心的远不止沈从文一人,更伤心的是排在他前面的有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用他后来的大姨子张充和的话说,沈从文能排到手的号码是癞蛤蟆13号,虽说是夸张,其实也是无望。
   沈从文思索着,究竟要写下如何的文字。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沈从文摇摇头,这个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已经写过了,重复不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个也已经写过了。
   一阵海风吹过,沈从文想了一想,桌子上便多出了几行文字:
   我一定使你每天可以接到我一封信,这信上有个我,与我在此所见社会的种种,小米大的事情也不会瞒你。
  
   四
   青岛是个好地方。
   沈从文将自己的小九妹沈岳萌接了过来,让她一边在青岛大学读书,一边做了他小说里的人物。
   青岛也是个离济南近的地方,当沈从文听到徐志摩飞机失事的消息后,连夜感到济南,为这位几次出手相援的诗人料理后事。
   1932年,沈从文邀请巴金来青岛,来住福山路3号。沈从文兄妹陪巴金游览青岛,从汇泉炮台经俄国公爵别墅(今花石楼)到太平角。在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台阶上谈天说地。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写道:“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我随便,他也随便,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在青岛,他把他那间房子让给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林中散步。他有空就找我,我们有话就交谈,无话便沉默。他比我讲得多些。”
   作为对沈从文盛情的回报,巴金鼓励他送张兆和一套世界文学名著,去苏州拜访她的父母。
   这年夏天,沈从文专程去了苏州,并住了一段时间。他是带着忐忑的心情离开张家的,临走前还特意关照张兆和:“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回到青岛不久就收到了苏州拍来的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允”字。正在纳闷的沈从文,第二天又收到了张兆和发来的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
   沈从文嘴里感觉到甜酒的味道以后,马上去找校长老约翰赵太侔。赵太侔成人之美,答应安排张兆和到大学图书馆工作。
   秋天,张兆和来到青岛。沈从文和九妹岳萌把张兆和接到学校,为她设宴洗尘,陪她去看大海。
   自从张兆和来到了青岛,福山路3号便日日夜夜弥漫着甜酒的味道,有点像烟台张裕公司酿制的味美思。
   沈从文依旧每天清晨由福山路顺坡下去,到太平湾,到俄国公爵别墅,再走回来,这是散步,也是在为当天的写作酝酿、构思。
   他一个人到青岛那个高处的教堂门前,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耳听到附近一个什么人家一阵钢琴的声音。那曲子或许只是一个初学琴的女孩子那样。重要的是它一和当前情景结合,和他生命结合,他简直完全变了一个人。
   沈从文在青岛的两年间,发表中、短篇小说33篇,人物传记3部,诗歌、评论7篇。《记丁玲》《寻觅》《扇陀》《静》《三个女性》《凤子》《八骏图》等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边城》酝酿于青岛,只是到了北京以后才落笔。
   六
   “你站在桥上看风格,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的作者卞之琳,为了出一本诗集来青岛求助于沈从文。
   沈从文当时的月收入不过100元,他资助卞之琳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三秋草》。卞之琳曾说,他看到沈从文抽屉里有“当票”。
   张兆和也看到沈从文的“当票”。她是给沈从文洗衣服时发现,是一枚戒指的“当票”。至于两人看到的是否是同一张当票,就不得而知。
   卞之琳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是莎士比亚研究的专家,更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1933年的一个秋天,卞之琳在沈从文家结识了张充和,直到1948年张充和结婚,十三年里卞之琳竟连一次清楚的表白都没有过,一层窗户纸就那么依旧糊着。难怪张充和说:“他没有说请客,我怎么能说不来?”
   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离开了福山路3号。当年的9月9日,他们在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七
   沈从文第二次来青岛,是1961年夏天的事了。那年他虚岁六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任解说员。
   沈从文到青岛自然想住福山路3号,因为各种原因相关部门将他安排在中山路2号。原来的山大已于1958年搬迁到济南。
   6月30日,沈从文在青岛给沈云麓写了一封信,开头简明扼要:“28日到了青岛,离第一次来这里已有32年,凡事陌生。”7月4日,他又在信中写道:“在青岛住和吃都较好,特别是静,尽管外边半夜还有汽车声,房间依旧静静的。老约翰(赵太侔)还住在这里,大致是养老了,过天去看看他……”
   沈从文在青岛住了一个多月,还写了两万字游记,另外校对了一册数十万字的《中国陶瓷》,景德镇编写的。他去了很多地方,其中应该有福山路3号吧?
   沈从文对青岛终究是不舍,他又为这个城市留下了文字:
   这里街市还像三十年前,变得并不怎么多,只是公园中花木大不相同,有几条路当时刚刚栽花,现在花木已成林了,当时全市不到三十万人口,现在八九十万,当时一过炮台即是一片小松林,别无住宅,现在新疗养所已延展到湛山寺一带。这里大约因为天气好,无灰尘,人穿得特别干净整齐,孩子们也光溜溜的,还不曾见到一个生疱生疮的。除工厂区,全市都静静的。
   后来沈从文又来过两次青岛,1983年,81岁的他写下了《忆青岛》一文。

共 354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福山路3号,是作者脚步抵达的一处居所。站在这里,他用悠缓的笔触向读者讲述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一段故事。曾经年轻的他,独居一室,回忆起少年入伍后从文的经历,在台灯下,把心底的文字伴着月光写给心爱的兆和,每天一封,细数自己的心情和思念,这里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见证。这里也是他不断成长,在文学有卓有成就的见证。沈从文的闪光而难忘的岁月,都留给了福山路3号,这里成了凝聚着他美好的回忆,爱情、美酒、文学点亮并丰富了他以后的人生。作者取材于沈从文的经历,从他曾经的居所入笔,回忆了一段往事,文笔舒缓流畅,感谢作者赐稿流年。【编辑:伊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9011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伊蘭        2019-01-17 14:48:05
  福山路3号,作者追忆了沈从文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的爱情和文学的足迹,读来岁月生暖,难以忘怀。
万人如海一身藏。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9-01-19 16:49: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