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话说蒸笼(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话说蒸笼(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168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98发表时间:2019-01-25 16:54:50
摘要:蒸笼,每天都会出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蒸笼中飘出的各种味道吸引着人们,也会渐渐地留存在各自的记忆中。蒸笼,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叙说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估计未来,人们的生活依然离不开蒸笼。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饮食器具,将我们的共同点联系在一起。我想,关于蒸笼的故事,还会不断地发生,还会不断地上演。

【丁香】话说蒸笼(散文) 蒸笼,是日常生活常用的,用竹木或金属材料制成、并且有盖蒸煮食物的器具,也叫笼屉。它和所有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每天的饮食离不开它。
  
   铁蒸笼:
   是我最早见到的蒸笼。小时候在老家,天天看见母亲做饭必须用到的。那个年代,正好是中国生育高峰期,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人人都有一双手。”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是五六个、七八个甚至十多个孩子,加上爷爷奶奶、姑姑叔叔等,绝大多数都是七八口人甚至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家里人多,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吃饭穿衣问题。
   小时候,在陕西合阳老家,绝大多数家庭用的是一口大铁锅。铁锅的直径大约一尺八,深一尺五左右,锅沿的两边,有两个锅耳,方便人们搬运,同时也使铁锅的样子好看了一点。和大铁锅配套的厨具有:锅盖、箅子、箅子钗子、笼圈、笼盖,还有长柄的铁勺、铁锅铲、笊篱等。
   小时候家里穷,曾经有几年,我家那口铁锅锅底有一条细小的裂缝,做饭时总是漏水。可是实在没有钱换一口新锅,所以只能将就着用。每次做饭之前,先不能向锅里添水,和一点面糊糊,然后烧一下火,等到铁锅稍微有点温热时,将那个裂缝用面糊糊粘上,继续烧火,看到面糊糊的颜色变了,有点烧熟了的感觉,才可以给锅里倒水做饭了。后来,那口铁锅的裂缝越来越大,用面糊糊也粘不住了,父母才想方设法凑够钱,换掉那口有裂缝的铁锅。当父亲把新铁锅安装好之后,母亲松了一口气,高兴地说:“以后就好了,再也不用粘裂缝了!”
   这种铁锅和蒸笼,都是用生铁铸成。黑乎乎的,比较厚重,人们将它固定在锅台上,一般情况是不会随便移动的。和现在的各种锅相比,这种锅的表面也不是十分光滑。如果常年四季使用、擦拭,慢慢地会被磨得漆黑光滑一些,甚至可以变得油光发亮。如果你能看到一口表面光滑发亮的铁锅,那一定是主人非常爱惜、特别勤快,而且一定是使用了许多年的老铁锅。
