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人间暖情”征文】永恒的乡情(散文)
镇宁,是我的家乡,是我生命的摇篮。我17岁起便分别在镇宁玉京中学和师范读书,21岁分配到六马中学任教,而立之年走出镇宁来到湖南湘乡,在“知天命”后退二线随儿子居住长沙。如今人生之船又快划到“花甲”,真是岁月如流。
过去,有人说“故乡唯一”,我不理解,慢慢地,随着眼睛变花,头发变白,我终于明白这话主要是从情感上讲的。
跨进五十岁那年,我反问自己:究竟知了什么“天命”?回首以往,觉得自从步入这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之中,有许多过去求之欲得并为之奋斗的东西,什么当官呀,出名呀,财富呀,等等,到头来好像并无多少价值,在感情生活中不占什么份量,而真正烙人心田、难以忘却的东西,唯有故土。特别是故土上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父老乡亲,有着那些至今仍历历在目、耐人寻味的诸多往事。
领悟到这一点后,我欣然命笔,写了三句话:金钱,身外之物;权力,过眼烟云;情义,无价之宝。这里的“情”,是要求自己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有坦荡无际、淡泊名利的情怀和对家乡、对亲友、对同学真实纯朴的情感;“义”,当然是指为我们所崇尚的主义、所伸张的正义和奋斗的义气、义胆、义举。
大概是因为思乡念旧观念越来越浓烈的缘故,今年“腊八节”前夕,我回到了久别的家乡镇宁。
家乡镇宁的节奏似乎没有长沙那么匆忙,一直也是处于一种比较从容的状态!家乡镇宁是个什么样的小城啊,从地理来看是一个南方西部的小镇,这里气候冬暖夏凉,一年四季如春。
镇宁人的生活嘛,其实很悠闲,镇宁的茶楼很多的,家乡人一天的生活大多就是在茶馆喝喝茶和几个朋友一起打打别港,扯扯淡,然后一起打麻将,然后再去吃饭。下午继续,搞到晚上打完再回家睡觉,或者去吃夜宵,总之就是很悠闲很养老吧……
一个月前,我在长沙接到弟弟打来的电话,说八十四岁高龄的老父亲病了正在医院抢救,我哭了。
记得小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当时很黏父亲,他去哪都喜欢跟着。有一天他要出远门,是很远的城里,我非要跟着去,怎么劝都不听。没办法,父亲就真的带着我去了。当时父亲好像是去找人谈什么生意,最后被人把钱骗了,我们没钱吃饭。
在城里面人生地不熟的,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父亲一个大男人,抱着个小孩子到处跑,敲了很多家人的门,人家一开门看见是个男的抱着个小孩,立马就把门关了。他们以为是人贩子,专门拐卖小孩的。终于到了一个老奶奶家,父亲说当时老奶奶也以为他是人贩子,就问我这个男的是我什么人,当时我就叫了一声“依烟”(本地土话,即“父亲”之意),后面老奶奶才放下心来,问我父亲什么原因,怎么带这个孩子来这种地方。我爸跟她一五一十地说了事情经过,老奶奶很可怜我,就赶紧弄了吃的给我们,还留我们在她家住了一晚……
写到这里,我手里的笔也止不住了。父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人的一生,父爱无处不在,如江水滔滔不绝,如群山连绵不断,亦犹如空气无处不在。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细细品味。
如今回到家,还享受着年逾八旬的老母亲的关照。在她的心中,我还是未成人的孩子,这让我感动又让我内疚。母亲,是儿子不孝啊!
今天傍晚,我走在故乡的山间小道上,被几个儿时的伙伴认了出来。于是,便聚在一起,天南地北聊天扯谈。在朦胧的月色下,我把他们完整地默读了一遍……
记得十几年前,我回故乡,除与老父老母下地干活外,就是走访往日的同窗、朋友。当然,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干什么事都是离不开本行的,所以这期间自然同故乡文艺界的文友们交流创作心得,切磋天文学创作的技巧。
共同的心愿把我同故乡的距离缩短了,同故乡的情感更深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安顺诗词楹联学会的朋友们,还邀我参加他们组织的乙酉年老年节夜郎洞采风活动……
我从故乡父老乡亲的热情接待中,我感到了故乡浓浓的乡情,由此而更加体会到“他乡月虽好,故乡月更明”的深刻内涵。
近些年来来,时兴微信、QQ拜年。所以时每逢元旦、春节,哪怕工作再忙,加班加点,也要向省内外四面八方特别是家乡同学亲友发出一大批贺年卡,以聊表问候和祝福之情。刚跨2019的今年,我在节前熬了一个多星期的晚班,赶发了100多张贺卡。
随着那支一个个名字、一张张贺卡在牵动情肠,把自己带回家乡的山山水水,带回老县城的街街巷巷,带回到几百位家乡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面前,把30年几前在故乡工作时所有值得追忆回味的东西,全都激荡出来。
往事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它们汇集起来,就升华成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游移在一种又远又近、又虚又实、又熟悉又新鲜的梦境之中,如同享受一顿人生的精神美餐。古今名人说“故乡是梦”,“故乡是一种图腾”,“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果真如此。
如果说上面这些都算乡情的话,那么我要振臂高呼:乡情永恒,乡情万岁!
因为正是这种情,使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土生土长的镇宁人,是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正是这种情,使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家乡度过的那些既充满着甜蜜又浸渗着苦涩的岁月,那岁月教我在人生道路上应当如何做官、做事、做人、做文章,也教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这种情,使我始终没有忘记与家乡人民保持密切联系。
我想这种联系与党性、与原则、与全局并不矛盾,从家乡所获取的信息,听到的呼声,往往比其他地方来得更直接、更真实,对服务领导、服务全局有益无害。所以,至今我对来自家乡的信息格外关注,对故乡寄来的刊物资料非看不可。
缘于这种故土情怀,我想对家乡和家乡人民讲几句祝福、祝愿的话:
一是祝故乡更加繁荣富强。尤其在春节,当我收到故乡同学的贺年信,看后十分高兴。同学在长达600多字的信中介绍了故乡的可喜变化和宏伟蓝图,说“故乡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豪情,朝着中南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这一形势和目标,确实令我耳目一新和为之一振。
二是我坚信故乡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肯定会迈开大步,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肯定会直线上升,城乡面貌肯定会万象更新。记得早些时候,我与一些朋友在餐桌上讨论“美”的问题时,有位同志说:“什么叫美?美就是生活。而生活中又是什么东西最美?是和谐。和谐是美中之美。”我想,他的话不无道理。因为有了相互间的和谐,才有整体上的团结。有了整体上的团结,就有战无不胜的力量。所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抓住了“和谐”这个最美的东西,也就是抓住了“团结”这个最有力量的东西。
三是希望在新时代里,我们的家乡能够看到一种新型的和真正亲密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及部门与部门、单位与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到由于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所出现的更加生动活泼、意气风发、安定团结、蒸蒸日上的局面……
是啊,家乡镇宁,虽然还算不上富裕,但我的父亲母亲,以及那陈旧的土屋、弯弯曲曲的泥路、层层的农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觉得培感亲切,难以忘怀,足够回味一生一世。
二0一九年元月十七日匆写于故乡土地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