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棋道一百,我只知七(随笔)
藤泽秀行先生有句名言: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这句话搁从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我身边熟识的棋友却都听过,因为我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呢,是为自己的臭棋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毕竟棋道艰深,其修远兮;二是抬出藤泽秀行的名头,高调镇压那些专靠捡勺翻盘杀我巨龙的家伙——谦虚才能进步,骄傲容易发胖。
之所以讲这段令我窘迫的旧事,是想交代我对这句名言的两点理解。至于窘迫么,当时不觉得,现在想想自己一边手挥五弦地复盘胜,一边口若悬河地夸夸其谈,那副骄傲样,真是膨胀得不行。你看,最后我可不就是胖得连走路都喘气么?
要说藤泽秀行的名头,早在七、八十年代之交,那真是如日中天。有两桩事最能说明他的实力和影响,时间节点恰好都在1981年。
那年,藤泽秀行卫冕棋圣成功,成了五连霸﹐获得使用“名誉棋圣”称号的权力。
还是那年,藤泽秀行开始自费组织“秀行军团”,率领日本青年棋士访问中国,前后多达14次,对中国围棋影响深远。
此外,藤泽秀行还有一桩前无古人的奇事。在时隔十年之后的1991年,他以66岁高龄获得第39期王座战冠军,成为历史上年龄最高的王座头衔获得者;翌年,成功卫冕,再次刷新这一纪录。放眼当今无差别比赛的围棋头衔战,谁能在这个年纪老当益壮、老而弥坚地玩一回BigBang!对手可是棋坛名将羽根泰正和当年的一哥小林光一啊!
在棋迷眼中,藤泽秀行是站在棋道层峦之巅的大师。而正是这位大师如是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听听,是不是能品出点棋士的虔诚与谦逊?
关于这句名言的由来,我听过一个版本:
有一次藤泽秀行和一位日本将棋高手在酒吧里闲聊(藤泽嗜酒是出了名的),话题自然就聊到棋之一道上。假设棋道为100,人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呢?两位大棋士也是风雅,相约把答案写在各自手中的便条上。等到展开来一看,藤泽秀行写了个“7”,而将棋高手写的是“6”,两人相视大笑。这个传闻让人想起三国时火烧赤壁中,诸葛与周郎写在手心里的“火”字,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不过接下来,藤泽秀行的态度,却大出人们意料。据说,事后藤泽秀行颇感羞愧,认为自己那个“7”还是夸大了。
在常人看来,6%与7%也就相差0.01,微乎其微,而藤泽秀行却不安于失之毫厘。且不论这个故事真实与否,棋士对于棋道的追求和敬畏之心,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了我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当然,名言背后的故事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还有,那位将棋高手到底是谁呢?
我身边没有相关的资料,新华书店的棋书也少得可怜,只好把能找到的七几年的《围棋》月刊和后来的《新民围棋》,包括《围棋天地》《棋艺》等杂志翻了个遍,依然没找到相关线索。那些年也不像如今的网络这么方便,加之兴奋劲一过,人一懒,日子就得过且过了。名言背后的故事,成了我给自己留下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直到2016年3月,AlphaGoVS李世石的“世纪人机大战”聚焦了世人的目光。当AlphaGo完胜人类之后,新闻及各类媒体报导如鹅毛飞雪,其中援引最多的棋类名言,当数藤泽秀行的这句“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当时我有篇小文也论及这句名言:
“……以AlphaGo的表现,境界一说当之无愧。试想在AlphaGo之前有谁能相信Master大师(AlphaGo曾化名)怒涛连胜60局?仅以此论,棋道之精深博大,尚待我们在广袤的未知里去努力探索。虽然比赛必有胜负,但最大的赢家是获得人生的真知灼见。藤泽秀行先生有句名言:棋道一百,我只知七。请问,是先生谦虚呢还是夸大?其实,时至今日方才明白是先生之诚恳!”