   每天一大早,母亲最早起床,梳洗之后,先给锅里添水、烧开,把开水灌到暧水瓶里。这样,等我们起来就有开水喝。之后重新添水做饭,夏天就煮米汤,上面搭上箅子热馒头。如果是冬天,就熬稠一点玉米糁子,等玉米糁子熬的差不多了,搭上箅子,热上馒头,蒸上一些红薯。如果是农忙季节,母亲赶着下地干活,则是姐姐或者我负责做饭。
   蒸馒头的时候,才是真正用到蒸笼的时候。我家有两三个笼圈,四五张箅子,一个笼盖。平时蒸馒头,蒸三五箅子,自己家的笼圈和箅子就够用。厨房里有一个木架子,专门放笼圈、箅子,里面放着蒸熟的馒头。等到馒头吃完了,重新蒸一锅。
   如果家里有老人过寿、孩子满月、婚丧大事等,或逢年过节要招待许多客人之时,那就要向邻居借笼圈用了。
   每当过年之前,每家每户都要蒸足够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吃的馒头。所以,在腊月二十三四以后,就要计划蒸过年的馒头了。一般是左邻右舍的三两家商量好,错开蒸馒头的时间,这样可以互相借用笼圈、笼盖,家庭主妇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忙。
   比如,第二天准备蒸过年的馒头了,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得发面。平时蒸馒头,用大陶瓷盆发一盆面就够了,都是母亲和面。而过年蒸馒头,大概要发三四盆面,这时父亲就会帮忙发。因为发面揉面也是非常辛苦的活计,况且过年要蒸走亲戚的花馍,面要发的比平时硬一些,做出的花馍才好看,比平时发面更费力费时。发好的面,连同陶瓷面盆,一起放在厨房里热炕上,上面还要盖着厚厚的被子。
   第二天,母亲一大早起来,先将炕继续烧热,然后叫我们早点起床,吃过饭早饭,一家人就分头忙活。一般是大人在家准备蒸馒头用的东西,如洗涮那些平时很少用的笼圈、剪刀、笼子、箅子等,准备蒸花馍用的红枣、黑豆、花生、鸡蛋黄、点红等;小孩子去东邻西舍去请人帮忙(其实大人早就商量好了,小孩子再去请一下,表示礼貌),或者去借笼圈、笼盖等——我那时就是干这些活的。笼圈比较大,每次只能扛一件,就一次一次地跑。如果借到的是笼圈,就比较好拿,将笼圈竖起来侧着扛在肩头;如果借到的是笼盖,就只能小心翼翼地用两只手端着,歪着头走路,生怕跌倒。可是母亲总说,发馒头时盖上笼盖要比放在笼圈里发的好,尽管笼盖不好搬,但还是想办法多借笼盖。要知道,过年走亲戚,那些花馍是贵重的拜年礼品,是要拿出来给人展示的:谁家蒸的寿桃蒸的个头大、寿字的花形漂亮,谁家的油漆子面粉白,谁家蒸的小孩馒头样式精巧好看……面子上的事,一点都不能马虎。
   等到把所有的东西都借来了,家里的东西也都准备好了,一一地搬到热炕上,蒸馒头的三五个人,围在小案板周围就开始了。大人将发好的面从盆子里挖出来,放在案板上,揉成长条形状,然后计算好要蒸花馍的个数,根据不同的花馍分成大小不等的面团,接着就一个一个制作了。心灵手巧的人负责做花馍上面的花,如寿桃上面的万字花形——这是最讲究的,寿桃一般是送给长辈过年的寿礼,必须是一对,取一个吉利数字。寿桃做好了,就做油漆子馍,这是小孩拿给长辈(一般是中年人)的礼品,还有瓜儿馍,这是平辈之间,拿给兄长嫂子或者姐姐姐夫的;最后就是小孩花馍,是拿给小孩的礼物。
   那时,我常做的就是帮大人揉面,母亲总是对我说,把面多揉揉,面揉多了就变白,蒸出来的花馍就漂亮;蒸出的馒头更有韧劲,吃着更筋道、香甜可口。这种活计很简单,也不是很累,坐在大人旁边,一边揉着面,一边听着她们聊天。偶尔,大人说一些话,小孩听不懂,再要追问时,大人就说:“小孩子不懂的,不用问了。”那时,就觉得很好奇,心里想:大人肯定有许多事是瞒着小孩子的。好在这些并不影响憧憬过年的快乐心情,也就不管不问了。还要想着今年过年时到那里去玩,有什么热闹好看的,或者跟要好的朋友去干什么,憧憬着过年时候有爆米花吃、有肉吃有新衣服穿,甚至有一点鞭炮放或者有灯笼提那种幸福快乐的日子!
