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轻舞】纵横远古说蒙恬(随笔)

编辑推荐 【轻舞】纵横远古说蒙恬(随笔)


作者:东岳雨石 童生,72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88发表时间:2019-01-19 10:08:56

我家东边有一条路,此路北可与北环路对接;南达汶河,此路名曰“蒙恬”路。“蒙恬”者何也?我依稀知道是蒙阴的古代名人,(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开国的得力名将。我对这位古代老乡,只是片面的知道一点,了解的并不全面。我抱着求根问底的态度,把我的书橱里的书尽皆找出来。第一,我把《史记》找出来,《史记·蒙恬列传》载:“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武为秦裨将,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以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由此得知蒙恬是齐国人,他爷爷蒙骜由齐国西入秦国为秦昭王上卿;他父亲蒙武为裨将;曾帅兵攻破楚国,俘虏了楚王;他的弟弟蒙毅,被秦始皇拜为上卿。
   《史记·蒙恬列传》载:“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由以上文字看得出秦始皇对蒙恬的器重,“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蒙恬就是大秦朝的社稷重臣,是秦始皇的脊梁骨。始皇因为对蒙恬三世战功的尊宠,使蒙恬统兵三十万主外;与蒙毅谋朝事于内。一时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把持朝纲,辅佐大秦朝政。真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辉灿耀,世皆景仰。”始皇对他兄弟的信任是无可置疑的,对百官表赞他“忠信”之名。
   他带领兵、奴、民工修建了世界出名的;在太空唯一能够看到的地球上的建筑物,万里长城。(当然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秦长城的基础又重建的)还为秦王朝修建了交通马路,使人民历代行走、商贸受益。通过《史记》看出,他对秦朝统一六国;巩固秦国建国基础,有着非凡巨大的功绩。就现代看来他的功绩对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蒙恬除了是位勋功卓著的武将,他还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人;更是一个爱思考、爱钻研的发明改良家。正因为他平时爱写写画画,所以,他发明了;或者改良了毛笔。(有人认为他是在和楚国作战中,给秦始皇写战报时,受到射猎死兔尾巴滴血的启发,改进了毛笔制作所用的材料。)
   西晋·崔豹《古今注》载:“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披。”晋·张华《博物志》载:“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南朝·梁朝周兴嗣《千字文》载:“恬笔伦纸”。
   唐代·韩愈《毛颖传》载:“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曰见亲宠任事。”
   明朝·程登吉《幼学琼林》载:“笔乃蒙恬所造。”
   蒙恬对古筝也有改良,汉代·应劭《风俗通》载:“仅按《礼乐记》,筝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又有人说:“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毛笔的改良使用和发展,蒙恬的功绩是很大的。他对筝也进行了改制,看来他的心机是多么灵巧,又是多么有才啊。由此看出,蒙恬文武全才,武能开疆建国;文能改良创新。
   蒙恬对大秦朝的卓越功绩,对毛笔的改制,大家也都知道,我也不必去细述,累文赘句,我要谈一下蒙恬的乡籍和他的姓氏。
   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齐国,现在考查,蒙恬是山东临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行政村一带人。这个地方临近蒙山,蒙恬的原籍出于此地。
   网络记载他姬姓,蒙氏,名恬。在此我要探讨一下他的姓氏起源。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由此知道蒙恬既然是姬姓,而又以蒙山为氏,这说明他的家族和蒙山的关系渊源是密切联系的。
   蒙山在远古时属于颛臾国,为主祭蒙山神祗的一个古老小国。有文字记载,颛臾,古国名,以风为姓的东夷部落首领太皞,在远古时代就建立了颛臾方国。西周初期,成王封之为颛臾王,周天子给颛臾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蒙山。《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皥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由于颛臾国小势弱,到了春秋初期就变成了鲁国附庸。但颛臾终因势单力薄,后被楚国所灭。
   任国,风姓,故址今山东济宁市;宿国,风姓,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须句国,风姓,山东东平县东南;颛臾国,风姓,今费县西北,和平邑县,蒙阴联城一带,桃曲西南一带。
   杜预注:“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明朝翰林大学士帝师礼部尚书公鼐《问次斋稿·蒙山赋》曰:“是鲁颛臾之蒙山欤?”故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区柏林镇固城村。
   那么看出来,颛臾国是风姓,为远古部落联盟时期的太皞部落后裔。
   蒙恬为姬姓,蒙就是氏,氏是标记封地和国爵族群记号。由此推测蒙恬的“蒙”字与他原籍临近的蒙山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是颛臾国国王家族的人才可以以封地蒙山为氏,那么蒙恬就是颛臾国王家贵族后裔。在蒙恬的原籍家乡,山东省临沂蒙阴县联诚乡边家城子村还有颛臾庙遗址所地,蒙恬的先祖就在这里生活主祭蒙山。
   可是,颛臾国是太皞风姓,不是姬姓,蒙恬是姬姓,这又和颛臾国王贵族沾不上边了。笔者对此,专门查阅历史材料研究有所发现。
   黄帝姬姓。《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少皞是黄帝的后裔,为姬姓。
   《蒙姓氏源》载:“ 一、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 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二、来源于 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 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三、为他姓所改: 
