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黄河故道,花木情深(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黄河故道,花木情深(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27发表时间:2019-01-22 22:03:14
摘要: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夏津正式授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从此被称为“中国椹果之乡”。 夏津的黄河故道,从此成了椹果的故乡。

你说这是黄河的故道,我说这是黄河的废都。
   黄河迁都了。留下这个世界上最辉煌的废墟。
   ——洪烛《黄河的废都——写给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
  
   一、故道梨花
   春风吹过了四月,夏津黄河故道的梨花就会开放。
   车行故道中,随便一个地方,都会闪出一树梨花。一簇簇洁白的花挤满枝头,裹紧树身,把一棵树绽放成雪的世界,让心一下就明亮起来。
   不时闪过的梨花已经让人兴奋,千树万树梨花开,当同车的伙伴对着那散落在田间的白云感叹时,曾经来过的朋友却说,来故道看梨花,还是要去梨园。
   对梨园最早的记载,在隋末唐初。千百年的沧桑变迁,梨园面积已经减少,但园内仍有梨树数万株,百年以上古梨树两千余株。
   隋朝末年,宇文化及杀害了隋炀帝,篡夺隋朝的皇位僭越称帝。公元619年,已建立夏国,自成夏王的窦建德率军讨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退守聊城。窦建德攻陷了聊城,拘捕杀掉宇文化及和他儿子等人。之后,夏王退驻黄河故道,就在现在的梨园犒赏全军,“貔貅百万环左右,骁将千员列西东。夏王英风今犹在,令下还使鬼神惊”,至今留有点将台遗址。
   梨园名为香雪园,“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原来元好问的梨花跑到故道来了。
   香雪园的牌匾镶嵌在梨园的入口门楣上,书写者是梅葆玖先生。
   看到先生的落款,不禁感叹园子的设计者用意之深远。梨园界顶级人物的题名,诗意的名字,画般的美景浑然合为一体。香雪园已不仅仅是一个植物园林,而成了文化的载体。当听旁边的游人议论梅葆玖先生一生留墨很少时,更感到故道的香雪园得梅先生泽惠已多。
   园门口,讲解员身边,一个俊俏的故道小姑娘,顶多只有十来岁的样子,正随着音乐唱着《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唱功、做派像极了梅先生。小姑娘忘我、沉醉地唱着,完全沉浸在《梨花颂》的凄美意境中,已完全听不见游人们热烈的掌声。
   “梨花开,春带雨”。看花的时候,最好是有点毛毛细雨,既能增加花的清新而又不至于把花打落。但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内的黄河故道,缺的就是春雨,人们看到的梨花都是粉面含春,羞答答的。
   香雪园的树多是百年古树,树干曲曲盘盘的,颜色近似紫檀。新长的枝条上嫩黄的叶片刚刚生出,还未完全伸开,更衬托出白色梨花的明眸善魅。
   正是梨花的盛花期,一只只蜜蜂穿梭花间,让人想到很快就有白如凝脂的梨花蜜喝了。
   蜜虽甜美,但梨花的香并不浓郁,是清幽的淡香,像极了躲在深山不使人闻的兰花,是君子之香。
   簇簇的梨花已经让人沉醉,但当故道人讲起秋后金黄的鸭梨挤满枝头等人采摘的情景时,你就恨不得哪怕浪费一个夏天不用,也要让秋天马上到来才好。
   梨园有千亩之多,接天连地的梨花簇生出一层淡淡的烟幕,行走花间,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已是漫天花海里的神仙。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说的就是黄河故道的梨花。
   “梨花落,春入泥”。故道的泥土是世间最好的泥土,因为这是古黄河的遗产。
   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淇河、卫河合流处决口,自南向北畅流,流过古时的鄃地,现在的夏津,共行水613年。“黄河到此一游”,带来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原本坚硬的黄土,在几千里大河里翻转揉摔,来到夏津时,早就磨成了细沙。这是原始的黄河故道,赤脚走过,感觉一片柔软。
   黄河故道的孩子,皮肤都细腻,就因为他们小时候是穿“土布袋”长大的。把细细的黄沙炒热,温度适宜,装进布袋,把幼小的婴儿装进去,就像放进了睡袋。被细细的暖暖的黄沙包裹着,每天都在做沙疗,连梦都是温暖的。
   可以说,在黄河故道入泥的梨花是全世界最幸运的梨花。
   因一物而牵出一段历史,因一花而勾起一片梨园情,有时候我无法想象,多少年以后累加在梨园身上的东西会有多么厚重,但我相信,会更好更美,就像这眼前的瓣瓣梨花……
  