   这时候,厨房里就非常热闹,大人们说说笑笑,已经有了过年时特有的喜庆气了,尽管窗外是天寒地冻,北风呼啸,厨房里却是温暖如春。
   等到大花馍做好了,偶尔也做几个小孩花馍:猫、狗、鸡、鱼、青蛙、麦垛等。同时,还要帮大人把蒸好的花馍摆放在笼圈里,盖上被子。摆放花馍的时候,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不能挨着放,因为馒头过一会儿会膨胀起来,变成圆乎乎的。
   揉面不是很累,但坐在案板边却是要不断地变一下姿势,先是盘腿坐着揉,过一会儿腿就麻木了,又换成跪着的姿势;跪不了几分钟,膝盖又生疼,然后又换成侧身坐着;过不了十分钟,腰又开始酸……那时,特别佩服大人,盘腿坐着揉面,蒸花馍,好久都不挪一下屁股。我好奇地问她们:“你们的腿怎么不酸疼呢?”她们笑了:“小孩子,没有苦,多干点活,就能坐久了。”我想,这种坐功,不知道要练多久呢?大人真是厉害呢!
   馒头发好后,搭到锅的时候,先放一个小箅子,摆好馒头,馒头与馒头之间一定得留足够的空间,因为馒头在锅里还会发的更大。铁锅的上面,又放一个大箅子,摆馒头,套上笼圈……这样不断加高,最后盖上笼盖。一大锅要蒸七八甚至十来箅子馒头。拉风箱的人,一定要把火烧的旺旺的,不一会儿,冒出水蒸汽,就能闻到一种酵母加麦面的香气,飘满了厨房,飘散到院子里,甚至巷子里也能闻到。
   那个年代,蒸馒头没有时钟,就在笼盖上面放一碗凉水,大约一小时后,笼盖上碗里的水变成温热,上面冒出势汽的时候,馒头就熟了。如果天气睛好,则是看着太阳的影子移动,中午时分,屋檐下太阳影子移动一尺半左右,馒头就熟了。
   馒头出锅时,要给上面点上红点。提前准备好买回来的玫瑰红或中国红的颜料,拿一个巴掌大的小碟子,倒一点点水,将颜料和开,如果说简单一点,就拿一根木筷子;如果要漂亮一点,就拿四根火柴扎成一个由四个小点组成的正方形图案的小架子,在颜料里蘸一下,在花馍的上面点缀几下。如果是圆馍,就在它的上面正中点一下。这样点缀之后,花馍和圆馍就更有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当然,吃的时候,得把点过红点的地方掐掉,那种颜料是不能吃的,只是为了漂亮和喜庆。
  
   木笼:
   说到大木笼,就想起了背馒头上学的日子。
   那个年代,凡是有住宿生并且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当时,三、四个班以上的学校就算是大一点的学校),饭堂都有供学生热馒头、蒸红薯的大木笼。如我上小学时,由于我们村小学和初中校园相通,初中学生老师的饭堂在我们小学的西边。每天我们中午上课时,就能看到初中学生排着歪歪扭扭的队伍,有些人还敲着碗或者搪瓷缸子,从南边过来吃饭,通常还唱着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或者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总之,两首歌都是开头的调子很高,唱着唱着,声音就越来越小,一首歌还没有唱完,学生已经散开,立即围到两个大木蒸笼的四周,寻找自己装馒头的网兜。三五分钟之后,找到自己的馒头,就三三两两原路返回到宿舍了。已有些性子急的,立即打开网兜,拿出馒头就开始吃了,甚至不用等到宿舍,两个馒头都下肚了,一顿饭就结束了。
   上了初中,我们村的孩子不用住校,但是班里有其它村的住宿生。那时,我们村的孩子心里都有点得意,自己还可以继续住在家里,中午吃饭有面条馄饨什么的,而住宿生只能从早到晚吃馒头。住宿生最苦的就是冬天没有热炕,晚上就要挨冻了。可是没有办法,要想读书,大家都是这样,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直到考上高中,只能到距离家十五里的百良中学去上学,自己也变成住宿生了。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如果是冬天就感觉更早。起来后我们女孩子两三个人共用一个尼龙网兜,也有少数的独自一人,把自己早餐要吃的馒头放进去,上课之前拿到饭堂门口,放在木架子上的大蒸笼里,等到上课之后,饭堂师傅就把大蒸笼抬回去,放到大锅上蒸。