   1、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2.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3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来源有三个,一是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二是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三是为他姓所改。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等地。
   《路氏疏传记》载:“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 蒙骜。”
   《元和姓纂》目録卷一(上平声)载:“一东:冯、洪、弓、熊、童、僮、中、崇、嵩、茙、躬、宫、雄、肜、公、酆、蒙、红、鸿、翁、通、鬷、种。”《通考·氏族略》载:“以地为氏(所居附)(123姓)傅、蒙、陵阳……”“蒙氏:风俗通:东蒙主以蒙山为氏。秦有将军蒙骛,生武,武生恬,皆仕秦。望出安定。宋蒙传,祥符元年登科。又有蒙汲,台州人。蒙着,封州人。” 
   《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 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 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以上文字表明蒙恬是以山为氏,不是其他的姓氏改来的,他原本姓姬,是黄帝后代,以祖先封地为蒙氏。
   高阳氏就是颛顼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 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那么《姓氏考略》上说高阳帝的后代被封在“蒙双”,高阳帝名“颛顼”,这两个引号内的字,就会产生一种假说。
   第一种假说,“蒙双”,高阳帝名“颛顼”,它转音就会成为“蒙山”,“颛臾”。因为“双”字音和“山”字音,是同韵母;“顼”字和“臾”字之韵母又同。在历史长河中,在不同区域;或者不同年龄的人,在说“蒙双”;或者“蒙山”时;“颛顼”和“颛臾”时,发音和书写就有不同的字形和音调出现。就像《左氏春秋》、《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墨子》、《战国策》、等书出现的通假字一样;《韩非子》一书就有二百二十八个通假字。其原因,就是古代识字的人少;古为契刻符号,发展成大篆籀文;文字书写极不方便;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国家政权长期各自为政,地方文字有同音而异体,形体各异;又加上口耳相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说话发音的人,就会给古代名称造成不能统一的字形和音调。蒙恬姬姓,以蒙山为氏;高阳氏颛顼的后代受封在蒙山一带建立颛臾国,主祭蒙山。
   第二种假说,是颛顼帝的后代老童,被封在蒙山,他的子孙后代以蒙为氏。《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氏子孙,高阳氏后裔,老童封蒙山。”已经说明了是颛顼帝的后代老童主管蒙山。
   而并非是太皞风姓人后裔建立颛臾国,还有黄帝的长子玄嚣也在蒙山附近建国。因为历史较为远古,在黄帝以前的太古时期,没有文字可以详细记载,只是口授耳听;等到了西周时期,又是漫长的历史,往往就会混肴不清了。
   《竹书纪年》载:“黄帝至大禹共历三十世;大禹至桀共历十七世,四百七十一年;成汤至帝辛纣王共历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从大禹到商纣灭亡,共历一千多年,其中的沧海桑田,人异物非,早已是模糊不清了。
   黄帝后裔少皞部族也在鲁国东南蒙山附近生存,大约生活于公元前二千五百九十八年至公元前二千五百二十五年。史称青阳氏或穷桑氏,名挚,又名玄嚣,黄帝的长子。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首领,居曲阜,号穷桑帝。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皞族的文化,因此称为少皞,成为夷族文化的继承者。他主要活动于山东鲁西南一带。春秋时郯国(国都在今山东郯城)自称是少皞后裔。
   《路史·卷十》太昊纪上载:“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後照。後照生顧相,夅處於巴,是生巴人。巴滅,巴子五季流於黔而君之,生黑穴四姓。赤狄巴氏服四姓,為廩君。有巴氏、務相氏。
   黃帝應代有風後為之相,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次定萬民之竁 。黃帝滅蚩尤,徽猷多本於後尤,北複以其輕剿,其餘於輞谷。人賴其利,遂世祀之,是為金山之神。謖封其後於任,錫之巳姓,黃帝之孫任巳,實歸生帝魁。其在唐虞,俱有封土,書缺不見。夏后氏之初,封之庖,為姒姓。遾周之興,武王複其後於宿,後有密宿、須句、顓臾,邑于泲上,寔典太昊之祀,以為東蒙主。是以季氏將伐顓臾,而孔子傷之。須句後為陎所並,魯複取之。而宿之後則遷於宋,俱不複見。
   後有風氏、偑氏、氏、羲氏、希氏、包氏、庖氏、氏、鮑氏、臾氏、顓臾氏、東氏、東蒙氏、朐氏、任氏、姒氏、宿氏、罔氏、伏氏、虙氏、宓氏、密氏、服氏。”
   宋·罗泌撰《路史》有抄袭《左传》记载文字;也有旁搜凑集而成是书。由此书看,颛臾是一个族群首领的名字,他是太皞伏羲的后裔,风姓;蒙恬应是他的后裔;在此要分析的是,蒙恬他是不是姬姓?他应该是伏羲后裔风后的后代呢?还是黄帝后裔?
   风后,山西解州人,生于海隅之地,务农自耕,精于《易》数,明于天道,甘贫,隐逸为乐。最早为风姓氏族伏羲和女娲的长子,名为风后,少典兄,是整个部族的风伯(相当于天文学家),因他代表伏羲女娲部族。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裴駰集解引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张守节正义:“四人皆帝臣也。”《史记·孝武本纪》:“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焉。”①

共 69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其一:作者治学精神可嘉,中国历史本来源远流长,人物传承更是纷繁杂乱,想弄清一个人的由来,哪怕他是名人也会大费周章。蒙恬大名鼎鼎,却也想不到家族也如此显赫。其二,让我们了解了一下历史,中国文字简洁也因此难懂,想学习一定要下功夫,作者的功夫让我们看见并且赞叹。其三,行文流利通畅,有理有据有节,如抽丝剥茧般丝丝入扣,让人曲径通幽般豁然开朗。特别向作者的专业精神致敬。【轻舞编辑:健唔】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自然        2019-01-21 20:12:22
  老师博古通今让人佩服之至。问候创作辛苦!期待佳作连连!
爱文字,爱生活,爱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