   二、椹果故乡
   黄河故道的春脖子短,春入泥之后,炎热的夏天匆匆赶到了。麦子快熟的时候,就是吃椹果的日子来了。
   椹果,其实就是桑葚,因“桑”与“丧”同音,图吉利,就叫成了椹果。
   故道之内,椹果树遍地都是,但最集中的地方,在颐寿园。
   外面暑气逼人,远远望见颐寿园参天的古树,就有冲就去的欲望。园里椹树都是成片的参天大树,树冠丰满如盖,枝繁叶茂,阳光透不下来,进入园中马上就感到一片清凉。
   颐寿园占地1000多亩,多是古椹树,上百年古树就有3000多株。古树形态各异,姿态奇美。
   卧龙树,也许是喝醉了,倒在地上,只有很少的根还留在土中,但枝丫继续向天生长,用几百年的时间,把自己盘旋成一个遒劲的卧龙。
   腾龙树昂然屹立,这棵树龄已过千年的树王,冠盖成伞,器宇轩昂,似巨龙腾飞,豪气冲天。
   七仙女,七个古树正围在一起商量,今年蟠桃会上的寿果,应该用故道椹果中的白珍珠还是紫玛瑙。
   这么多的古树,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每一个到过故道的人都会问的问题。
   起因还是黄河。古黄河流经古鄃地六百多年后,于公元11年又改道而去,留下三十多万亩的沙土地。种植其他作物都不易成活,自元代以前,先民们就种起了葚树。
   现在研究发现,椹树生命力极其旺盛,根系发达,根可向下深扎四米,根幅更是树冠的几倍几十倍,非常适合干旱的沙地种植。
   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已用历代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给这片土地找到了合适的伴侣。
   故道种植桑树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嘉靖年间的《夏津县志》。清康熙年间更是大面积种植,到了清朝中叶,沙河一带的桑树已是郁郁葱葱。清雍正时夏津知县陈学海有诗赞曰:苍椹奠得民安业,处处丰登乐岁畦。
   古时种桑,是为用桑叶养蚕,用蚕丝织绸缎。南宋以来,棉花大面积种植,棉布取代了绸缎,桑树的功用就完全变成了食果。
   椹果还未成熟时,颜色青白,质地较硬。自小满后,椹果开始逐渐成熟,颜色由青白转为白色或紫色,熟透后汁多味甜。不同于其他果实,椹果不是一次成熟,一次性采摘,而是梯次成熟,每天采摘。每棵树上的椹果,有的刚刚坐果,有的已经成熟,每天采摘的都是已经成熟的,采摘期持续一个月。
   椹树高大,而椹果的个头较小,数量众多,满天星一样的果实用手一个个采摘是不现实的,于是发明了晃树法。拿一根长长的竹竿,杆头绑上弯钩,用钩子勾住树枝用力晃动,成熟的椹果就会掉下来,未成熟的则留在枝头继续生长。树底下,张开比双人床单还要大的布单,晃下的椹果全落在了布单里,既不会弄脏又便于收集椹果。
   椹果太多了,吃不完,人们就晒起了椹干。麦收时节,正是一年里太阳最毒的时候,把椹果均匀摊开,暴晒在太阳下,椹果很快失去水分,身体缩小,挤成一点,椹干就晒成了。
   在丰收之年,椹果是丰富人们饮食生活的辅品。如遇灾荒饥馑,麦子未熟之前,青黄不接,椹果就成了贫苦百姓的救命果。椹树的树叶、树皮、树根皆可食用,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椹树帮助故道的居民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缺粮危机。
   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的现在,人们把对椹果的利用也全面起来,椹叶茶,椹果酒,椹果糕……先进的技术手段竟开发出七十多种椹果产品,原来无人问津的桑黄,每斤竟卖到一千多元。
   十几家茶厂,几家酒厂,桑产业研究基地建立起来了,故道居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椹树、椹果让故道更加生机勃勃起来。
   颐寿园周边的故道人,都生的健壮,长寿老人很多,大概与吃多了椹果有关。祖国医学认为,桑椹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的功效,即可食用又可药用,常食可以延年益寿,所以,人们称椹果为神果,称这片椹果园为颐寿园。
   县城的自行车骑行爱好者,每天早晨都结队骑行至颐寿园,在清凉的晨露中摘食椹果。既是为了解骑行带来的干渴,也是期望这神果为自己增福增寿。
   201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夏津正式授牌,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夏津从此被称为“中国椹果之乡”。
   夏津的黄河故道,从此成了椹果的故乡。夏津,因有一处颐寿园而美丽,因有繁盛的椹果而骄傲。
  