   饭堂的大蒸笼,是大约一米左右四方形状,底部是一片又一片相间隔一寸左右的木条,木笼外面两端有把手,需要两个人抬。在饭堂门前,有两个长长的木架子,是用来专门放大木笼的。也不知道大木笼用什么木料做成的,长期的使用,木笼的颜色已经是深褐色,而且总是湿湿的。像我们在百良中学上学时,每顿饭大约需要四五个这样的大蒸笼。饭堂师傅到锅上放蒸笼的时候,应该是站在锅台上的——否则够不到那么高。
   到吃饭时候,两个健壮的大师傅,一边抬着木笼,一边一二一地喊着号子,饭堂前面非常热闹,各人寻找自己的网兜……不超过十分钟,学生找到自己的馒头,欢天喜地地回到宿舍。
  
   铝蒸笼、不锈钢蒸笼:
   后来上了大学,来到西安,才发现从前的铁蒸笼木蒸笼很少见了。到饭堂打饭,馒头是放在大篮子里,底下铺着专用盖馒头的棉被,在三轮车里运输时,将棉被包起来,这样馒头不会很快变凉。米饭、包子等,都是放在不锈钢的长方形的大盘子里,确切地说,是蒸箱。做饭时,大师傅将饭放好,放进蒸箱里蒸。
   出门上街,饮食小店到处都是。有一些小店用的也是铝蒸笼或者不锈钢蒸笼,这种蒸锅比老家的小多了,但是拿至手上份量轻,使用方便,适合用于蒸不太多的东西。
   起初,铝制的蒸锅比较多,价格实惠。但是,随着人们对铝对人体的危害的认识,近几年来,渐渐变成了不锈钢蒸锅了。刚工作时,我买过一个28厘米的铝制蒸锅,有两个蒸格,加上锅里可以放一格,可以蒸三层东西。周末经常蒸馒头、蒸包子,偶尔改善一下生活,蒸饺子、蒸蒸肉。
   96年来到了广东,首先面对的就是饮食问题。北方人以面食为主,而广东却以米饭为主。我们整天找面条吃,找馒头买。面条倒是好办,买点面粉自己做。可是想吃馒头就麻烦了,想自己蒸馒头却没有蒸锅。于是在外面小店买馒头。那时,本地北方人少,馒头也是南方人的口味——一律加了糖。这样的甜馒头,我们咬着牙吃了一两年,依然是没有吃习惯,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蒸锅。
   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就给三姐打电话,从西安买了一个蒸锅背到广东来,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高兴地想终于不用成天吃放了糖的馒头了!
   三姐给我买的蒸锅,比我当初在韩城买的那个质量好多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蒸锅,直到现在还在使用。不锈钢的材质,闪着银白色的光。设计也非常巧妙,可以放两个蒸格,却都是放在里面的,不用再多出一个蒸笼摞在上面,锅盖突出,蒸锅的体积不大容量却不小,这样的蒸锅密封严实,方便携带,方便蒸东西而且能节省煤气。从此,有空时蒸馒头、蒸蒸饺、蒸包子、蒸蒸肉、蒸麦饭……生活的幸福感明显地提高了。
  
   竹蒸笼:
   在西安,饮食小店除了使用不锈钢的蒸笼,还使用竹蒸笼。竹蒸笼有大有小:大的和老家的铁笼差不多,店家将七八个甚至十多个蒸笼摞在一起蒸包子蒸馒头等,小的有盘子大小的,可是直接端到饭桌上的,犹如一盘菜。如西安的小笼包子,就和菜盘子差不多大的小竹笼,一竹笼也就放三五个、六个或八个,多的十来个。说是包子,个头却和饺子一般大,小巧玲珑。
   用竹蒸笼蒸的东西,有一种特别清新的香气,尤其是新做的竹蒸笼,清香味道更浓。中国人的聪明,在于懂得就地取材,在于懂得怎样烹饪才能保存食物最原始的最淳香的味道。如粽子,用竹叶包;糯米鸡,用荷叶包。使用竹蒸笼,既实用,又环保。
   到了广东以后,才发现这种竹蒸笼在普遍使用。广东的茶市酒店,单位的饭堂,有不少食物都是用竹蒸笼蒸出来的。粤菜讲究营养,菜式以蒸炖为主,而蒸菜的工具有许多都是使用竹蒸笼。而竹蒸笼的形状也不只是圆的,还有方的,六边形的,大小依然是菜盘子那么大。如果是包子、面糕之类,就在竹蒸笼上铺一张蒸笼纸;如果是鸡脚、排骨、牛仔骨之类,就在竹蒸笼里放一个小碟子,蒸好后直接将蒸笼一起端上饭桌。
   竹笼是新的,颜色比较白,随着时间的推移,竹蒸笼的颜色渐渐地变成褐色,由浅到深,到了深褐色的时候,那竹蒸笼已经用了很久了。
  
   蒸笼,每天都会出现在许多人的生活中,蒸笼中飘出的各种味道吸引着人们,也会渐渐地留存在各自的记忆中。蒸笼,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叙说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估计未来,人们的生活依然离不开蒸笼。不同地域,不同饮食习惯,却有着共同的饮食器具,将我们的共同点联系在一起。我想,关于蒸笼的故事,还会不断地发生,还会不断地上演。
  
