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无悔读书(散文)
生来时乖命蹇,自然历经坎坷。未满三岁,即逢“三年自然灾害”,小学三年,又赶上“史无前例”,刚走完十三年的历程便“上山下乡”。过早走向社会,已是“少年早知愁滋味”。
战天斗地之时,每每劳作之余,总想求得弥补心灵空虚之法,百无聊奈,唯有将手中那本《工农兵字典》翻来覆去,来回折腾,居然从中悟出了一点“道”,乃挖空心思,在十来平方里的区域里走东村串西庄,苦苦寻觅,拜读了“三国、红楼、水浒、西游”。一次偶然机会,在公社大院的废屋里发现了一堆旧书,当即从生活费里挤出一点“血”,换成一条“经济”①,一包“团结”②,一瓶“七角五”③,贿赂了看门的老头,因而结识了“歌德”、“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
读书让我体会到了知识贫乏的悲哀,故而愈加发狠地读起书来。
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忘却了尘俗,达到了书和我融为一体的绝佳境地,可以说是上瘾、成癖了。及至结婚生子后,依然积习难改。
读书出过“洋相”,也有过辉煌。通过自学,由一个初中底子拼来一张大学文凭,堂而皇之步入了“知识分子”行列;通过竞争从一名挥锤扬锉的工人,变成舞文弄墨的秘书。
虽然拥有一些机会,却因中书毒太深而未能把握。在一星级宾馆主管策划营销,仅仅数月时间已经显山露水,颇得老板赏识,老板当即承诺:年底红包不下万元,倘能工作五年,奖励一套住房。条件何其诱人,可惜无福消受。单位一纸电报,又冒出“大局为重,舍己为公”的傻念头,便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一切听从召唤,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从桌上飞走。
苦苦拼搏,清贫故我,落了个男儿无力养家小、日为三餐竟折腰的可怜地步。
痛悔之际,冷眼观世态,方知腰缠万贯者,几个读书人?翻开史书,穷酸书生,一事无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等等论断比比皆是,俯拾可取,这才醒悟,当初的道义、大局,实乃书生之见,本人活脱脱就是一位书呆子、愚夫子,不觉后悔也。
只是悔则悔矣,悔后之余,暗自思忖:自己在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代,能够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稳如泰山,夜闻噼叭击门之声,静如止水,非为大胆,乃是家贫不怕盗,无愧亦无畏者也。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读书已成习惯,若要放弃今生不敢再作如是想了。
于是乎,顽疾难治,固态复萌,依然读书如故。书一读得多,少不了有些技痒,竟然不顾自己的手底眼底之拙劣,开始厚着脸皮鹦鹉学舌地爬起格子来,当时并不懂得敲键盘打字,全靠一支钢笔在方块地格子上绘制心中的蓝图,描述脑海中无数绮丽的梦想。虽说梦是美丽的,但是现实却是十分的残酷,曾经费尽心血日以继夜奋斗了大半年,写出自以为想那么一回事东西,又鼓足勇气投入了那个笑口常开的绿色铁筒之内,只可惜,日也盼月也盼,千呼万唤始出来,可惜得来的却是一封退稿信。辛辛苦苦几十个日夜,洋洋洒洒的数万文字,得来的不过是数十个字的退稿信,想想让人觉得心寒。
只是寒心过后,依然难释文学梦,倒有一股书呆子义气,激发了撞了南墙不回头的豪气。读书如故,爬格子如故,磨破指头终不悔,为梦消得人憔悴。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笔耕不辍。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天,厚厚地一大沓稿子变成了一本本崭新的书。闻着充满油墨芬香的纸张,看着一个个的手写体变成了铅字,尤其是亲眼目睹有人捧着我的作品认真品读,我为之陶然欲醉,心底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所有的委屈、辛苦和劳累,都随着成功的喜悦烟消云散了。尽管我清贫如故、寒酸如故,我亦欣然,我亦无悔!
注①一条经济:当时八角钱一条的经济烟;
②一包团结:四角钱一斤的饼干;
③一瓶七角五:七角五一斤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