   三、百果之园
   自西而东,车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平稳行进,沿路都是庄稼。远远望见一带树木高出平地,向东北方向绵延而去。导航仪显示刘堤到了,像唐堤、杨堤一样,刘堤是古黄河堤岸上的村庄。
   车进刘堤就是上坡。上了坡,就会发现路旁、远处的树木突然多了起来,细看树下的土地,已由一路看到的白土变成了黄沙土——黄河故道到了。
   故道的春天,野花最多。树底下,道路旁,一片片满是的。黄的,红的,白的,花朵虽小,争妍起来却互不相让,在带着甜味的东风里竞相开放。
   先是一排排的杨树,再进去一点,是矮小的椹莓,椹莓树树棵虽小,接的果实却大,一个个果实饱满,红得发紫。车子在绵延起伏的沙丘间行进,路旁树的品种也多起来。椹树,梨树,虽有分散,大多都是成片聚集;杏树,柿树,山楂,都分散着;枣树,核桃,也能看到……
   这就是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这个占地12万亩的森林公园,南北18公里,东西7公里的园内,保存了55科117属210种林木。林内果木交互错落,形成一条变幻莫测的绿色屏障。
   这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木博物馆”,是真正的百果之园。
   外来的游客已经感慨于平原地貌上这片林子的阔大,哪知和故道居民谈起来时却被告知,现在的林子小多了,原来还要大得多。
   黄河行经过的这片土地,在春秋战国时曾是赵、齐等诸侯国会盟的要津。但黄河改道而去,留下的这片狭长荒芜的沙地却是沙漠荒凉,不适合耕种,以致弄得人烟凋敝。
   这里是齐国的地界,“齐纨鲁缟”,山东自古桑蚕业就比较发达。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但最起码自元代开始,故道的人们为养蚕种起了桑树。
   明洪武二十五年,一褚姓人家自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迁到故道前屯村,随身带来洪桐柿树幼苗百余株,栽于村外沙丘之上。当年的柿树至今仍有存活,树龄已有600年之久。后来,居民又多次补种,到现在仍存百年古柿树30余株,古树之多,为华北平原之最。每年秋收季节,桔黄的柿果挂满枝头,金色琳琅,香气醉人,不断勾起路过行人的食欲。
   清康熙年间,朱国祥被贬为夏津县令,出巡老黄河。见地半沙滩,不宜稼穑,只有椹树,梨树,枣树,柿子树等果树顽强生长着,朱县令便倡导居民多种果木。百姓遵令而行,各种果树被栽种下去,一条绿色的长廊架起来,肆虐的黄龙变成了温顺的绿龙。
   园内树木最多之时,是日本侵华之前。清代的人工种植达一定规模之后,树木自然生长,无人修剪,密密麻麻,几近成了原生林。树木间的紧密已达到了人在树上攀援而行,二十里不用下树的程度。
   日本人来到故道,故道人利用茂密的树林和日军打起了游击战,神出鬼没,屡屡得胜。日伪军无奈,开始大量砍伐树木,树林面积就大大减少了。
   听完故道居民的讲述,才知道这片故道树林还是英雄之林。
   游故道之时,正碰到舒婷、梁衡、洪烛等人来故道采风,在高大的椹果树下和居民畅谈故道的历史。从乡民朴实的话语中,能让人深深体会到故道百姓对黄河母亲的的依恋,对清正廉洁的官吏的敬重,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和对新社会生活的满足。
   春有百花,秋有百果。如果秋天来故道,你就能享受到百果的香甜。
   柿子的甜美,要用和苹果一起捂过,过一段时日才能尝到;酥梨的脆甜,一入口就能感觉;红色的山楂,在停车场就能摘到,不怕酸,尽管随便吃……
   正如诗人洪烛在《黄河的废都——写给山东省夏津县黄河故道》诗中所写:
   废黄河,并没有真的废掉
   它的颓废,也那么让人震撼
   没有谁敢于怀疑
   这里曾经走过一位王者
   和夸父一样,遗弃的权杖
   化作果树林
   黄河淤积的泥沙,长出的果实
   就是比别处甜
   夏津,繁盛的夏天,在黄河入海的一个渡口,诉说着故道的今昔,所有的故事都挂在了树木上……
  

共 47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则小文,描述出黄河故道三处靓丽的风景。【故道梨花】:描述了黄河故道一处梨花芬芳灿烂的景色。这处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书写牌匾的香雪园,旦听名字,就充满诗情画意,随着笔者笔墨细腻的描述,更是给人展示出梨花灿烂芬芳的景色;百年的古树,千亩梨花,最好的泥土,造就了这里梨花漫天的花海世界,让人感受到故道今天的美景,向往不已。【椹果故乡】:古道的颐寿园,是椹果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百年古椹树繁多,形态各异,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黄河故道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这里椹树特殊的景色,在灾害之年,椹果成了贫苦百姓的救命果,如今,更是以长寿果著称,吸引了大批的游人前来采摘,夏津从此被称为“中国椹果之乡”。【百果之园】: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最古老的人工园林,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木博物馆”,是真正的百果之园。这里奇花异果众多,且历史悠久,在战争年代,曾经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英雄之林。散文通过黄河故道地理位置,周围环境,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描述,叙述出古道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描述出故道今天繁花似锦的壮丽景观,让人们感受到故道沿岸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给人心灵震撼。散文笔墨细腻,场景描述栩栩如生,活泼自然,情景交融,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似闻花飘香,品果甜蜜,读之如身临其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美的感受,令人陶醉。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9-01-22 22:04:32
  欣赏佳作,为佳作点赞!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鸿鲲        2019-01-22 22:12:31
  感谢老师编按点评。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3 楼        文友:戒夫        2019-01-25 20:04:21
  读文如处花海,似闻花香。美哉!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9-01-26 18:46:27
  提前联系怀才抱器,切磋这篇问候,好吗?
怀才抱器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