是的,诚恳!这是我对这句名言的另一层解读。
回想当初的人机大战。赛前,棋界几乎是一片高调的声音,因为人工智能要在围棋项目上战胜人类——史无前例。可不能小看这四个字,它绝不是一个随意堆砌的文学修辞,而是一个扎扎实实的硬指标,正是它阻碍了绝大多数人的判断。我们的经验和常识,给我们提供了合理的推测,但看似合理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要有登高望远的境界,要有综合分析的智慧,还要有不文饰、不浮夸、恰如其分的诚恳表达。这里的诚恳,不光有字面上态度的问题,更是指一种逼近真实的表述。
就态度来讲,本文开头所说的“窘迫”,以戏谑之心,问道黑白,真的是令我汗颜得坐立不安。权且留下这些心路的痕迹,以示警策吧。
再说说“逼近真实的表述”。所谓真实,也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分毫不差。就如这句名言中的“7”,或者可以理解为一个逼近真实的向量。
说到这里,有件趣事和大家分享:
在AlphaGo研发团队发表的论文中,我看到有AlphaGo自我学习进化的图表数据资料。于是突发奇想,认为无论炭基生命,还是硅基智能,都有最本质的物质属性。这句名言中的7%,代表了现阶段人类经验智慧的积累,会不会和AlphaGo的自我进化,有数理对应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个学工科的朋友。他的结论是:这句名言仅只是一个哲学意义的文学表达,没有数理对应关系。“真的吗?”我不死心。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文章写得一级棒的数学老师。求教于他。结果老师听得头比背篓大。
至今,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否有价值,或者是否有答案,都留给时间去解答吧。因为,我还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南宋诗人夏元鼎说得妙:“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妙就妙在掐准了“得来”那一刻的喜悦心情。其实整个寻觅的过程,全靠花功夫呢!藤泽秀行的自传《胜负与艺术——我的围棋之路》中,在“围棋难吗”的章节的一开头,有我寻找多年的答案。摘录于下:
“在将棋九段芹泽博文去世前几个月,我们曾就‘关于围棋和将棋,我们到底知道多少’这样的问题聊过天儿。如果神仙知道一百,那我们知道几呢?
我们各自把想好的数字写在纸条上,亮给对方看。两个人写的竟完全一样。非六则七。其实六七也有点儿不自量,没准儿还要少。人的大脑再经过几万年的进化接近一百的时候,也许会突然发现,原来神仙知道的是一千。”
不用说,那位将棋高手自然就是芹泽博文九段。从藤泽秀行著述的原文中,我们看到故事的原委和他真实的想法。这句“棋道一百,我只知七”的名言,也是后来从故事中提炼出来,并广为流传的。尤其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这几年,颠覆了某些认知和观念,淘汰了很多固有的围棋定式,而这句名言却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双重实践的考量下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在此,对藤泽秀行先生的远见卓识致以崇高的敬意!
如果把一篇文字看成一局围棋的话,行笔至此,自以为中盘胜,那就辜负了藤泽秀行留给我们的收官妙手——一笔丰赡的精神财富。
你看,他自传的章节名称——围棋难吗。
藤泽秀行的回答是:难。因为,棋道一百,我只知七。
这听上去确实很难的样子。但,接着他告诉你,要学会却很简单,只要记住两点:一、被团团围住的棋子就被拿掉了;二、占地面积大的人赢。知道这两点,你,就可以下围棋了,并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来学习围棋。
我想,这也是藤泽秀行的名言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吧。
这两天有事,编发得迟了,见谅。不到之处,敬请海涵。
远握,冬安!
这两天我也正巧忙着给老母亲做寿,回复晚了,想必老师不会见怪。呵呵。
薛老师编按精彩,抬高小文了。
希望薛老师不吝赐教啊!
你的这篇文章很大气,语言很有特色,独有风格,不止是行云流水之类的词儿所能言尽的。
我喜欢有风格的文章,因为它能吸引人,折服人,同时也是为文者的“商标”。
我不会下围棋,但你的文字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
远握,并祝伯母贵体安康!
这么好的编按和抬爱,我要收藏起来,附在文稿上。
远握,薛老师!
那样带刀就坐享其成了
一笑兄说得极好,赞一个!
云老师几篇以雪抒情的文章写得才叫一个妙!
尤其喜欢这句:
雪,依然在下。不知她从何而来?定是执一朵花开的情怀,来见证整个春天的绽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