   二〇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四.
  

共 56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蒸笼,古往今来,蒸笼在每家每户一直延续了好多年。从一开始的铁蒸笼,而后木笼、铝蒸笼、不锈钢蒸笼、竹蒸笼,随着时代的发展,蒸笼也开始一步步改进。作者把不同年代的蒸笼和过去艰苦的穷日子细致的描写一番。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回味艰难的岁月,珍惜今天的好生活。作者用心细致的描写,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拜读作者的佳作,过去的艰难岁月历历在目,让人回味无穷!语言朴实,文笔流畅,很不错的佳作!感谢作者投稿丁香,支持我们温馨的家园!好文共赏!鼎力推荐!【丁香编辑:峥嵘岁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19-01-25 20:02:44
  感谢老师投稿支持丁香社团!还望看到老师的精彩文笔再次展现在丁香!能力有限,编按如有不妥之处还望老师见谅!祝老师佳节愉快!阖家欢乐!心想事成!创作愉快!
峥嵘岁月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6 10:21:44
  感谢编辑推荐和精彩点评!辛苦了,祝愿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6 10:25:27
  “天地间一摞摞蒸笼/慷慨地允许我们/享用这人间的美味……”各式各样的蒸笼,都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的经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幸,生在这个好时代,能享用前人的知识财富。
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6 10:30:04
  过年蒸馍,是一件重要的事。当锅里的花馍蒸熟了,就蒸出了白馒头的馨香,也蒸出了新年的气息,更是蒸出了生活的味道!
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6 10:31:04
  放摆笼圈、笼盖的木架子,我们那里人叫笼架。
5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9-01-26 22:59:46
  感谢淑君老师赐稿丁香,问候您新春愉快!微笑敬茶。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9 05:29:31
  感谢文友关注和鼓励!冬日安好!
6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9-01-26 23:01:00
  点赞峥嵘岁月社长精彩编按,谢谢姐,新年快乐!微笑敬茶。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1-29 05:31:23
  感谢峥嵘岁月、感谢粉红莲秀!敬茶问好!
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9-02-05 05:36:50
  现在有闹钟手机计时,蒸馒头看时间,一般来说蒸四十分钟到一小时左右。蒸包子二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可是从前没有时钟,计时的方式各不相同,除了文中写的两种方式之外,有的地方,蒸馍时在笼盖上等气圆了时在笼盖上贴一块四折的湿抹布,抹布干了馍就熟了。还有人燃火摇(专门用绿色植物拧成一股,老人用它来吃旱烟)、或点香计时。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